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装置“共生一号”道明·竹艺村落成记丨城邑与乡情的共生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22-12-25

作者丨谢礼恒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录音整理、设计丨张涵

 

很难想象在满院寻常草花中窥见人情世故的温度,可偏偏现在就有那么难,在都市飞度、时间永远都不够用的际遇中,找到哪怕一些些阳光筛过树叶以后、如山水光影自在摆荡的温和——崇州道明竹艺村,几年前刚作为一个崭新的“艺术改变乡村”的典型川西样板,别致落地,引人关注。



眼见一件件带着“竹艺”生长味道与“竹韵”呈现方式的建筑与装置悄然以从未有过的姿态与川西村落、新样态民居、人文环境融为一体,来到这里的人与本来就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才慢慢意识到,与田野融合为一个整体的竹林,有了“竹态”,让本就具有“蜀风雅韵、百村百态”的川西林盘体系变得更加灵动与鲜活,让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艺术巧妙融合于乡间自然,推动了道明村的乡村振兴。



设计师二毛或许是最早关注到道明·竹艺村乡村艺术改造的那一批业内人士。他刚创作的田野装置作品《共生一号》9月底恰好在道明竹艺村竹编创意馆“丁知竹”与著名的建筑“竹里”旁安装完毕,长13米、高8米左右的装置由7块分体式装置组合而成,材质选用了金属(钢条)与竹。钢条与竹编形成某种结构性的交织关系,钢条作骨,竹编则完成了类似皮肤的表皮组织。七块分体式装置各自象征着竹的某种生命状态,它们弯曲,仿若从土地里生长而出,生长感、田野性、材质的交织与冲突(植物性传统材质与现代工业金属材质的并用),无言接近,竹梦如烟。





丨《共生一号》(摄影:刘宇)

<Symbiosis NO.1>Created by ErMao on September 29, 2020


丨《共生一号》草图、设计图


《共生一号》

二毛于2020.09.29 

<Symbiosis NO.1>

Created by ErMao on September 29, 2020


发荣滋长,感应四季,质态抽象,与天空嬉戏。

Flourish and grow, feeling the seasons ,Things abstract in nature, play with the sky.


平凡与虚荣共生,城邑与乡情共生,

相依相偎,互利生存。

The common and the vain coexist,Symbiosis of city and countryside,Depend on each other, live for mutual benefit.


人与自然交响,构造与大地争执,找回本真,确证自己。

Symphony of man and nature, quarrel between structure and the earth, Search for the truth, to realise self.


丨《共生一号》(摄影:刘宇)


按照创作者二毛的自我理解,这件作品“发荣滋长,感应四季,质态抽象,与天空嬉戏。”


“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出发点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共生。”他从材质上下手,使用了金属与竹。传统植物性材质与现代工业材质的对撞使用、并置,也好似乡村与城市生长感的体现。观众越旁而过,能想到某种关于沉静的磨炼,磨炼新型乡野生活的仪静体闲。通过竹这种最具生命感受与人文色彩的植物的眼角,去看清世界的月亮与阳光。



二毛受访时提到,这件作品实际是脱胎于自己之前为某奖项设计奖杯的一件作品,当时在画奖杯草图时即想到竹的自然形态而产生的创作形象。他看到竹子最顶端的竹梢部分耷拉下来,自然垂弯与吊坠感,特别有生长感。“那种弯曲感给我感觉就是它们在跟天空嬉戏。特别有风的时候,感觉更显现。”


丨二毛(摄影:刘宇)


当生命感通过生长性的线条油然创出,竹,生命样态的种种特性在二毛眼中就变成创作的某种规范与指引:它是有生命感的,不会像雕塑那样长时间摆放,生长周期中的竹与变成装置作品的竹编,都有各自的生命时态,“我们不用像雕塑一样做个台面或基座,以纪念碑的方式安置,而是直接放到土地上,让它们像是从土里自然生长出来一样……只要是土地上长出来的都会消失。这才能体现它生命的时间段。”





当时二毛在接受“共生一号”这个作品的创作任务时,人不在成都,而在深圳的工作室,但他对此非常感兴趣。虽然只有7天创作时间,但他还是以充分的热情和期待完成;最后整个装置编制、安装的时间也只有7天,想想绝不是观者看到的这般闲走白云,着实堪称创作上的一次挑战:竹是二毛之前从来没有碰过的材质,但作为一位资深的创作者、设计师,他和团队在深圳做文创行业时就曾专门研究过多种材质。对材质的深切体悟,对川西村落的情感使然,成为他创作的基调:


丨《共生一号》(摄影:刘宇)


对于川西坝子上的村落与乡野,二毛很熟悉,不单自己有朋友在道明竹艺村开办民宿,而且他还对竹艺村前的重庆路铺修前后的对比有很深印象。作为川东的安岳人,他所亲历的川东村落与川西坝子完全不同,川东村落人口密集,川西坝野时空宽舒,“你会在川西坝子与林野间想到要留下来的感觉。”



重庆路铺修前后,二毛来过道明竹艺村无数次,亲身见证其周边环境的改变。“只要路一修好,你对乡村的传统排斥与心理距离好像就消除了。那些泥泞不在,蹒跚不在,脏鞋湿脚的顾虑一并消退,跟着夕阳开着车,一路停到村口或干脆栖在漂亮的民宿墙边,闻到牲畜粪便与野花野草混杂的清新味道老远飘过来,那种感觉绝非身处都市森林那般纷杂烦闷。”二毛对乡村的情感许是从前几年开始的。他就是从乡村走出来的创作者,面对乡村,田野,土地,村民,“有种你熟悉得就想忘记它一样。过去对乡村是排斥的,但在城市生活那么长时间后,你会发现它新的吸引你的地方。随之观念也产生了转变,这跟乡村的新建设很有关系,特别是道路的转变。道明竹艺村这个地方只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好以后,就会消隐城市人的那种距离感。道明村近几年特别成功,吸引力加大了不少。竹艺是这里最核心的引发点,还有就是川西村落生活方式适度艺术化以后的感受,十分精确。”艺术与乡村生活方式的融入与切合,让这里褪去不少传统印象里的乡村感,让这里时尚起来,体验感变得放松又纯粹,它代言的新乡村风貌突然新鲜得让人很想记住它,它的成功就是找到了中间状态,既考虑原有居民的感受,又照顾外来者抵达这里后的认可度。






一个半月前的那天,二毛在村口停好车,一路来到约定好的竹编工作室“红梅”,当地的村民们正在等着这位年纪轻轻的主创。



“共生一号”的编制工作,时间很赶,加之体量较大,七组分体式装置,一个院子只能编一个,分散式的制作过程在数个当地院落里同时进行,二毛现在回想起来还很过瘾。竹子选用崇州九龙沟出产的本地斑竹,竹身粗壮挺健,竹壁坚厚,竹胎也厚实,竹叶硕大,当地工人说这本地斑竹和网上所说的凤眼、梅鹿、湘妃皆不同。


丨《共生一号》制作现场


二毛经过深度了解和思考,选择了最简单的竹编方法在地制作,竹编不但是人与竹交往沟通的过程,还是制作者与时间的沟通过程,“我就不断跟参与制作的村民们讲我的创造想法和制作要求。看他们的编织过程,其实是很爽的,不但可以见证自己作品的诞生,还可以和他们有深度的交流。这种交流中肯定有意识上博弈的成分。比如他们认为某些地方为什么一定要半弯曲或自然弯曲,比如他们甚至还会直接说,按照他们的想法制作会更‘好看’,他们的审美和我的创作理念肯定有冲突的的地方,当然在一些具体的制作工艺上,我也会做一些妥协……最后落地成了,也表示着在这种博弈和互相学习上,我对在地制作者的改变,当然也表示着他们对我的改变。”二毛认为,“共生一号”的设计关键就在于几个部件顶端弯曲的造型,而在一些细节处理上,当地村民就不赞成他的处理方式,比如在倒角处,竹子跟角钢收边的问题上,他和村民们就反复沟通,在他看来,只有让角钢在倒弯处有力道的规整转角(折角)才能体现装置的建筑感与造型力度,而村民们则认为用传统竹编工艺可以直接让竹条呈弧形折弯更加自然。纯净的创作直觉,过程和艺术一样,让竹呈现了一种更加陌生的编织、生长与树立状态,他对竹的另一种想象与设计,无疑是带有文学性的直觉工程;而当地村民对土地与竹的自然印象,成为滋养这片风物与观照此地人千百年来生活方式、处世哲学的延续与惯性。“手工编织不够尽善尽美,但或许恰恰反映了农村当下变革的模样——接受现代艺术的不断浸润,也执拗地传承着原生的状态。时间会赋予它更多的韵味。”二毛说,他想象着雨打风吹后斑驳的竹片,甚至有点渴望翻修早日到来,那将是又一次更加有趣的再创作。


“理念的冲突是做这件事最可爱的地方。”我忽然理解二毛对作品的阐释:人与自然交响,构造与大地争执,找回本真,确证自己。





丨《共生一号》安装现场


9月30日,“共生一号”如期落地安装呈现,它刚开始仿佛怯生生地从路边一小块田野里冒出头来,随后便大大方方张开涂成了黄色的身体,扎扎实实开始与周围的竹林、民居呼应,它也自然而然和当地村民打起招呼——道明·竹艺村欢迎它住下。二毛拍完最后一组作品照片,在作品阐释上补上一句:“平凡与虚荣共生,城邑与乡情共生,相依相偎,互利生存。”





丨归野民宿装置-《黑月光2019》


丨成都国际家居设计周-新锐家居设计大奖“新锐筑梦”奖杯


丨熊猫基地-全球熊猫主题插画大赛邀请展

《慢物质-熊猫炫转灯筒》装置


丨远夕见月民宿装置-《变奏》


《何不怜取眼前人》,17位艺术家的书房文心,谢礼恒 著,定价68元,特惠38元。扫码即可购。

今日头条丨企鹅媒体平台丨一点资讯丨新浪微博



往期精彩推荐







“物语:关根伸夫艺术展”11月1日正式开展!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学发展及当代金石传拓精品终身学习 | 张钊瀛 | YIBO GALLERY《康熙原版全彩芥子园画传》往来千载间-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沈伟重磅个展“绘韵”将亮相美国聚焦生活美学需求,让艺术回归日常生活大英博物馆授权《宋徽宗·写生翎毛图》首次出版面世走进杜甫草堂的古建筑深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