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怜取眼前人》+《乌鸦穿过玫瑰园》
向京全集:除了我,没有人替我看到
丨《向京》全集,2017年12月出版
Xiang Jing Complete Collection, published in December 2017
作者丨向京
编辑丨艺术野疯狂
部分图文来源丨龙美术馆(上海),向京工作室,致谢。
终有一天,我计划做一本作品全集。而作为一种写作方法的尝试,我打算找个人通过我的口述讲讲我过往的那些作品,再由她/他来诉诸文字。
丨展览现场
一切都因机缘,在一种概率特别小的情况里,我遇到毛竹。当时的她在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西方哲学博士后。我们隔几周见一次,一般都是她来找我,有时在城里的家,有时,她会千里迢迢来宋庄住一晚。我们一般是下午聊到晚上,主要是我的独角戏,她有时提问。我一件一件讲述我的作品,她在旁边电脑记录(很少录音)。每每不觉之中,夜色降临,逐渐深沉,毛竹逐渐凋谢,我也口干舌燥,收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毛竹按照自己的理解,结构一篇文字,针对每一件作品,写好一个系列之后,我们会讨论一下,再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这样的工作,断断续续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到2017年的春天。当中,毛竹毕业留职中国社会科学院,我在2016年9月做了第一个回顾展+新作展,毛竹的文字节选后用到了展览的导览手册里。毛竹的工作其实远超乎我的期待,她以她的知识,赋予我的作品一些更具学理的阐释,写作中也每每透露出惊人的灵气。
丨展览现场
在我经验范畴之外的全集画册,以及毛竹这部分文字,我自然欢喜整合在一起,可确实从编辑角度出现了问题,这样细致深化的文字,对每件作品既有理解上的辅助,也会构成阐释过度的嫌疑。语言构成暴力,这本身有悖于我的艺术观,以至于我有点忘记当初为什么脑袋一热,费了这么大劲儿,花了这么多精力时间,请毛竹进行这样的写作。对于这个既成事实,我自己喜欢有加,也很渴望分享于众。一方面,我创作的时候,经由的是肉身的感受,希望在它们被观看的时候,不被阐释暴力约束,依然回归到观看者自我肉身的感受;另一方面,又希望不辜负毛竹的才华,在当代艺术写作方法和语言都有限的景观之下,也许这个尝试非常值得质疑,但可以当作一个不那么成熟的实验品。忐忑之中,单独为它们做了一个别册,如同抛开我的作品的图像来源,毛竹的文字更可视为一篇篇精彩的写作,生命独立。文字和作品一样,都有它们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这便是这部分特别的文字的故事。
向 京
2017年于北京
2017年12月,龙美术馆首位女性艺术家大型个展“向京·没有人替我看到”开幕,“2017雕塑年”在向京创作生涯跨度逾20载的精彩作品中收官。
点击图片深度阅读:向京《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选择了一个太慢的艺术
本次展览,展出艺术家向京的五个主线创作系列:“镜像”(1999-2002)、“保持沉默”(2003-2005)、“全裸”(2006-2008)、“这个世界会好吗?”(2008-2011)、“S”(2012-2016)以及一组名为 “我看到了幸福”(2002-2010)的架上尺寸作品,在2016年首次亮相北京之后,更多的作品在龙美术馆(西岸馆)首次露面,这也是向京自1995年中央美院毕业之后规模最大的个展。
丨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西岸馆)富有挑战的巨大的清水混凝土伞拱空间,艺术家跨越21年的作品,如何结合?如何再次吸引我们的观看?龙美术馆首次将一层、二层以及阶梯式主展厅结合举办一个展览,并前所未有地修改展厅入口,为的就是和艺术家一起,构建她准备了21年的精神花园。
丨向京 原创少女心 玻璃钢着色
36x28x12cm 35x35x35cm 2015-2016
展览中,向京以空间作为重要命题,阶段性创作的文献脉络不再是观者进入作品的唯一路径。被打破时间线索的作品,期待在全新的空间里与观者相遇,观看的主体交付给每一位观者,观者的身体将会成为丈量艺术与空间的真切尺度。向京认为,“观看”不仅是对外部的观看,同时也是对自我的审视。艺术家期待艺术回归到属于不同观者的身体感知,回归到展览现场的魅力。这,正是向京反复强调的艺术“可感知性”——那在文本阐释之外的自足意义,这也是现场对于艺术自证的重要价值。艺术之镜,此刻映照出的,是观者的内在:对于每个人生命中的隐痛与欢愉,没有人可以替我们看到。
3600平方米的空间,21年艺术历程,100余件作品,不依靠高科技,打开你的身体,进入艺术,进入你能感到的不安,和安宁。
丨向京肖像照4 摄影:范西 Photograph by Fan Xi
展览开幕之际,向京21年的创作全集同步首发,带来与展览不同的阅读路径。全集包括作品集、文献集、作品集别册,其中文献集收录了数篇首次发表的评论及对谈文章,作者包括范景中、戴锦华、乔纳森·费恩伯格、米歇尔·康·阿克曼等。
关于向京
1968年生于北京,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99-2007年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教师。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向京20余年的创作历程是观看中国当代艺术变迁的一个独特维度。她作品里透露出的不安感,是对于现代性下人性的迷雾和对于生存本身的不断确认——“内在性”是她所企图挖掘的生存真相。问题先行是向京的工作方法,但她在业已被边缘化的写实雕塑语言里,在个人化塑造、雕塑着色、玻璃钢材料的使用这些语言建构上,都做出非常独特而影响深远的当代性实验。
自1995年毕业,向京又迁居上海10年,在中国当代艺术置入世界秩序的背景下,从身份、身体这些当代艺术命题里,确立起她独特的艺术语言。2009年回到北京,凭借“这个世界会好吗?”的新突破,让人看到一个渴求自我超越的当代艺术家的范例。在2016年首次亮相的“S”系列中,向京引出了“多元的主体”、“权力机制下的关系”、抑郁症、记忆的反观和重组等命题,在文学化结构中找到语言的营养,从叙事走向了蕴含对当下人性危机的隐喻,在具象雕塑的窄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丨《向京·作品集》设计图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向京曾在众多机构举办个展,包括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6年),香港立木画廊(2015年),台北当代艺术馆(2013年),北京今日美术馆(2012年),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2008 年)及上海美术馆(2006年)。向京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广泛展出,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挪威、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奥地利等。她的作品被重要国际机构收藏,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今日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龙美术馆和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Chazen艺术博物馆(Chazen Museum of Art)。
往期精彩推荐
陈丹青写徐累:那匹白马站在深蓝色的宣纸上
巫鸿《物·画·影-穿衣镜全球小史》
高清重现广胜寺震撼佛教壁画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丨沈从文转业之谜
以笔为马 巴蜀中国画名家重走红军长征路
他的书影响整个台湾的油画色彩
古书画鉴定大家谢稚柳的书画鉴定学
茶类书籍推荐:无数个茶的侧面
老树画画《活着》《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