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土办法”变成了“金点子”,乡村教师不走了 | 一体书声
民小编说
青年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中的一大痛点。如何稳定住乡村教师群体,让他们暖起心来,看到希望,是乡村教育建设所肩负的一项重大使命。甘肃省庆阳市从发放补助、组织培训、职称改革、交流轮岗四方面着手,把“土办法”变成“金点子”,着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甘肃省庆阳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乡村学校数量多,办学条件普遍较差。为了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我们倾尽全力,多措并举,努力建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发放生活补助,
让乡村教师队伍的心暖起来
在庆阳市自然条件较为艰苦的几个县中,近年来青年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情况日渐突出,已经导致教育教学质量的下滑,群众意见越来越多。
面对这样的问题,这些县自2009年起,从提高乡村教师薪酬待遇入手,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发放乡村教师特殊津贴,很快就收到稳定教师队伍的效果。他们的做法在教师群体中产生强烈反响,于是其他县区也纷纷效仿。
2013年,庆阳市委、市政府明文规定“鼓励县区对乡村偏远贫困山区中小学教师适当给予生活补助”,将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做了制度化安排,把“土办法”变成了“金点子”,看到有这样的政策趋向,本打算离开乡村学校的教师放弃了这个念头。
从2014年开始,借助甘肃省教育厅在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县和“插花型”贫困县启动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政策,庆阳市8个县区顺势而为,结合先人一步积累的丰富经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教育部门领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乡村教师补助发放办法,并把这项政策纳入各级政府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中,强力落实。根据乡村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偏远程度和自然条件的艰苦程度,划定了补助标准,条件越差的学校教师享受的补助标准越高。
以前,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环县,自然条件严酷,地广人稀,乡村学校数量多,布局分散,学校办学条件差。
年轻教师派不下去,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派下去的教师又想方设法离开,不仅带走了学生和琅琅书声,也带走了乡村的生机和文化。随之出现的是县城学校“大班额”“陪读”现象越演越烈,而偏远乡村“一校一师一生”现象普遍存在。
环县把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作为治愈乡村教师离潮热的一剂良药,为了切实发挥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政策的引导作用,他们在提高补助标准上下功夫,最为偏远乡村学校教师的补助标准达到了每月900元,一年按照12个月计发,全年教师除正常工资之外可以领到1万多元。这对于乡村教师来讲着实充满了吸引力,乡村学校教师的离潮热随之开始退烧。
2014年至2016年,庆阳市共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资金1.02亿元,受益乡村教师4.6万人次,不但稳定了现有的乡村教师队伍,也使一部分县城学校教师开始“回流”,为乡村教育的复苏送来了暖暖的春风。
精心组织培训,
为乡村教师素质提升注入源头活水
庆阳市乡村教师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原民办教师转正,二是原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分配,三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招考。原民办教师转正的乡村教师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原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分配的乡村教师知识老化、课改意识薄弱;招考的高等院校师范类毕业生理论知识有余、实践经验不足,招考的非师范类毕业生既缺乏专业知识又没有实践经验。
庆阳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深知,没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乡村教育的发展只能是画饼充饥、纸上谈兵。为此,庆阳市从2010年开始,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投入资金近5000多万元,先后在国家重点师范大学和省内师范院校举办了“非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专业培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农村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培训”“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训”等10多个项目,培训教师和校长达5000多人次,基本上对乡村教师轮训了一遍。
在完成对乡村教师通识培训后,庆阳市的乡村教师培训工作并没有就此停下前行的脚步,他们抓住关键、校准靶心、对症下药,把目光聚焦到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上。从2015年开始,他们在引进实施“‘美丽园丁’教育基金会支持庆阳革命老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协同创新计划”过程中,启动实施了“农村教师核心素质全面提升工程”,邀请国家重点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通过广泛调研,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包括“农村学校骨干校长培训”“乡村学科骨干教师及培训团队培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等多个项目,培训教师4200多人次。
通过培训让校长和教师全面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有效提高校长管理能力和教师学科知识水平、课堂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意识和习惯。让校长不仅“会管理”而且要“能管好”,教师不仅“会教学”而且要“能教好”,为乡村教育健康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插上腾飞之翼。
在选送教师“走出去”研修培训的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没有放弃校本培训,十分重视自我造血,通过举办各类论坛、讲座、座谈、沙龙和公开课、示范课、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积极搭建各类教师敢于展示、乐于展示的平台,一方面让参加培训归来的教师把学到的理念、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一则检验实用与否,一则实现华丽转身;另一方面让教师把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反思获得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分享给大家,达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效果。有了自我成长的自觉意识,就算条件再艰苦,也会像一粒种子撑破石头一样,实现自我出彩。庆阳市的乡村教师培训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成长哲学而为之。
深化职称改革,
使乡村教师的教育生涯充满希望
乡村学校学生数量少,按照生师比核定的教师编制本来就少,再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规定,教师评定职称名额会更少,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使乡村教师职称晋级基本上就是泡影。评定职称对教师来说,不仅涉及个人的收入和晋升,也被看作是评价个人教学水平和贡献的一把标尺。乡村教师长期不能晋升职称,加之工作条件较差,严重影响了乡村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对于乡村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激发乡村教师职业活力,重燃乡村教师职业激情,盘活乡村教师队伍资源,国家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后,庆阳市借助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利时机,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基于政策倾斜与政策引导两方面的考虑,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在制定出台《庆阳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中,提出了“在村小和教学点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达到初级、中级职称晋升条件,不受设岗限制,评定和聘用相应职称;在村小和教学点连续从教未满20年,离开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按照正常政策重新聘任职称”。
政策一公布,一夜间便传遍了庆阳的七县一区。就像庆阳市镇原县殷家城乡一所村小的一位教师所言:“听到乡村教师可以放开评职称了,学校教师就像是被叫醒了一样,学校一下子有了人气和喜气。”
王喜奎是庆城县太白梁乡一所教学点50多岁的老教师,属于原民办教师转正,他的职业发展轨迹是教师——校长——教师——校长,第一次当校长是因为年富力强,第二次当校长是因为人去房空、年老守校。借用他的话说,就是随着乡村学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减少,教师数量也相应减少,教师职称名额也减少了,大部分教师觉得村小、教学点的工作环境没法与乡镇中心学校和县城学校相比,职称评定的难度也比乡镇中心学校和县城学校难度大好多倍,面对艰苦条件和晋升无望,他们纷纷选择离开了学校。他之所以没有离开,一是因为他的家就在这里,二是因为他在这里待的时间长了,见证了学校发展变迁,对学校有浓厚的感情。
他说现在好了,评上职称不仅收入增加了,而且水平也得到了认可,也就心满意足了。他还说,以前离开学校调到县城学校工作的同事,都夸他有眼光,也想再调回来。
2016年,全市2400多名乡村教师因这项政策评上了职称,初步化解了乡村教师职称评定难题。
实施交流轮岗,
将均衡城乡师资配置变成教育常态
思想决定行动。将思想外化于行动,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重要的是知识的消化、鉴别、运用,如果有一种捷径,那便是提供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范式和学习榜样,在模仿学习中实现自我提升。
庆阳市把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和支教活动作为除培训和管理之外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和乡村学校办学水平的又一得力举措。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庆阳市深入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办法》,建立了交流轮岗的管理机制、晋升评优机制、培养培训机制、待遇保障机制和考核机制,为推动交流轮岗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2006年开始,庆阳市按照“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城乡互动、优弱相济,捆绑发展、稳步推进”的原则,全面实施城乡教师对口交流活动,共有9800多名教师参与了对口交流活动。
2014年,国家和甘肃省启动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支教计划后,庆阳市制定出台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支教计划实施方案》,对“三区”支教计划进行了周密安排。同时,积极组织新任教师“下基层”活动,对城市学校新招聘的教师安排到乡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进行岗位锻炼,还开展了城市学校校长到乡村基层学校挂职锻炼等,为乡村教师队伍输送了新鲜血液。
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庆阳市已经形成了市直学校和市区学校教师到县城和乡镇学校支教、县城学校教师到乡镇和中心学校支教、乡镇中心学校到村学和教学点支教的长效机制。近三年,全市共有 1900多名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参与了支教活动。
为了保证交流轮岗和支教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使城市学校派出的教师能够发挥示范作用,也使乡村基层学校选派的教师能够学有所获,他们在教师选派过程中实现“菜单式”选派,选派之前双方学校联系沟通,对方学校需要什么学科的教师,派出学校就选派相应学科的教师。教师在哪一方学校工作就由哪一方进行日常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派出学校;派出学校也会派人对本校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随机检查,结果也纳入考核。
通过对口交流和支教活动,城市教师将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传递给乡村学校和教师,推动了城市优质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捆绑发展,以强带弱,携手并进。
如何让交流轮岗和支教教师“下得去”,庆阳市从交流轮岗和支教考核结果运用上入手,全面落实国家和甘肃省教师职称评定办法,把教师职称评定与对口交流、支教相挂钩。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正高级和高级职称时,应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累积2年以上,县域内教师须有乡村任教累积3年以上。
2015年,庆阳市教育局制定出台了《庆阳市市直教育系统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未聘任人员支教(交流任教)实施办法》,其中规定对交流任教和支教优秀的教师,实行岗外聘用,兑现职称工资,激发了城市教师到乡村基层学校交流任教和支教的积极性,使“要我下去”变成“我要下去”。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乡村教育所肩负的使命重千斤,而乡村教师在其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自喻。庆阳,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花大气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正是对乡村孩子未来的考虑、教育未来的考虑、经济社会未来的考虑。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庆阳市教育局)
新型城镇化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县城的学校人数爆满,学位不足;另一方面,乡村却出现了“空壳校”。城镇的“挤”与乡村的“空”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6年7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文件颁布一年了,各地在学校布局建设、经费保障、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问题。
从即日起,人民教育微信推出“一体书声”栏目,集中展示各地在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您所在的区域、学校有哪些优秀的经验,欢迎您投稿至905366878@qq.com,包括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截止时间为2017年8月20日。我们期待您的来稿。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2017年第07期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 | 程 路
微信编辑 | 孔佑明
推荐阅读
断!舍!离!让孩子认识生活该有的样子,你就是成功的父母 | 家长必读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