查看原文
其他

唯美震撼丨在苔藓博物馆,日本艺术家用泥土画出最美穹顶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20-10-28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作者丨谢礼恒

摄影、访谈整理丨张涵

部分图片提供丨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

设计丨西子

● 浅井裕介。 摄影:田口蒔

我见到艺术家浅井裕介的时候是下午比较晚了,坐在临时租用的一个当地农家乐的客厅,兼了他和助手的工作室和大饭厅。1个小时的访谈由翻译转换起来并不十分顺畅。但他努力在保持挖掘自身经历和重新翻阅自己的过程中,不可自拔。夕阳平射在他脸上,他眯起眼睛,满面倦容。偶尔有些短时间的沉默,直到阳光悠然滑走,他陷入昏暗中。

我和摄影师带着一张记录着他工作流程和安全须知的中日文对照卡片和一堆问号,退出来,绕过四层高的农家乐房子,走到懒坝这片进度中的艺术工地上,远远望去,懒坝国际艺术区在变化微妙的光中,天空和丘陵层次分明,武隆的地貌就是座自然博物馆,几乎都是天空与大地琢磨出的天然名画。

他叫助手跑过来说,那张制作心得不要对外公开,“那是秘密”。

(点击图片查看:预告 |国际艺术家浅井裕介6月1日正式入驻武隆懒坝


大地从天而降

媒体大概都会记得这个标题:“一个自学成才的日本人,泥土是他的颜料,整个世界是他的画布。”这种网红标题对他来说,可能对,也可能不对。我见他在墙上自己用泥土做的色卡,他目前已收集到了19种颜色的泥土,天真浪漫,绿肥红瘦,女生见了连说卡哇伊。也许你从没想过,不起眼的泥土也能被艺术家当作绘画材料,创作出充满想象力的画作来。

浅井裕介家住日本熊本县,是一名自学成才的职业艺术家。他说自己从未学过画画,但在工作创作过程中,学习过建筑,这是“本分”。

他的创作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不会因为单纯的某件事来左右创作。他几乎无时不刻都在画,拿笔在纸上一圈一圈,一组一组描绘着即时出现的意象,一只鹿,一朵花一片云或一座小雾山。

浅井试图从美丽的乡村获取未知的创作灵感。他从小喜欢逛动物园和博物馆,喜欢学习不同的民间艺术和部落文化,在他画作中,狐狸、小鸟、昆虫和小人通过几何图像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神秘感,像是把藏在土壤中的古老传说释放而出。 有意思的是,他从日本带来的助手和浅井裕介艺术项目的志愿者虽然语言不通,但工作起来十分默契。

 摄影:岩瀬圭司

“武隆的雾太多太深了。” 作为重庆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的特邀艺术家,浅井裕介为着创作专门在武隆实地考察调研了不短的时间,并将在武隆驻地创作30天。从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的《印象武隆》到懒坝山水再到当地风物习俗他都一一研究——特别是武隆的泥土。武隆的山高,从他的工作室门口往天上望,天与山在近处相接,颇有些奇幻感。我问他是不是因为见到这般奇异的印象,所以才将这次的作品命名为《大地从天而降》,他不置可否,“在我看来,天空与大地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我的画作也没有把它们分开。” 浅井的助手和美术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为了创作,浅井还特别拜访了武隆懒坝当地的村民,向他们介绍自己的画作,询问村民未来是否愿意帮助自己完成创作,以及向当地人询问了武隆的古老传说,未来将从这些故事当中找寻创作的灵感。村民们很喜欢他的绘画,邀请他在自家的墙壁上创作,他当即拿出画笔挥舞起来,还用当地的辣椒油作为红色颜料画上了动物的眼睛,随即一个童话般的精灵诞生在了武隆懒坝村民的家里。

能用武隆懒坝当地的泥土,画出当地的生活与故事,这事真奇妙。

作为一位以泥土作为主要创作材料、表达方式的国际知名艺术家,他发现这里的土壤非常适合绘画,粘性强容易上墙,色彩也非常丰富。有些颜色的土壤非常稀有,在一个局部只有一小部分。

“你用不着气象员告知风往哪儿吹。”我想起鲍勃·迪伦的歌。对于土壤的性情,浅井太了解怎么能找到合适的了。他到武隆的山里搜寻了两次,然后开始制作描绘天空的泥土颜料:步骤首先在当地寻找到合适的泥土,色彩越丰富越好。再用桶取回晒干,捶打、筛滤,直至质地细腻到粉末状。最后加注某种粘合剂(当然还包括水)才能用来作画。所有的颜料都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化学色剂的加入。浅井说,“泥土颜料”不仅仅是对颜色有要求,还要求泥土质地的纯度,其中不能有沙和石粒。

日本艺术家对纯度和自然的追求,令人印象深刻。

浅井裕介在访谈现场也同时在创作 @张涵


泥土的呼吸节奏

令人吃惊的是,浅井和他的助手以及浅井裕介艺术项目的志愿者坚持选择纯手工研磨所有的泥土,这种类似行为艺术的过程是希望在创作中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在旁人看来,这样的纯手工作业会让研磨出来的泥土更富诗意或更具泥土自己的“个性”,难怪在陪我们去创作现场苔藓博物馆的车上,浅井摇摇晃晃地说“泥土是有生命的,有呼吸的,有节奏感的,和创作者的心脏跳动关联与同步。”

当地志愿者和助手在完成泥土研磨的工作 @张涵

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一件重要的作品就是苔藓博物馆。浅井要在这里最大的一个展馆完成自己的巨幅作品《大地从天而降》。这估计得花费大概10桶泥土粉末成品,所以他和助手们得加班加点。这几日,他的创作已经开始,他邀请当地村民和孩子,从局部开始起画,逐步发散,完成后看似是一幅画,但其中会包含很多单元和章节,复杂的内容交织与互联,像一整片结构谨严的寓言。浅井一般在开始创作前会有一个大致构思,但临场发挥成分会占据很大一部分。这完全取决于他平时不停创作的素材和及时记录下来的手稿,这就像一个不停存放灵感然后静待释放的过程——在没有完成前,谁都不知道它最后的样子。

 摄影:岩濑圭司

在浅井这儿,粉末成为粉墨。“在创作里,我会考虑到自然和人的关系,画面会通过泥土自身特质传递出它们的色彩和价值。”摄影师拍到他的制作心得,被他精心手写在纸上,贴到墙上后翻译成中文。上面的条条框框是他创作的行事准则,比如第一条“哪里取的放回哪里去”,再如第二条“不懂就要问”,不过这些都是他的秘密,他不希望公开。

● 墙上手写的准则。@张涵 

此图最终经过艺术家本人确认予以发布

泥土对浅井来说不分国籍,他从不会为某个项目而带备好的泥土,都是实地寻找、现场研磨、驻地创作。当决定使用泥土来创作,他就不再为找颜色而发愁。


数不清的故事

我就是特别特别喜欢画画,想要一直画下去,正因为这样也会不由得担心万一没有办法画画了怎么办,于是就想到了泥土,这种不管去到世界那里都有的东西,比如说去到了印度的一个电气不通的村庄,我只要和当地人借水桶和铲土勺静静地挖土,然后就能在墙壁上画画,这种表达方式是很不同的。——浅井裕介


11年前,他开始用泥土真正开始画画。那是在2008年的印尼。他当时首先在印尼某处教堂的墙上贴一层胶纸,然后在上面绘制动植物的图案,这些图案不断地向外蔓延,最后成为了一幅非常神奇的壁画。浅井记得自己当时描绘了一幅非常丰富的图景,其中充满了各种生物,这些生物原本只在想象中存在,如今却因这些泥土而变得栩栩如生。

浅井说泥土壁画的灵感是来自于印度的传统壁画,并非是自己独创的作画方式。但随着多年来的精进与不断创作,浅井融合印度与日式元素,走出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

如今,艺术迷还能在2014年印度墙体艺术节的新闻里找到浅井裕介颇为有名的作品,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一座小学的教室里,他用泥创作了精致而令人着迷的壁画。创作壁画所用的水和土全部就地取材于学校周边,浅井带着当地的印度学童们,恣意地在墙上挥洒想象和创意。那是在印度北方的一个村庄,是印度贫富差距最大的地方,人们有一半一上不认得字,小孩们因为贫穷而无法受教育。这间小学来自世界各地的捐助,浅井希望通过艺术的形式让更多人关注这里,能让更多贫穷的孩子上学,以达到帮助到这里人们的目的。教室里的壁画不对外出售,对学童们来说,画画是如此令人喜悦的事。就连天花板也是块画布。


泥土绘画的生命

因为只是用土加水画画,画完之后用水一浇就消失了,一直以来我的作品都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的。会觉得特别的遗憾,特别的悲伤,但这种经验很重要,正是因为“做出来就是为了留下”这样的想法太理所当然了,拼命努力做出来、不想让它消失的东西,最后还是会消失。在现在的世界里,大概需要更多一些这样的经验吧。——浅井裕介

浅井裕介在项目创作现场 @张涵

外界感兴趣的是,浅井那些令人捉摸不定的作品图案是否来自于自己的童年时光。他告诉我,狐狸、鹿、兔子等等这些意象与他的童年经历关系不大。“我是在东京长大的,那里到处都是都市森林,这些并不能激起我创作的灵感。我倒是从不少书里找到它们的影子。每当我创作时,都会想到很多小的意象,并将这些小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世界。我选择用土壤进行创作,最初是因为材料,因为世界上到处都能找到土。土壤从本质上来说和其他艺术创作的介质并不相同,种子在土壤中发芽,而很多小虫以及生物都会在土壤中重生。收集土壤的过程是很快乐的,而这也加强我与大地之间的感情。在创作之初,就已经接受了土壤绘画不能保持很久的性质。

● 浅井裕介在项目创作现场 @张涵

“即使在我无比痛苦、难过的时候,只要画画,画出来的仍是可爱的、美丽的、乌托邦一样的东西。里面有很多都是生物,他们有点像是植物的印记,或者说也有点像是通过细胞分裂长出来的生物。其实有时候我自己画着画着,也不太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了。靠着绘画和创作,我才得以生活,才能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浅井说的这段话,有一种无奈中的欣然。自开始土壤绘画以来,到现在浅井的很多作品早已不见踪影。这终究是令人伤感的事。“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泥土的画作都不会保存很长时间,但在我心里它们都是长久存在的。如果它们真的消失了,我肯定也会非常伤心。如同烟火,是美丽的存在,但如果它一直在天空中我们也会审美乏味。正是因为它一瞬间的美丽,才让人记得更深。当然,在我创作里我不会去刻意追求那种瞬逝性。”

浅井此次在武隆懒坝苔藓博物馆空间的创作不算规模最大,但他这次是在圆弧穹顶上画,这种难度还是第一次。他说会把作品考虑成种子,在不同地方自由生长。“创作跟体育竞技一样,灵感与构思的竞争最后催生出了我的创作。”

与其说话,浅井似乎更愿意用作品来表达想法——关于天空和土地,关于永恒与瞬逝,这是一个艺术家的使命——8月3日开幕的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各位艺术迷和观众就能看到浅井在15米高的穹顶,历时一个月,与先后三十位志愿者完成的作品现场。该件“大地从天而降”和他之前在全球其他地方的创作有着不小区别,这也是这位传奇艺术家在中国亮相的首件作品。值得期待。

在武隆·懒坝采访的两天时间里,除了性情内敛的浅井裕介,艺术野疯狂还专门拜访了在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有过精彩作品展示的著名艺术家松本秋則。去年9月,日本艺术家松本秋則就应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的邀请,来到武隆懒坝进行考察,一路同行的还有日本艺术家小野田,日本社会学家福西敏宏。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项目自开展以来,先后邀请到用泥土绘画的日本艺术家浅井裕介,用食物作为媒介的法国艺术家吉尔斯·斯图萨特(Gilles Stassart),丹麦艺术家托马斯·丹博等艺术家来到懒坝。松本秋則在日本久负盛名,他的作品在举世闻名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常设展览,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粉丝。松本从三十多年前就开始制作“声音物件”,并从亚洲各国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中吸取灵感,通过竹子和马达,将随处可见的材料制作成可以发声的小物件,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发明了300多种造型独特的乐器,并将这些乐器组成一个“交响乐队”,在光与影的纵横交错中,在静谧的时空里,打造出天籁级的声音剧院。

松本秋則在项目创作现场 @张涵

在武隆·懒坝的项目,浅井裕介是让懒坝的风土发光,松本秋則是让“老宅发新声“。而对整个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来说,一场全球触觉、国际视野、本土发声的大地艺术季却没有半点水土不服的感觉。它与武隆懒坝本土的地貌、风物、人情与世态深度契合,它反馈而出的亲民感、乡土意识、故乡情结,让人印象深刻。

我很期待这场别致的大地艺术季。

《何不怜取眼前人》,17位艺术家的书房文心,

谢礼恒 著,定价68元,特惠38元。扫码即可购。






今日头条丨企鹅媒体平台丨一点资讯丨新浪微博

以上内容为艺术野疯狂原创

拒绝一切形式转载,本号不授权,侵权必究

往期推荐老出风骨,静得优雅丨孙四哥的笔墨江湖 逃离办公室,来玩艺术馆丨JC modern看见艺术另一种可能 这张美美的拍卖,更像一场文艺展,连图录都想买下来收藏!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