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包玉刚实验学校:什么是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教育?

2017-12-11 廖欣 菁kids上海


文 | 廖欣  图 | 学校提供

编 | 陈天娇

 

“国际课程”、“全英文授课”、“海外留学”、“西化”,这些可能是很多人对国际学校的第一印象。


这些标签一方面是家长们选择国际教育的动力,一方面也让一部分家长心存疑虑:“国际学校会不会不重视中文?”“低年级就读国际学校,会不会丢掉中文根基?”


带着这样的疑问,菁kids走进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下称“包校”)小学部,采访了语文学科中高年级主管Sukie、中文非母语组主管Lily和人文关怀主任、中国文化小组成员 Shane三位老师,尝试从不同角度了解在这样一所国际化的学校里,孩子们如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中国元素的浸润。


“中国的,双语的,国际化的学校”


很多国际学校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希望向外界展现的是偏西方、和国际化的形象,而包校从创办人到各级员工,都不吝于向外界展示它的中国印记。“今日兴学,明日中国”,对于包校而言,传承中华文化几乎是她的天然使命。


“我们是中国的学校,双语的,中国的国际化学校。”尽管大众已经习惯将包校这样以海外留学为主要升学路径的学校纳入“国际化学校”范畴,语文组的Sukie还是再三强调学校的中国属性。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化视野”和“中西融合”,包校有自己的解读。



包校是一所中外籍学生共同学习的学校。据中国文化小组的Shane介绍,对于中国学生,包校一直鼓励孩子们习得中国文化的精髓,因为学校深信,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会帮助他们走得更远,而不至于在日后出外留学时,成为文化上的“孤儿”。对于外籍学生,学校也尽可能创造更多条件,让他们浸润在中国文化中,学好中文。

 

“语言学习就像长跑”

有些家长有意让孩子接受国际教育,却又担心低年级就读国际学校,中文读写能力会相对薄弱。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Sukie时,她说:“关键要看拿什么标准来衡量。”在包校,老师们相信语言学习是一个长跑的过程,不论中文还是英文。


为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中文读写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包校的中文教学不仅保留了中国教法的优势,有机会接触到大量西方教学资料的老师也会主动借鉴英语教学的好方法。


比如,传统语文教学多侧重于节选篇章精读,而包校则借鉴了西方语言文学教育中“大阅读”的概念,鼓励学生在课外共同阅读一本完整的书,并根据书籍的内容、体裁、情感脉络等展开一系列自主阅读活动,以此提升孩子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语言能力的养成就像制造一台精密的仪器,需要打磨每一个组件才能让机器越来越灵敏。包校的语文学习体系也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设计,从“小小书法家”、“我爱记汉字”、“小书虫遇上大书迷”到“中国文化周”,多维度的活动设计涵盖了语文学习的不同方面,寓教于乐。

 

会用中文辩论的外国学生

在兼收中、外籍学生的学校中,包校是为数不多将中外学生混合编班的学校。将母语非中文的孩子送到包校,而不是选择纯粹面向国际生的“国际学校”,这些家长显然对孩子的中文水平有更高的期待。


精心设计中国文化课程体系,用心营造中文浸润环境,通过混合编班为占比20%的国际学生提供更多中文输入和输出机会,这是分班制的优势。


与此同时,针对中文非母语的孩子,包校还在language support program的框架内,调整中文教学的方法和要求,比如加大中文输入,增加适宜的阅读量,降低书写要求,以此激发国际学生们对中文的兴趣。在围绕语文学科而设计的表演、辩论、演讲等活动中,国际学生也会融入参加。


在“中国文化周”中,曾有一个全体四年级学共同参与的“茶博会”。老师不仅请来了专业的茶艺师,还在活动前做了与茶叶相关的课程铺垫,课后则让孩子们自己搜索信息,分别化身茶商、广告人来邀请宾客品鉴自己的茶叶。



通过这种PBL的教学方式,中外学生不仅提高了中文信息检索、写作和演讲等各方面的能力,也深入了解了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只不过对于国际学生,老师会给与更多的辅助。


Lily还介绍了包校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其中有一次内容是让孩子们体验做“糖画”。在做“糖画”的过程中,围绕着“先热锅还是先放糖”这样的程序问题,国际生们开始争论起来。“我们都没有想到,他们竟然自己用中文开始辩论起来!”在语言浸润中自然而然地学着去运用,这大概是语言学习的最理想境况。


当然,双语教学不仅需要教语言,还要让学生们形成真正国际化的视野,而这往往少不了文化的碰撞,比如体验、观察异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甚至是“喝冰水还是喝热水”这种微末小事。包校中外学生充分混合融入的设置,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场难得的在本土进行文化碰撞的经验,在成为中国文化小使者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中文学习形成反哺。

 

“中国文化不只是京剧、书法、西红柿炒蛋”


如今,几乎所有大都市的幼儿园小学都热衷于组织“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活动。但不论办得有多热闹,所有人都明白,那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那只是一个新鲜有趣的异域文化符号。包校的中国文化传承,并不以停留在表层符号为满足。


单以课程为例,除了语文课之外,包校还有一套完善的中国文化课程体系。它贯穿1-12年级,涵盖语言与文学、哲学与宗教、政治、历史、地理与经济、艺术、体育、风景名胜、风俗习惯等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通过学习,学生能通识中国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随着年级的升高,英文授课比例越来越高,学生们的英文应用能力也越来越强。但他们都掌握了一种根据不同对象和语境,迅速在中英文间转换的能力,很自然地就流露出对他人的尊重。



Lily还与我们分享了一件趣事。她曾看见孩子们在上海文化体验课中品尝上海传统小吃,便饶有兴致地向孩子们询问上课的感受,之后竟有孩子专门带来大白兔奶糖请老师品尝,并要“听老师讲上海话”。


在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这天,包校还会举办“谢师宴”。内核是中国的“师生情”,形式却是中式“百家宴”和西方“冷餐会”的融合。在包校,师生之间既是西方的平等、对话但也少不了中国的“尊师重教”。



“到底什么是中国文化?难道就是京剧、书法、西红柿炒蛋等等这些符号吗?”Lily说,“中国文化应该涵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情感、行为态度和现实生活等等,缺少了这些内核,就只剩下浮于表面的符号了。”


她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是包校文化传承做得最有力度最厚重的部分。这里传承的绝不仅仅是古典的传统的那部分元素,还容纳了鲜活的当代中国部分。


当有一天,这些跨文化的孩子们远赴海外,在世界大舞台上找到自己的角色,竞相绽放风起歌扬,或许引起他们长夜披衣、月下凝思的就是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


-END-



《国际学校的中国元素》

菁kids 2017 12月/2018 1月合刊 

点击查看更多菁彩内容


封面故事

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期待一场中西文化的化学反应

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这里最国际,却也最中国

包玉刚实验学校:什么是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教育?


|编者|是什么让你的孩子与众不同?

|专栏|今天,中国孩子身上的中国元素有多少?

|专栏|雕像的作用

|话题|亲子整理:从洒扫庭除到理清头绪

|在读|建造充盈的人格,从幼年家庭教育开始

|看世界|越南芽庄的碧海蓝天亲子游

|父子说|意大利营地的中国父子

|创业记|零经验全职妈妈与她们的网红亲子餐厅


本文原载菁 kids 12月/1月合刊《国际学校的中国元素》,印刷版于2017年12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微店订阅。


菁kids上海

www.jingkids.com

国际教育|家庭生活|社区活动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