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场母子间关于生死的对话:爷爷去哪儿了 | 节日

2017-04-03 郑英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中国的文化传统比较忌讳谈论死亡,认为避谈是最好的心理防御。但死是人生的必然,疾病、事故、伤害事件等都会与这个字眼发生关联,不管大人怎样小心闪避,孩子迟早会意识到这件事的存在。而且从大人的避讳态度中,他们会隐隐感到这件事的可怕性质。


所以,当孩子提起或是直面这个问题,我们如何解答并巧妙引导呢。这位老师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上小班时,儿子问起什么是死?


儿子上小班时的那个清明节,他听到“扫墓”“祭拜”“先烈”“先人”等字眼时,本能地想到了死:“什么是死呀?”一个四岁的孩子,提的问题都会非常直接,直指本质,回答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非常不易的。


当然,年龄越小的孩子,对事物的理解越带有想象的成分。面对一个内心世界太过稚嫩的四岁孩子,我决定采用比喻的方式,“拐个弯”或许能多一份缓冲,以便他的心灵世界能安全着陆。


“每个人都会生病,生病就像你的小车车坏了一个零件,重新换一个,可能就好了;而死,就像你的小车车破了,再也修不好,不能再玩了。”


孩子往往会认为死亡是可逆的,认为离开还会回来。这或许与他们玩的游戏有关,这个年龄的孩子玩的游戏多是让大人被打死又活过来的;也或许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在我们的文化中,宣扬的是生死轮回,把死亡当作新生的必经之路。如果认为死是可逆的,那么就会对生多一份轻忽。



“哦,那我以后要小心地玩,免得他们破了没法修。”


虽无法明确表达,但儿子隐隐意识到人的生命是一去不复返的。需知孩子的成长往往伴有破坏性,比如儿子曾经很喜欢摔打玩具,因为这可以让他看到玩具里面的世界。而此后,他果真没有乱扔乱摔玩具。


对一个四岁的孩子,我们不必谈论他们没有问及的事,但对他们所问的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用简洁、清晰、直白的方式去问答,将有助于降低他们心中的不安。孩子会一点点叠加学到的客观知识,并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接受新的事物,在遇见一些未知的境况时拥有一点良好的心理支持。


中班时,一首歌触动了他内心柔脆的地方


上中班时,一天晚上,洗漱完后儿子照例登上“舞台”,拉开架势,开办起“个人演唱会”,准备演唱刚学的《秋风起来了》。


我拿起一支笔当荧光棒,跟着他的哼哼声打起节奏。他也应着我的节奏声情并茂地演唱起来:“秋风起来啦,秋风起来啦,小树叶离开了妈妈,飘叶飘呀飘向哪里,心里可害怕。小树叶沙沙,沙沙沙沙沙,好像在勇敢地说话,春天春天我会回来,打扮树妈妈——”


忽然我感觉剧情不对,儿子的声音越来越疙瘩,似乎有些哽咽,而且眨眼间他拽过被子滑进被窝,把自己蒙起来,看起来又不像是躲猫猫。我狐疑着悄悄走过去,轻轻拉起被子,发现小鬼正蜷着身子在低低哭泣。儿子发现自己被发现了,索性放开嗓门嚎啕起来:“妈妈,我就是那张小树叶,我就要死了,要永远离开你了,再也回不来了,谁来陪你呀,呜——呜——呜——”我有些震惊,这个小小男孩是如此的多情善感。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是轻轻拍打他,同时思考着对策。


“宝贝,我们来做个游戏,我当树妈妈,你当小树叶,好不好?”


儿子停止哭泣,抬眼疑惑地看我。


我站起来,站得笔直,手臂尽力伸展开,“你看妈妈这棵大树,是不是很挺拔呀?”我努力转移儿子的注意力以转换他的情绪。他一骨碌爬起来,紧紧贴着我的身体。


我柔声地配音:“春天来了,小树叶欣欣然张开了眼,一个个探出脑袋,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精彩世界。”


表演是孩子的长项。儿子次第将手指一根一根顺着我的手臂伸出来,表示小树叶发芽了。


我继续:“夏天到了,微风吹拂,小树叶在风中欢快地飞舞。”儿子欢快地抖动着小手,笑得咯咯咯。


“秋天来了,许多水分通过小树叶蒸发了,树妈妈感到越来越干渴。”我慢慢佝偻起身体。



儿子刚刚还欢快的表情凝重起来,小手停止了抖动,垂挂下来。


我喑哑着嗓音:“冬天到了,树妈妈再也没有力气了,小树叶为了保护树妈妈,不让树妈妈太干渴,于是轻轻掉落下来。”


儿子又开始啜泣起来。


我不动声色:“这真是一群可爱的小树叶,他们先离开树妈妈,然后变身为养料提供给树妈妈。来年春天又会有很多小树叶生长出来。”


儿子复又擦干眼泪。


我继续按着夏天、秋天和冬天的节奏向季节的深处讲述,儿子欢快地表演着每一个季节的小树叶,一遍又一遍,无比开怀,那“咯咯”的笑声如同小树叶飒飒作响。


表演完毕,儿子躺在我身边,问:“妈妈,每个人都会死吗?”有了刚才的表演,儿子感觉虽然死会让人不开心,但也不可怕。


“是的。”


“妈妈,是不是有一天你也会死?”


“是的,不过不是现在,可能要等我非常非常老的时候,当然,那个时候你已经长大了,说不定做了爸爸,甚至当了爷爷哦。所以现在不用替妈妈担心。”


“人死了,会不会在另外一个地方生出来?就像小树叶一样。”


“小树叶变为养料后,不会再长出一模一样的一片来,就像人死了后,不会再长出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

 

二年级时,儿子直面亲人的离世


儿子上二年级,病重的爷爷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刻。我知道,这一次,儿子将直面亲人的永别。


抢救室里,插着呼吸管的爷爷无法言语,但他的眼睛时不时惊觉似地睁开,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我意识到他的独孙是他最深的牵挂,于是在薄暮初透时分赶回家中。我明白亲人的离世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件极严重的事,如果出于保护而封锁消息,或是出于安慰而好言哄骗,把孩子隔离在事件的外面,反而会加剧他的不安,这才是另一种方式的伤害,一种真正的伤害。



儿子正酣睡中。


“宝贝,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妈妈现在就想跟你讲。”


儿子身子一动不动,但呓语似地问一句:“什么事?”


“爷爷的病非常严重,他现在很想看到你,怕以后看不到了。”


儿子一个激灵地坐起来,“爷爷快要死了?”


“大概是的。”我直截了当,表情平静,但带一点凝重,因为儿子会捕捉我的表情来判断事情的严重程度。


“所以妈妈现在就跟你商量,可现在还不到五点,是最想睡觉的时候,妈妈担心你起不来,还是你自己决定吧,去不去看爷爷。”大人的信任、尊重和诚实,有助于孩子确立起对人生重大而困难的问题保持面对的勇气和开放的心态。


“去。”儿子眼睛还迷糊着。但开始穿衣、起床、洗漱、穿鞋、出门,全然没有平时因睡眠不够而耍赖的痕迹。


路上,我让儿子靠着我继续睡一会儿,但他拒绝了。反问:“妈妈,你是不是一夜没睡了?”


“是的。只要能陪伴爷爷,哪怕再多几晚不睡,妈妈都愿意。”


“爷爷现在怎么样了?”


“爷爷肚子里有些血,所以需要用管子插到鼻子,以便那些血能流出来,这样就不会堵住气管;爷爷没有力气,连呼吸的力气都没有,所以需要用呼吸机帮助爷爷,你会看到有根管子插在爷爷的嘴里,这就是呼吸管。”对于儿子这将是一次艰难的会面,了解真相才能更好的面对。所以我一点一点描述着儿子将会看到的情形,让他心理有所准备,有备才能无患,在看到触目惊心的一幕时不至惊恐。


听说孙子到来,血压降到17已经毫无气力的爷爷竭力抬起了手。我赶紧上前握住老人的另一只手,儿子见状也前来握住爷爷抬起的那只手。可能感觉到了爷爷的手非常冰凉,他安慰道:“爷爷,别怕,我给你捂捂热。”爷爷虽然不能言语,但有一行清泪顺着他的眼角滑落。我鼻子一酸,拍下了那一个瞬间,让它成为我心中的永恒,待儿子长大,这会是他温暖而动人的回忆。


爷爷终究没能捱过,我悲伤落泪,儿子也痛哭不止。我想悲痛是一种健康的情感,适时适当地表达悲痛,让痛苦发泄而出,那么悲伤也不容易长留在心中,反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始新的生活。


“爷爷会到哪里去?”儿子平静下来后问。


“他会安详地回归尘土。”生死是人生历程的必然,当孩子直面亲人的离世时,不要用“死了会到天堂”的粉色故事来安慰他,一旦美化了死亡,会让孩子对生命失去一点珍惜;也不要用“死后变成鬼”的黑色故事来吓唬他,一旦他们的内心因此而恐惧,他们就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中难以自拔。何况当他们长大后发现这些不过是大人们的一种忽悠手段后,势必大大降低对大人的信服度。


“那以后真的再也见不到爷爷了。”儿子又想落泪。


“爷爷虽然不在了,但和爷爷一起吃过饭,一起说过话的人都还在,我们如果爱爷爷,是不是也应该爱爷爷所爱的人,包括我们自己?”爱一个人,就以他为圆心,以真诚为半径,画出一个温情的圆,这是爱的真义吧。


“可我想爷爷了怎么办?”


“我们不是拍了全家福吗,把它洗出来好好放在相框里,这样可以看到爷爷的样子,如果你想爷爷了,就对着爷爷说说话,或是写信也可以,爷爷不在,但我们的祝福是可以永远存在的。”我想当孩子把离世的亲人存放在心中,镌刻在记忆里,流露在话语间,传达在行动中时,便意味着他已经作好准备可以重新出发了。



“妈妈,我想发明一种药,长生不老药,让所有人都不会老去。”看来《西游记》除了让他知道有个神通广大的悟空,还让他知道了这样一种神奇的药。


“这真是一个好主意,如果大家都吃了你发明的这种长生不老药,那我们可以永远在一起啦。”


儿子神气起来,仿佛自己已经完成了一项壮举。


“可是,如果所有人都永远不老,那么这个地球会是怎样呢?”

“那地球上到处都是人,那也不好。”儿子忽然意识到了另一个角度。


“嗯,看来大自然是最高明的,给每个生命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这样我们才会好好珍惜,对不对?”


儿子点头。


当晚,儿子要求与爸爸一起为爷爷守灵,安安静静地看着爷爷的遗容,极认真地换上香烛,甚至要求爸爸早点休息由他来守护。那一刻,让我深深动容。本来亲人的离世是一种创伤,而儿子已经在创伤中找回了一点力量,向自己深爱的人致意,并接受现实中的一些失去。


奔丧回来第二天,送儿子去上学,走在半路时下起了密密的细雨,雨丝虽小,却渐渐濡湿了我们母子俩的头发和衣服。儿子推推我:“妈妈,你快回去,我自己一个人上学。”“妈妈不怕雨,跟你边走边聊多有趣。”“可是你的学生也很重要。”这一句让我肃然。


晚上吃饭时,儿子心中仍有深深的记挂。“妈妈,爷爷走了,就剩奶奶一个人了,我们派爸爸去照顾吧。”“这样爸爸就与我们分开一阵了,有没有办法让爸爸不与我们分开,而我们又能照顾奶奶呢?”“那我们把奶奶接来一起住吧。”我笑着点头。


经历亲人的离世固然是一件悲伤的事,但也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了一个人的人生。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


文章来源 | 读者来稿精选

推荐阅读

教师惩戒权这把戒尺该怎么用? | 周六茶话会

乖和懂事,不该是谢谢孩子的词语

我所期待的,教育最纯粹的模样

【节日】原来清明节对中国人这么重要!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