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空间治理视角下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简析
在国土空间开发和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废弃矿山是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及改造利用,甚至希望能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潜在价值。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在生态修复工作中得到了深入实践,“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的绿色发展理念也得到了深入探索,以上理念继续指导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同时,也为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地科技立足实践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持续探索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本文从当前国土整治中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中的主要问题、保护与修复内容、技术体系和相关建议方面进行梳理,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露天废弃矿山修复工作现状
根据2017年全国矿山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全国矿产资源开发占用土地面积约362万公顷,其中历史遗留及责任人灭失的230万公顷,在建/生产矿山132万公顷。
2018年,我国积极推进部署开展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周边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加快推进绿色勘查示范和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业转型升级。自然资源部发布《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9)》2018年,全国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约6.52万公顷,新增损毁土地约4.8万公顷,净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约1.72万公顷;累计治理矿山7298个。至2018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完成治理恢复土地面积约100.46万公顷,治理率约为27%。参照2018年6.52万公顷的修复量,剩余261.54万公顷矿山,修复期约40年,系统完成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任务巨大。
二、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环境问题
矿山开采破坏地表及地层结构,形成表层坡面渣土堆积体,在重力和水流作用下,形成垮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另外地下矿区采挖,形成地下采空区,局部塌方等地质灾害隐患突出。
含水层被破坏 :矿山的地下水位降低,形成地下水疏干区以及降落漏斗。地下水来源、通道、排出路线均会受到破坏。
水体污染 :矿区的生活废水、选矿废水、矿坑水以及冶炼废水当中,会含有较多的重金属成分,这些成分会对当地水源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露天采矿剥离表土不仅直接破坏了大量土地资源,同时矿区开采出来的废弃土石以及尾矿及工业场地占用大亮土地面积。此外,尾矿以及矿砂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和有机物,会给区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甚至生态问题。
在矿山开采及粗加工时,产生的破碎矿粉等物质,在刮风过程中和产生过程中形成扬尘。另一方面,矿石在加工过程中,厂矿企业的废气排放,进一步加剧区域大气污染。
矿山开采破坏大面积的表层土壤,植被。土石堆积也会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表层植被破坏区域生态系统容易遭到结构性毁坏。
矿山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次生影响,破坏了当地的人居环境、限制了生态型产业发展,形成当地可持续发展负面影响因子。
三、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政策支持
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升至“矿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突出“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全要素统筹、系统性治理。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遵循“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原则,按照“保证安全、恢复生态、兼顾景观”的先后次序,根据矿山实际情况确定修复策略与方案。同时,由于废弃矿山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在保护优先前提下,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对矿山进行科学、合理、高效的再次利用。
2015年 |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
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后,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 |
2016年 |
《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 》 |
明确矿山地质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三同步”制度和社会公示制度;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综合治理新模式。 |
2017年 |
《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 》 |
加快山体修复及修复利用废弃地,消除安全隐患,恢复自然形态。 |
《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 |
要求基本形成绿色矿山建设新格局,探索矿业发展方式转变新途径,建立绿色矿业发展工作新机制。 |
2019年 |
《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 |
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激励、吸引社会投入,推行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模式,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
四、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定义和对象
矿山生态修复是指通过科学、系统的修复工程对地质灾害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治理,并采取生态抚育措施使已关闭的矿山环境功能逐步恢复,自身生态环境可持续良性发展。
国土空间视角下,矿山生态修复需要通过规划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尺度对不同范围内已关闭矿山的生态系统恢复与构建、土地再利用方式、修复技术方法、工程建设规模等内容在时间、空间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与布局。
矿山生态修复的对象主要包括:矿山区域水体生态环境,土壤生态环境、大气生态环境、植被生态环境、地质环境等影响矿区自然生态系统、周边人居环境与社会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矿区产业再开发项目)的相关要素。
五、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修复工作流程
六、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体系
主要针对滑坡、崩塌、泥石流这三类地质灾害,采取拦挡、锚固、削坡、加固、排水导流等工程。
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矿山复垦农田
充分考虑植被恢复演替,植入景观元素,恢复矿山区域生态景观风貌。
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管理云平台,形成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在内的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在线监测技术等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推广与应用。
地面监测技术体系:地面监测能验证并提高遥感数据的精确性有助于对数据的解释。形成遥感技术等信息补充技术。
航空监测技术体系:航空监测首先用坐标网覆盖研究区域,发送分析获得的数据。
卫星监测技术体系:利用地球资源卫星监测天气、农作物生长状况、林地病虫害、空气和地表水的污染情况的技术已经普及。卫星监测最大的优点是覆盖面宽,可以获得人工难以到达的高山、丛林资料。
七、相关建议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对上具有承接性,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在规划目标、修复分区划定等方面进行衔接及横向统筹。对下具有引领性,可从生态修复策略、土地再利用方向等方面对绿色矿山建设发展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进行指引。
以矿山所在小区域现状调查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立足“矿山资源利用、地质安全、土地空间、修复用途,生态本底”等差异化特征,每矿单独施策的治理思路,尽可能地利用矿山现有资源及自然的特性和机理,系统统筹区域要素,保护水土资源空间,以矿山本底为约束,科学提出分区、分期治理措施及治理标准,做到 “一矿一策,精准施治”。
为解决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自然资源部2019年12月印发《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的要求,明确激励政策,吸引社会投入,推行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模式,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应借助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制定规划可放眼长远,汇聚全社会众人力量,以形成合力,从而推动矿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
灵活运用支持政策
1、在尊重土地权利人意见的基础上,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和引领
2、支持实行差别化土地供应,以划拨方式、出让、租赁等多样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
3、鼓励矿山土地综合修复利用,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以及农用地、旅游业等多种用途
4、支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用于盘活矿山废弃用地,获取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
5、支持合理利用废弃矿山土石料,可免费用于矿山修复以及销售
八、结语
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的重要一环,关于矿山生态修复不仅关系到我国国土资源的再利用,也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优化等诸多方面。矿山生态修复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矿山可持续发展,引导区域产业提升,同时还应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坚持水土流失防治与环境绿化美化相结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技术上,需要制定矿山生态修复框架体系,为区域生态修复规划提供技术支持,从功能区、空间布局等方面构建确立国土空间生态系统格局。同时,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探索资金投矿山入机制和政策支持路径,将矿山生态修复融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切实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国地科技将结合相关生态修复专题及规划等工作持续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矿山生态修复相关的技术及理论体系,不断积累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部门简介:
土地整治事业部,目前拥有60余人的技术团队,由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环境工程、城乡规划、水文与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等多个专业的人才组成。一直以来,整治事业部秉持“客户为上”、“服务创新”的理念,持续深耕国土整治,积极探索生态修复。可承接高标准农田建设、垦造水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耕地质量评价等单项或综合整治业务;同步拓展矿山、水、林等生态修复,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目前已在开展多个市县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研究、全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总体规划、项目策划及工程设计、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及上述各类整治设计等技术服务工作。
责任编辑:林冬娜、邓小云
文章作者:王多栋、杨锟、李九芬
文章审核:刘娜
往期推荐
国地资讯聚焦国内外自然资源、城乡发展、生态环境行业,致力于宣传热点政策,分享新鲜资讯,展示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