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徵明传:苏州的风雅传奇丨如何“重塑”一个活人文徵明?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23-02-05
部分苏州美景图来源于文人空间



苏州,和那个人的风雅传奇

作者丨周文翰




我的新书《文徵明传:苏州的风雅传奇》出版了。


十几年前看关于库尔贝的纪录片,镜头里出现了他家乡奥南一股绿幽幽的汩汩山泉,我不由想:应该有人去这样拍倪瓒、文徵明、齐白石的视觉传记和家乡啊,把那些地理、乡土的细微之处拍出来,不仅仅是论述,而是让那些还残存的山水、旧物得以呈现,或者留存。




| 天平山 

十年前开始写《中国艺术收藏史》的过程中,我随手翻了一些写艺术家的传记,发现除了苏轼这位大名人的传记比较多,写法比较多元外,其他比如赵孟頫、文徵明等艺术界名声赫赫之辈,其实也仅仅是小众偏僻角色,仅有一两本“传记小说”追溯他们的生平,里面有大段的对话、有曲折的心理描写,当过记者的我觉得这些字眼大都以今人心肠而非古人肺腑,是“小说”而不是“传记”,有些作者对特定时代的信息传递机制、交通状况、经济运作、礼俗缺乏了解,所以书里的主人翁的言行都轻松潇洒,似乎整日活在优雅的诗文意境中,活在玛丽苏电视剧情中,没血、没肉、没汗水,而且不差钱。


我也不喜欢作者直接出面议论的“评传体”传记,总觉得作者直接出面议论一朝一代上下几百年的言论显得大而无当,是以今人了解的历史知识扮演“全知全能者”。





于是,写完《中国艺术收藏史》后我就想尝试写本传记,看看自己能写成怎样,能否与众不同。


一方面,我喜欢苏州这座城市,对数次照面的“文藤”有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那段时间读了柯律格的《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受到挺大影响,可是看完书又觉得意犹未尽,因为那是分析式的学术著作,把文徵明放在各种概念、关系体系中分析,就像把人一刀刀肢解掉了,读完感觉文徵明这个人的形象反倒模糊起来,我的逆反心就从脑后冒上来:不如试试,如何“重塑”一个活人文徵明?





| 南石皮记



于是,五年前我开始写这本书,第二年大致完稿,后来小修小补了几处,如今总算出版了。要感谢范迪安先生作序推荐,感谢朱小钧、曾健勇等友人的鼓励和帮助,也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孙元元女士的精心编辑。







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传记,是严肃传记,没有小说式的心理描写、没有虚构的对话。回头看,本书里依旧残存了一些“评传体”写法的影子,在之后几本书的写作中我竭尽全力与这种惯性搏斗,逐渐才意识到,我追求的是一种社会学式的、视觉化的传记写作,或者叫做“新历史主义传记”,希望重建那时那地那个人面对的综合性的“文化景观”和“信息环境”,描绘主角能够见到什么,听到什么,从而让他活在一个更加复杂而真实的生态之中。






在本书的前后两章我试图呈现文徵明和苏州这座繁荣城市的关系。16世纪的苏州是东南地区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出版中心、时尚中心,是明朝最富庶的城市,犹如20世纪的上海在全国的地位一样,这是文徵明成为文化名流的最重要的一个背景。



| 南石皮记




写文徵明时,因为文徵明的书、画都受赵孟頫影响,就又上溯开始写赵孟頫,赵孟頫这个人在文化史上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和代表作但是对他这个人没什么具体认知的那种“空洞的名人”,我就想写出一本呈现他的血、泪和肉的传记。写完赵孟頫后,又受到新的疑惑、细节乃至旅行中的印象的刺激,接着又写苏轼、王羲之、吴道子以及“扬州八怪”几个人。


实际写作过程是“并行”的方式,就是写某人写了几万字,觉得自己陷入了枯燥、窒息的氛围,我就转而写另一个人,如此,几年间就形成了好几个写作上的“烂尾工程”。去年我下定决定,把这些未完成的稿子都一一进行梳理和修订,会在明后年出版。



| 拙政园

| 环秀山庄


| 网师园



对我来说,尽管写的都是古人,写作之前的“缘起”却关乎一些私密的个人体验,和自己的童年记忆、旅行经历、视觉印象有种种牵扯,就像当初看到奥南的那股山泉,我感触怎么没有人那样去拍中土的古人和家乡,如今,我就是尝试以写作的方式“拍”那样的纪录片。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这本传记将追溯文徵明的成长经历,探究他如何在沈周、祝允明、唐寅、王世贞等名流雅士前后辉映的时代成为艺术巨人,同时也关注文徵明和苏州这座城市、城中各阶层民众的关系,探讨15世纪、16世纪的苏州带给文徵明的影响,文徵明又给16世纪乃至之后的苏州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与古为新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中国文艺源远流长,传统深厚,几千年来一代代艺术家留下了内容丰富的诗文书画作品,引发了无数专家学者角度各异的解读,所有这些作品以及对它们的研读阐释构成了一幅动态的艺术史、文化史。


听闻文翰君有志为宋、元、明三代的文艺巨匠苏东坡、赵孟頫、文徵明写传,我亦有所期待。中国艺术的一大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艺术家往往有综合的文化修养,集诗文书画创作于一体。这三位文人艺术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是中国文化的灿烂天河中闪耀的星座,其创作对中国的艺术史、文化史有重要的影响,实有必要以21世纪的史学观念、美学视野、跨界思维追溯他们的人生和时代,写出今人对他们的鲜活理解。


这三位艺术巨匠有一些共同点,比如都兼擅书画诗文,都喜好鉴藏、园林、游览,也都在生前就享有盛名。可是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面对的文化命题也有所差异,因此他们的人生和作品也各有特色。


苏东坡,是与孔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同列的文化巨人。他的作品闪耀着时代精神的光华,无论是诗文书画、话语方式还是生活态度都对中国宋代以来的文化有巨大而持续的影响,今天的中国人依旧对他感到亲切。他曲折的人生、博雅的知识、达观的性情,总是让人回味,值得一写再写,似乎永远无法穷尽。


赵孟頫,元代南北书画艺术交融的集大成者,继承多种书体风格而又别出心裁创造了“赵体”,并以书入画,是“文人画”的重要奠基者,对元末以来的绘画艺术有巨大的影响,可是对专业以外的人,大多仅仅知道他的名字和几件代表作,对他的人生际遇、艺术面貌不甚了解,元代的社会文化状况对许多人来说也比较陌生,值得各界研究者深入挖掘。





文徵明,和他的老师沈周构成了“吴门画派”的双子星座,是承前启后的山水画大家,对明代中期以来的文人画有巨大影响。他的书法也是明代的佼佼者,至今还有诸多影响。这位艺术家和苏州这座城市的关系也值得深入研究,吴门画派的兴起背后体现的艺术和商业、艺术和城市崛起的互动关系也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艺术,每个时代的艺术总以杰出作者和经典作品为代表,伟大的艺术家既来自那个时代,又能超越那个时代的一般状况,他们或者集大成,或者开宗立派,或者独辟蹊径,或者别有情趣,对后人、后世有无尽的启示,如此才可谓“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境界。


我历来提倡立足“大文化”“大历史”看待文艺创作和研究,觉得创作者要有认识的高度、思想的深度、视野的广度、表达的精度,以扎实的创作功底和精深的文化素养为“厚积”之基,在创作过程中锐意追求“薄发”之境,登广博之峰而造文艺之极。上述艺术家的经历可以说就是生动的例证,我想这些前贤的人生、作品对今天的艺术家、作家、读者也会有许多积极的启发。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可以用来说明传记的重要作用,它给一幅动人的画、一篇精彩的诗文补充了大背景,让我们得以审视艺术家的一生,看到他的家庭生活、社会关系、时代氛围的方方面面,先了解他的人生,再来看那一幅画,读那一首诗,会有更透彻的认知,更震撼的感受。


文翰对文化史有相当的研究,之前已经写过《中国艺术收藏史》等通识著作,能沉下心来写这几位重要人物的传记,可以说是从“纵观”变为尝试“横切”,这需要慢工出细活,从原始的文献入手,抽丝剥茧,研究传主和周围人物的关系,体会特定时代脉搏的起伏,如此才能绘出众多主角、配角细致入微的群像,由点及面呈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我觉得这几本书是求真意、有新见之作,求“真”,是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文化生态中严肃审视,勾勒形貌,点染精神,写人物的成长、内心的挣扎、命运的遇合,紧要处间或为之心中一沉;见“新”,是以当代的历史和美学观念看待三位艺术家和他们的时代,以视觉化的文字风格描画历史景观,探究前人容易忽视的侧面,叙述中不时让人眼前一亮。


惟愿诸君读之、鉴之,若有所得,诚为美事。


范迪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这本传记将追溯文徵明的成长经历,探究他如何在沈周、祝允明、唐寅、王世贞等名流雅士前后辉映的时代成为艺术巨人,同时也关注文徵明和苏州这座城市、城中各阶层民众的关系,探讨15世纪、16世纪的苏州带给文徵明的影响,文徵明又给16世纪乃至之后的苏州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在商场,苏州本就是明代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活跃着数量众多的本地富商以及从外地来此做生意的商人,他们有装饰家居、社交馈赠等需求,对书画作品有较多购买需求。可以直接观看的绘画相比书法更雅俗共赏,因此绘画收藏或者用于装饰房间在晚明受到重视,其他如木雕、玉雕、漆器等明代流行的装饰品、使用器具装饰都开始强调视觉特质,可以说晚明人讲究视觉审美的时代,这也是吴门画派出现和繁荣的背景。商人不仅催生了需求,也参与书画作品的流通,一些苏州、徽州中介商人专门从事书画古董的中介交易,艺术品的商业价值得到凸显,无论职业画家还是文人画家,都日益受到商业思维的熏陶。


当时文人士大夫之间遵照默契的礼物、人情交换形式进行社交活动,如文徵明受托请当时的苏州知府王廷写墓文,除了转交礼物,还以自己写的四本小楷《千字文》表示感谢 。他也经常应邀与收藏家一起游览或者到别人家中小住,一般都回赠送作品给招待者。晚年时文徵明似乎也开始收取银钱报酬,如无锡收藏家委托他为无锡秦夔的寿安堂作记,以“嘉仪”(应该指银钱)为谢,书写《练庄碑文》也获得“濡润盛仪”。


——摘自《文徵明传:苏州的风雅传奇》




文徵明,字徵仲,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文徵明曾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沉静之人,不喜攀高不好政治,是苏州城的历史名人,在艺术史上有着卓然的地位,在当时已是“名流艺术家”。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往期精彩推荐







“云下五丁”线上展(二):都是成熟后的强大
爵士乐编年史:一本站在诸多爵士巨人肩膀上经典之作
张恩利首次西南地区大型回顾展“有颜色的房子”
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查阜西与张允和
觅桤闲趣  借墨为魂丨蔡寅坤的野风堂与艺术领地
直觉:他用失传方法重现唐代官印“蟠条印”
研究学院艺术史与博物馆关系
古今名家诗笺精粹
“神交千年”:刘墨《苏东坡的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