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代画院研究丨明后期形成“崇南抑北”的风尚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22-12-25


作者丨赵晶

 

有关明代画院的研究以往更多地从“艺术”的角度来进行,侧重于其取得的艺术成就,一旦涉及其具体制度、变迁过程则多语焉不详。本书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明代画院两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力图使明代画院展现出一个比较清晰的面貌来。


丨佚名 明成祖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书内容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是画院制度的研究,对长期以来认识比较模糊的明代画院制度做了全面和深入的考察,主要包括明代画院的管理机构、工作场所、入值体例、大致规模,以及宫廷画家的考核与选拔、授官及升迁方式、具体官职、日常待遇、袭替制度等等,弥补了以往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下编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梳理,整理了迄今最全面的明代宫廷画家名录,大幅扩充了已知明代宫廷画家的数量,使得可靠的明代宫廷绘画数量得以扩大。同时,作者对明代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宫廷画家情况进行了考证,订正了长久以来各类美术史著作、辞典中有关这部分画家的错误记载。本书另附有现存明代宫廷画家作品表,便于研究者查找利用。



作者简介

赵晶,男,汉族,浙江杭州人。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美术史、明史研究,重点关注领域为明代宫廷与浙派绘画、书画鉴藏史、明代宫廷史及官制史。著有《明代画院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2020修订再版),另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美术研究》《美术观察》《艺术史研究》《故宫学刊》《浙江大学学报》《浙江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明代画院研究结语


与宋代相比,明代画院体制既有与其相似之处,又有其独特面貌。两者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宋明两代虽然都有“画院”之称,但宋代设立了翰林图画院的正式机构,明代则未设立名为“画院”的国家机构。不过不能因此而否认明代存在宫廷画院,画院的存在与否,除了称谓外,主要还是看是否具备其实质。明代实质上存在一个无“画院”之名而有其实的皇家画院,其主要职能及管理模式与宋代具有相似之处,在某些方面的完善程度甚至还要超过宋代画院。嘉靖以后御用监下设的武英殿中书房事实上是一个不以“画院”命名的画院机构,故明人往往延续宋代的“画院”之称,称其宫廷绘画机构为“画院”。


丨朱元璋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明两朝的画院都由宦官机构负责管理。北宋是设于入内内侍省的翰林院下,由内侍二人勾当。在明代是由宦官机构中的御用监管理,御用监太监具有画院的直接管辖权,御用监下又设仁智殿掌殿监工一职(后为提督武英殿太监),负责宫廷画家日常工作的管理,体现了一定的继承关系。


丨郭纯 赤壁图 首都博物馆藏


明代画院和宋代一样亦有其固定的工作场所。北宋画院设在内中苑东门里,后移至右掖门外,明代画院嘉靖以前设在仁智殿,同时在武英殿和文华殿分派画家人值,嘉靖以后画院迁往武英殿。


丨盛著 秋江垂钓图 大都会博物馆


在画家的官职上,宋明画院均无专门的画院官职,宫廷画家所授官职均借用其他机构的官职。相比而言,明代宫廷画家所授官职更加明确、集中,嘉靖以前主要是授锦衣卫和文思院、营缮所职,嘉靖以后主要授鸿胪寺序班、鸿胪寺主簿、武英殿中书舍人,到明代晚期,武英殿中书舍人渐成宫廷画家较固定的官职。宋代和明代都授予宫廷画家武官职衔,在北宋后期官制改革以后,宋代宫廷画家多授以低级武散阶,而明代嘉靖以前宫廷画家亦多寄禄于锦衣卫武职中,同样体现了对前代的继承。


丨王谔 雪山行旅图 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在宫廷画家的官职品级上,明代远高于宋代。宋初接收自西蜀的宫廷画家黄筌、黄居寀等人的官职稍高,其文阶官和文散官一度达到从五品、正六品。但至真宗朝以后,宫廷画家的地位便迅速下降,其间虽有起伏,但总体而言宫廷画家的官职品级较低,其升迁受到的限制较多。北宋宫廷画家等技术官,真宗天禧元年(1017)曾规定不得磨勘,天禧四年(1020)有所放松,规定可以转至正五品下的官职,乾兴元年( 1022)又规定遇特恩可以至正五品上的国子博士,但仅仅数月又规定不准磨勘,加阶、勋,转官。已知的宋代宫廷画家,其官职基本上都集中在八、九品之间。相比之下,明代嘉靖中叶以前,宫廷画家除了文思院、营缮所是九品的低级官职外,常见的锦衣卫官职最低也有从六品,官居二品、三品的宫廷画家亦有不少。嘉靖以后,画家授以锦衣卫官职受到限制,宫廷画家的官职品级大幅降低,但官居中书舍人的宫廷画家仍然有从七品,超过了绝大多数宋代宫廷画家,且根据规定,官居中书舍人的宫廷画家仍然能进一步加衔至正五品的卿寺之职。


丨叶濬 钓鱼图 日本私人藏


明代画院规模与宋代相比更大。在人员编制上,宋代画院初无定员,咸平元年( 998)后规定“待诏三人,艺学六人,祗候四人,学生四十人为额;旧工匠十四人,今六人”。且控制较严,嘉祜五年(1060)正月又裁省“额外所增员”,并进而规定不准“额外添人”。相比之下,明代画院并未规定具体人数,在内廷服务的画家数量在其盛时惊人,成化末期在御用监服务的各层次宫廷画家人数至少在五百人以上。考察明代画院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以嘉靖朝为界,其前后存在着明显的变化。


丨商喜 明宣宗行乐图 故宫博物院藏


宫廷画家的出身及来源上,从以军匠或以匠籍为主的民间职业画家为主要来源逐步过渡到以文人阶层或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比较接近文人阶层的画家为主。从永乐画院初建直至嘉靖前期,宫廷画家以军匠或民间职业画家为主,文人出身的画家较少。尤其是军户出身的职业画家在嘉靖以前的画院中具有较大的势力,画院中官职品级较高的多是军户出身,多为职业军匠,他们在升迁上有明显的优势。民间职业画家或文人出身的画家即使获得了巨大声誉,但要获得宫职往往异常艰难。戴进宣德、正统间在画院十余年,虽然得到馆阁名公的称许,却始终未得授官职。李在系民间职业画家,以郭熙风格的山水闻名于世,但其自永乐至成化间服务画院数十年,始终未有官职。属于文人出身的苏州画家范暹,永乐时被推荐进入画院,虽然他在士大夫群体中有一定声望,但直到成化时年老归里,仍然未有一官半职。嘉靖以后,以军匠为代表的军人集团在画院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军籍画家在具有宫职的地位较高的宫廷画家中的比例大幅下降。


丨缪辅 鱼藻图 故宫博物院藏


在宫廷画家的官职上,逐步从锦衣卫武职、工部营缮所及文思院官职为主过渡到以武英殿中书舍人和鸿胪寺序班的文职为主,上层(即有官职)宫廷画家大部分已被纳入文人官僚阶层中。在画院的绘画风格上,随着文入画家的增多,嘉靖晚期以后文入画对宫廷绘画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开始主导宫廷绘画。


丨林良 秋林聚禽图 广州美术馆藏


总体上,明代画院在嘉靖以后呈衰落趋势,可考的宫廷画家人数大幅下降,有影响的宫廷画家人数急剧减少。这一时期比较知名的宫廷画家仅有吴彬、丁云鹏和陈洪绶三人,其中陈洪绶只在明末崇祯时短暂进入画院,前后大概不到一年。嘉靖一朝实为明代画院由盛而衰的转折期。万历时期画院情况虽然略有好转,一度有“中兴”之象,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趋势。


丨吕纪 鹰鹊图 故宫博物院藏


嘉靖时期画院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前辈学者曾举出边境多事,画坛崇南抑北风尚的兴起以及相排斥等原因,但细究起来,这些因素均不是根本性原因。嘉靖时期虽有俺答汗入侵以及倭寇之患,但俺答入侵为时很短,第二年即开马市进行贸易,此后时断时续,至隆庆以后北方边境长期安定。而倭寇对东南沿海地区的骚扰对明王朝并不构成根本性的威胁,且倭患较剧烈的时期主要集中在嘉靖末期的十几年,隆庆开海后亦逐渐平息。整个嘉靖至万历的一百年,明王朝的统治仍然比较稳固,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直到晚明天启、崇祯间,随着内部农民起义的爆发和辽东满洲的兴起,明王朝疲于奔命,国家进入多事之秋,此时说“边境多事”对画院衰落有重大的影响或许存在一定合理性,但此前的嘉靖至万历时期,画院的衰落与边境多事关系不大。


丨王谔 踏雪寻梅图 故宫博物院藏


认为明代后期文人画重新兴起,形成“崇南抑北”的风尚,导致北宗院体画衰落,使得画院在嘉靖以后衰落,似有一定道理,但仔细推敲,亦不是明代画院衰落的根本性原因。这一观点其实是把院体画的衰落和画院的衰落等同起来。所谓“院体”只不过是对两宋时期宫廷绘画风格的统称,细究起来,两宋“院体”就是两宋时期流行的绘画风格在宫廷绘画中的反映,南北两宋的“院体”亦有差别。明代画院的主流绘画风格亦非一成不变,明初宫廷画家多受元末文入画影响,永乐以后流行以两宋院体为代表的复古画风,嘉靖后期又逐渐流行吴派文入画风格。由于受到社会好尚的影响,宫廷的欣赏趣味也在变化之中,一种画风衰落,擅长这类风格的宫廷画家在画院中减少了,那么那些迎合了新的欣赏趣味、擅长新绘画风格的画家自然会更多地进入到画院中去,作为画院本身而言,只要其服务对象有需求,其绘画风格便一直会为迎合这种需求而进行变化,明初从文入画转变到两宋院体是迎合这种需求,明代后期从浙派风格再转变到文人画仍然是这样。


丨朱端 秋江泛舟图 波士顿美术馆藏


至于画院众工自相排斥,更不应是明代画院衰落的主要原因。明代画院在嘉靖以后衰落的直接原因在于嘉靖帝本人对绘画艺术并无特别的喜好,对画院建设漠不关心,自永乐以来明朝历代帝王热衷于绘画艺术的传统出现了中断。


丨商喜 关羽擒将图 故宫博物院


宫廷画院由于其御用性质,其发展与帝王本身的扶植与奖掖密不可分。明代永乐至正德间在位的八位皇帝,无一不对绘画艺术抱有浓厚兴趣。成祖喜爱书画,有意恢复宋代那样的翰林书画院,大量征召宫廷画家,着力推进画院建设,至永乐末,具有明代特色的画院制度基本定型。仁宗在位虽短,但在东宫时就亲近郭纯、边景昭等宫廷画家,即位后加以奖掖提拔。宣宗本人即为画家,喜好绘画,其子英宗、代宗受父影响,均雅好绘画艺术。究宗、孝宗、武宗自身均精于绘画,在位期间均大量征召画家,画院创作旺盛,进一步繁荣。尤其是宪宗成化时期,宫廷画家数量之多、地位之高为史上所罕见。与此相应,永乐至正德间的一百二十年正是明代画院最为繁盛的时期,这无疑得益于这一期间在位诸帝对画院的不懈扶持。崇高的荣誉,优厚的俸禄,世袭的官职,吸引了大批画家进入画院。也正因君主的奖掖扶持,弘治、正德初,画院虽因裁革传奉官而迭遭打击,但不久就能恢复,继续维持较繁荣的局面。


丨周文靖 古木寒鸦图 上海博物馆藏


嘉靖以前诸帝能始终爱好绘画的传统,显然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辈艺术上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在其成长过程中能接触到大量宫廷画家及历代绘画作品,很早就形成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仁宗在东宫时即与宫廷画家郭纯交往,其艺术欣赏趣味亦与明成祖朱棣接近,喜好设色艳丽的院体花鸟和金碧山水。英宗少年即位,随即就将已经致仕的宫廷画家徐英召回,并加官一级,说明其为太子时就对徐英十分熟悉。同样,倪端在孝宗为太子时就已在东宫服务,孝宗即位后不顾兵部反对,很快就将其改至锦衣卫带俸。武宗为太子时,孝宗就对他称赞吕纪之画,这对武宗绘画兴趣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武宗即位后征召弘治时期曾入画院的吴伟,亦说明其即位前已熟知并喜好吴伟的作品。


丨边景昭 双鹤图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前期诸帝热衷绘画艺术的传统随着明武宗的突然去世而被中断。明武宗并无子嗣,因此他个人对绘画艺术的爱好并不能继续传递给下一代。嘉靖皇帝是以外地藩王的身份即位,他的祖父宪宗虽然笃好绘画艺术,但宪宗去世时嘉靖帝还没有出生,无法对其产生直接影响。嘉靖帝的父亲兴献王朱祜杭为宪宗第四子,在其十一岁时宪宗即去世,而他显然也没有受到宪宗在绘画方面的太多影响。朱佑杭据《明史》记载“嗜诗书,绝珍玩”,未见其对绘画艺术有特别爱好。嘉靖帝成长于湖北的藩国,远离宫廷画院及书画艺术兴盛的江南地区,其父兴献王去世时嘉靖帝亦仅十二岁,他自然也没有从父辈那里得到多少激发他对绘画艺术产生兴趣的影响。随着嘉靖皇帝的即位,明代诸帝之间那种代代相传的热衷绘画艺术的特殊传统被打断。


丨吕纪 雪柳双凫图 上海博物馆藏


与绘画相比,嘉靖帝本人更痴迷于道教,特别是炼丹养生之术,嘉靖中叶以后长期避居西苑,对画院建设漠不关心。在其长达四十五年之久的统治时期内,没有征召过任何当时有影响的画家进入画院。


丨明宣宗 三阳开泰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嘉靖帝即位之初,受群臣影响,与孝宗、武宗一样裁革传奉官,但嘉靖时期的这一举措显然对画院的打击更大。由于孝宗、武宗笃好绘画,弘治、正德初受到降职的宫廷画家此后多数仍能继续保持优厚待遇,并屡有升迁,画院受到的实际影响并不大。嘉靖时期的宫廷画家显然就没有那么幸运,嘉靖八年( 1529),当一部分被裁革的传奉官员在宦官的帮助下得以恢复官职时,嘉靖帝很快又命令科道官严加核查。非军功获得的武官官职不得世袭的规定在嘉靖朝得到更严格的遵守,同时又不再授予非锦衣卫出身的宫廷画家锦衣卫官职,这都对宫廷画家的官职晋升及世袭造成严重影响。


丨黄济 砺剑图 故宫博物院藏


当皇帝本人不再热衷于绘画艺术,作为主要为皇帝个人服务的画院,其走向衰落也就不可避免了。帝王对画院发展繁荣起到决定性影响亦能从晚明万历时画院情况可以看到。万历中前期画院颇有“中兴”气象,嘉靖至崇祯时期已知的宫廷画家中半数以上主要活动于万历时期的画院,明代画院的这一“中兴”恰恰与万历皇帝对书画的兴趣密不可分。万历皇帝年轻时勤习书法,常将法书名帖带在身旁不时临习,并喜作擘窠大字赏赐臣下。万历前期,政务之暇他也会召集大臣共同欣赏内府所藏书画作品,不时观看宫廷画家作画。也正是因为万历帝本人的重视,类似于宋代书、画院制度的文华殿书艺供奉和武英殿画艺供奉人员体例最终得以完善,文华、武英两殿中书舍人分别成为两类人员的固定官职。万历中叶以后,随着万历帝兴趣的转移并长期避处深宫,加上天启以后内优外患加剧,一度“中兴”的明代画院复又走向衰落。


丨李在 山村图 故宫博物院藏


除帝王本身的原因外,明代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亦对画院造成一定影响,虽然这并不必然导致画院的“衰落”,但无疑使画院在新时期的影响力下降。明代中叶以后,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整个社会愈来愈体现出某种“近代化”的特征,这表现为工商业日趋繁荣,市镇经济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崛起,户籍制度日趋松弛,老百姓的自由度增加。尤其是嘉靖时对匠户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先是大幅减少了京城的住坐工匠,随后又要求地方轮班工匠一律以银代役,不再赴京服役。这一方面使工匠出身的画家有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从民间工匠中吸收优秀画家进入画院。思想文化领域亦发生深刻变革,王阳明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其强调道德理想主义、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以及重视民生的人文精神,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外部思想环境,诗歌、小说、戏曲、书法、绘画创作空前繁荣。


丨刘俊 四仙图 天津博物馆藏


从量上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对绘画艺术的需求大大增加,鼓励了更多的创作,画家人数得以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宫廷对绘画艺术的需求并没有明显增加,宫廷画家的总数不会有大的增长,甚至比其盛时还大幅降低,其在整个画家群体中的比例呈缩小之势。从质上而言,因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优秀或比较优秀的画家凭借市场需求即能维持相对体面的生活,无须依靠进入画院来享有良好待遇,画院在经济待遇上对优秀画家的吸引力下降。嘉靖以后宫廷画家官职降低,晋升困难,不能世袭官职,政治待遇上相比前期亦出现明显下降,也降低了对优秀画家的吸引力。从画院所具有的影响力而言,随着商品和人员更为频繁的流动,以及交通的便利,优秀画家的声誉可以得到更广泛和迅速的传播,无须倚赖皇家的推崇。


丨萧增 芙蓉白鹭图 明德堂旧藏


所以,从中国社会自明代中叶开始“近代化”转型以来,皇家画院对整个画坛的影响力就不免进入下降轨道了。成、弘之际这一趋势即已显现,彼时由于帝王的大力扶持,画院虽还是如日中天,但民间的吴门画派已与其渐成分庭抗礼之势。嘉靖以后,随着皇家对画院的支持减弱,画院的影响力就直线下降了。到了清代,由于皇家的大力扶植,画院又复兴盛,但再也无法恢复其在画坛的主导地位了。


丨沈应三 听涛图 故宫博物院藏


宫廷画院的存在即是为帝王本人及皇家服务,画家的创作往往存在种种限制,不能完全自由,但不能否认画院制度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有其重要的影响和价值,明代画院亦是如此。一是培养和资助了一大批杰出的画家。明代美术史上一些著名画家如边景昭、戴进、谢环、李在、林良、吕纪、吴伟、吴彬、丁云鹏、陈洪绶等都曾进入画院为宫廷画家,有的虽然在进入画院前已是名家,但画院的经历对其艺术成就的提升以及影响的扩大仍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促进了明代绘画艺术的创作。两百多年间,画院画家创作了大量各类题材的绘画作品,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在山水、花鸟和人物方面,都诞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品。除了艺术价值外,不少作品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明代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重要材料。三是深刻影响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在元末明初文入画已然统治画坛的情况下,画院的建立以及对宋人绘画传统的提倡,使宗法宋人的复古画风得以复兴,宋代绘画的优良传统在明代得以继承和发扬。晚明画院对吴门绘画的推崇同样扩大了吴门绘画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吴门绘画的发展。


明代画院研究


赵晶 著

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9

书号:9787308205016

装帧:平装16开裸背装472页

定价:298元

 

实拍书影




“未到之境”林晓明、周迅、熊璇三人新作展 策展人:莊惠雅  谢礼恒艺术指导:许灏主办方:艺术野疯狂   成都小雅采薇   成都市锦江区文化馆执行:汇泉路社区宝墩书房
展览时间:12月5日-12月26日开幕时间:12月5日 15:00展览地点:宝墩书房(成都锦江区汇泉北路177号宝墩书房F5-F6)


“日和美物”日本老茶器展

展览时间:2020.11.28-12.20展览地址:围炉夜话茶书院(成都市青羊区清江东路134号七楼)
成都围炉夜话茶文化传播公司 成都九凤天艺术品有限公司 成都野疯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何不怜取眼前人》,17位艺术家的书房文心,谢礼恒 著,定价68元,特惠38元。扫码即可购。


今日头条丨企鹅媒体平台丨一点资讯丨新浪微博



往期精彩推荐







千高原艺术空间新展丨自定义的方式
春风吹又生 何多苓艺术大展丨绘画的诗性
“日和美物”日本老茶器展丨美物就是一顶“日和”好天气
50年学术生涯汇聚 | 周积寅《中国画派论》最新版
宝墩书房新展丨未到之境-林晓明、周迅、熊璇三人新作呈现
好作品都画出了时间
寒玉迭影-溥心畬书画精品展热展中:柔而能健,峭而能厚
《葛饰北斋画三国》重磅面市丨星落秋风五丈原
终身学习 | 张钊瀛 | YIBO GALLER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