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地云讲堂︱虎年首场学术主题报告会,干货满满
2月18日,2022国地云讲堂圆满召开。作为虎年开年的首场“学术秀”,云讲堂的举办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中国土地学会、中国测绘学会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的指导和帮助。会议现场参会人员近300人,多家单位组织线下观看。
国地资讯视频号、国匠城B站、智慧城市大讲堂、蔻享学术、51GIS等六大平台直播累计观看12万人次。
多平台直播
多家单位组织线下观看(部分照片)
会议以“规划有形,智慧无境”为主题,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指导,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智慧空间规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国地时空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地科技”)、广州蓝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承办,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设“规划+”与“智慧+”两个专场。
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黄贤金,广东省空间规划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国地科技董事长周裕丰分别作嘉宾致辞。
“规划+”专场由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专家库专家、国地科技副总裁兼总规划师骆文标主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林坚;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副秘书长金晓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谭荣;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广东省公共安全与灾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周素红;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地科技联席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鸿辉分别作主题报告。
“智慧+”专场由中国土地学会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地科技副总裁刘娜主持。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教授张新长;长江学者,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朱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龙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未来城市事业部首席架构师杨滔;广东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国地科技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罗伟玲;广东省智慧空间规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地科技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洪良分别作主题报告。
11位行业专家学者聚焦会议主题,探讨前沿话题,把脉发展趋势,分享实践经验,为“十四五”时期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与建议,献上了一场思想碰撞的学术盛会。
黄贤金
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黄贤金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是在国家倡导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背景下开展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他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推进将更有利于促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和预警评估、调整等全过程的创新,为国土空间规划数字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字社会治理等带来更多的机遇。
周裕丰
广东省空间规划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国地科技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裕丰董事长在致辞中表示,一人独行走得快;与人同行走得远。当前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正在发生着战略性的转变,面对更趋复杂的形势,面对新时代的需求,国地科技搭建云讲堂平台,邀请了业界专家学者围绕理论研究、产业发展、技术攻关和创新以及实践应用开展交流,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01规划+专场
林 坚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林坚教授以《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谈自然资源监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国土空间规划》为题,通过重点剖析了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自然资源监管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之间的关系,对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的发展趋势做了几点思考。
他认为,国土空间是各类自然资源的载体,对国土空间实行用途管制,相当于对各类自然资源设置利用或保护的条件。空间规划作为国土空间管制的依据,首先要保证作为自然资源载体的用地、用海审批职责的行使,在解决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更好服务地国家治理现代化。
金晓斌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副秘书长金晓斌教授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本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探索》为题,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修复涉及不同的研究尺度和空间问题,基于国际生态修复理念和优秀案例,结合相关研究热点和趋势,总结了目前生态修复领域理论和实践经验及其对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启示。
他认为,生态修复可以分为三个维度:面向可持续管理的流域生态系统修复以流域为修复对象和范围,以解决各项社会挑战所带来的未来或潜在的生态风险问题为目标;面向国土空间优化的区域生态修复以中尺度的区域为修复范围,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修复冲突带来的生态问题为目标;面向特定要素空间的生态修复以小尺度的局部空间为修复范围,以解决某单个空间由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导致的生态问题为目标。
谭 荣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谭荣教授以《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与价格》为题,分别以市场转型发展以来土地资源价值和价格显化过程,以及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例,阐述各类定价机制的区别和联系,重点讨论不同定价或评估机制背后可能造成的价值扭曲的议题。
他认为,从土地的资源、资产和资本“三位一体”属性变化,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各类自然资源价值的显化,价值导向和制度设计起到了关键作用。谭教授提出,如何理解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价格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现阶段各类改革试点和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的绩效。
周素红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广东省公共安全与灾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素红教授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下的村镇空间智能化规划与管控思考》为题,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出发,聚焦城乡二元化背景下村镇长期以来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村镇空间规划和管控中的重点和难点,反思传统以城市为主要应用场景的规划、管理和相关支持技术在村镇空间规划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同时,立足当前信息化背景,尝试构建基于现实需求的村镇空间智能化规划与管控支撑规划与技术体系框架。
她提出,一是要研发县域村镇高时空分辨率数据采集、融合分析、多情景模拟优化、智能化支持等全链条技术体系的关键技术;二是建立县域村镇空间发展智能化管控与功能提升支持平台形成方法导则;三是创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村镇规划与管控新模式。
张鸿辉
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地科技联席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鸿辉联席总裁以《双碳目标下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监管与治理路径探索》为题,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出发,阐述了近年来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一系列理念转变和技术革新的历程,认为自然资源管理有望成为统筹推进碳排放总量控制的重要抓手。
他在梳理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和七个关键环节的主要职能与碳排放总量控制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从“自然资源全要素固碳增汇”和“低碳国土空间塑造”两个重要的双碳发展目标角度,介绍了碳汇资源调查和资产权益行使、生态修复增强碳汇、碳汇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自然资源管理和碳汇结合的路径设想,以及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修改、规划审批、规划实施监督,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如何赋能低碳国土空间构建和碳排放总量控制。
02智慧+专场
张新长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教授
张新长院士以《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数字孪生与元宇宙》为题,从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源开始,阐述了从二三维地图到数字城市,再到数字孪生城市,以及最终通过数字孪生与人的结合,迈向元宇宙时代的智慧城市形态演变路径。
他认为,元宇宙可分为孪生、原生和共生三个阶段。首先,虚拟重建现实世界,包括环境、运行和与精神无关的行为信息,以及部分一致的规则沿用,达到高度模拟仿真效果;然后,创建虚拟世界新规则,加上现实世界一部分不变规则,通过沉浸融入与精神世界关联度不高的人的行为感知信息,原生出一些新生态丰富现实世界;最后,在原生基础上,通过融入精神感知信息和行为,即人类受刚性规则约束的行为和受精神世界柔性影响的情感行为,真正达到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三元融合,互为依重,彼此共生。
朱 庆
长江学者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朱庆教授以《从实景三维建模到数字孪生建模》为题,重点介绍了实景三维建模和数字孪生建模的关键技术内涵与主要挑战,以及其在自然资源三维管理、数字乡村和未来社区等典型场景中的应用。
他提到,从实景三维建模到数字孪生建模是国家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需求。数字孪生将促进城市大脑持续升级,从局部最优到全局最优,从部分认知到整体认知,从显性特征到隐性规律。当前,从实景三维建模到数字孪生建模,亟需更有针对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化、自动化与低成本技术,突破天空地有机协同实时动态获取多细节层级实景三维数据,智能化处理多专业多尺度多模态时空数据,推动复杂场景的三维实体化精细建模;而多细节层次的实景三维模型数据与物联网传感网实时感知数据的高效利用,亟需“数据-模型-知识”集成处理技术,以促进通用地理空间智能的形成。
龙 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龙瀛教授以《大数据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为题,重点分享了数据增强设计(Data Augmented Design、DAD)这一规划设计新方法论的内涵、外延、最新研究以及实践进展。
他认为,大数据能够对城市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进行了更为精细深入和全面广泛的刻画。通过将数据增强设计方法与城市设计深度融合,以定量城市分析为驱动,能够为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提供调研、分析、方案设计、评价、追踪等支持工具,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杨 滔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未来城市事业部首席架构师杨滔教授以《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的探索》为题,以雄安新区、深圳、苏州等地CIM平台建设实践案例为例,分享了如何在CIM平台建设中实现数据、模型、业务三条线的互动反馈,并基于此构建数字孪生城市。
他认为,我国CIM技术应用总体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一是与BIM技术的融合打通不断完善,二是结合物联网数据辅助管理决策。要以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为目标,创新数字孪生城市“规、建、管、养、用、维”的新型框架体系、流程体系和标准体系,综合应用数字孪生、物联网、5G、区块链、低轨卫星等新兴信息技术,建立全程管控、智能协同的城市规划建设CIM管理一体化平台,强化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城市治理模式创新,进而推动城市空间数字资源向空间数字资产转型。
罗伟玲
广东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国地科技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罗伟玲总工程师在《数字经济时代规划与自然资源信息化的融合与重构》报告中提到,近三年规划与自然资源信息化的建设促进了智慧规划由政策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型,规划与自然资源业务融合由组织融合逐步向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转变,但同时也面临人地关系感知不足、规资业务融合不深、规划智能管控不够、平台统筹支撑不力等困惑和难题。
她认为,数字经济背景下规划与自然资源融合与重构的路径体现为“四个加强”,即通过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及动态感知体系、融合互联网大数据,加强规划和自然资源的实时感知能力;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夯实平台二三维技术及服务支撑能力,加强平台统筹能力;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三维信息模型等技术构建覆盖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审、施全周期的模型算法,加强智慧规划能力;建立基于一码管地的自然资源政务一体化系统和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系统,建设自然资源资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耕地资源、林业资源等监管应用,加强综合监管能力。
洪 良
广东省智慧空间规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国地科技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洪良总经理在《从信息底座到数智融合,ABC技术体系赋能数字社会治理》报告中提到,当前数字时代对治理水平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对数字社会的治理重点应把握好政策维度和执行维度,关键是提升社会感知、决策、协同等三大能力。信息底座-数智融合-智慧赋能,是提升数字社会治理三大关键能力的可行技术路径,“AI\BIG DATA\CIM”等关键技术为数字社会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面向社区、园区、城市等不同层面的治理需求,国地科技推出基于CIM的运营管理平台、城市体检、双碳监测、产业大脑、数字展馆、数字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城市的系列产品均已在地方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成效。
他认为,数字社会治理的核心技术能力主要为面向实际业务需求的功能设计能力和模型构建能力,未来数字社会治理将是“从工业文明到数字文明、从数据要素到数字治理、从技术智治到社会共治”模式。
嘉宾介绍|国地云讲堂明天9点开播,线上线下约定你规划有形,智慧无境:国地云讲堂本周五正式开讲
专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