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华:关于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政策与思考
民小编说
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这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一项重大举措,其基于当前和未来教育改革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需求,提出了振兴我国教师教育的十大行动,以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本文从政策分析的视角解析《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出台背景,全面阐释振兴教师教育十大行动的核心内容,并提出了确保各项行动落地见效的保障举措。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根本在于教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根本上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十九届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于2018年1月印发,这是1949年以来第一份以中共中央名义印发的专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
《意见》描绘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方向,确定了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系列核心举措,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抓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贯彻落实《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
落实好党中央关于教师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就必须认清当前教师工作形势,把握工作重点,分清主次任务,有序施策,确保成效。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是先导性、基础性、关键性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因此,必须要把师范教育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战略位置上来思考、来统筹、来部署,要切实给师范教育升位,坚持师范院校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全面办好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同时鼓励综合性大学举办师范教育,加强和拓宽教师供给渠道,改进教师供给方式,提升教师供给质量。
为此,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个部门专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简称《计划》)。《计划》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01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背景分析
从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建立算起,我国教师教育已经走过了120多年的历程。教师教育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体系。从20世纪末期开始,我国封闭定向的传统师范教育体系开始被打破,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逐渐形成,教师教育办学层次从旧三级向新三级转变,教师教育逐步迈入大学化新阶段。
据统计,2017年,全国共有187所本专科层次的师范院校和383所举办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其中包括142家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和15家教育博士培养单位;每年新录用的30万名左右的中小学教师中,师范毕业生占3/4以上。
近年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中小学教师校长国培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重大项目,着力加强教师培养和培训,教师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但是,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开放程度的增强,由于过程监管和质量评估没有跟上,教师教育院校出现了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部分院校办学不规范,高水平大学参与不足。师范院校主要以文理教育为主,在大学综合化发展中处于不利位置,长期以来获得的外部资源和支持不足。部分师范院校举办教师教育的动力不足,师范类专业和师范生比例在逐年下降,教师教育特色在退化,教师教育体系在弱化。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激烈的国际竞争、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人民群众对于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同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都对高素质教师供给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师范生生源质量下滑、培养层次规格不高、课程教学陈旧、学科专业和师资薄弱、内涵发展不够等问题愈发凸显,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滞后于教育事业发展需求,这些问题正在成为制约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瓶颈难题。
教师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加强对困难群体精准帮扶的根本。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民族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创新人才的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在呼唤高水平的教师教育。
因此,振兴教师教育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唯有把教师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优先规划、优先支持、优先保障、加快振兴,才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02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要内容阐释
《计划》首先明确了振兴教师教育的目标任务,即经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师德教育显著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方式不断优化,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
为此,《计划》从师德教育养成,培养规格层次提升,教师资源供给改善,教师教育模式创新和师范院校作用发挥五个维度,提出了十大行动,打出一套振兴我国教师教育的“组合拳”。
1. 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
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高尚的师德,将对学生产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教育,要将师德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强化党建引领,丰富师德教育内涵,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提升师德修养并举,切实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推进教师党建工作。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健全教师党组织,宣传引导凝聚师生,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注重选任党性强、懂教育、会管理、有威信的优秀党员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加大在教师中发展党员力度,重视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引导党员教师遵从党章党规,加强党性锻炼,切实增强广大教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推进提高思想素质。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动教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将之体现在教书育人全过程。推动教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广大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不断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不断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进师德师风养成。切实加强师德教育,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摆在提升教师能力素质的首要位置,将师德教育作为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课程的必修模块,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要大力弘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精神,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要求细化落实到教师教育课程,培养一大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新时代优秀人民教师。要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通过组织经典诵读、开设专门课程、开展专题培训等形式,引导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汲取文化精髓、传承中华师道、涵养教育情怀、做到知行合一。
2. 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
提升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平。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全面提升教师培养的学历层次。为义务教育学校侧重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侧重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办好一批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扩大专科以上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规模。
提升对教师教育素质能力要求。增加一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引导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硕士招生规模, 对教师教育院校硕士研究生推免指标予以统筹支持。支持探索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培养模式。
适当增加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引导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博士招生规模,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校长,完善教育博士选拔培养方案。支持师范院校扩大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加大特殊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力度。鼓励优秀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
3. 乡村教师素质提高行动
做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补充。推进本土化乡村教师培养,扩大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规模,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通过公费定向培养、到岗退费等多种方式,为乡村学校培养补充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提升师范专业办学能力,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培养,着力为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师资保障。加大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力度。
开展乡村教师全员培训。重点加强区县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成长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改进乡村教师培训内容,针对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注重新课标新教材和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培训,赋予乡村教师更多选择权,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推进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鼓励引导师范生到乡村学校进行教育实践。继续实施“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
4. 师范生生源质量改善行动
改善师范生招生培养制度。改革师范生招生制度,鼓励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院校的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或采取入校后二次选拔方式,选拔有志于从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加大入校后二次选拔力度,鼓励设立面试考核环节,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从教潜质,招收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学生就读师范专业。
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范生”改为“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推进地方积极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工作,对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采取到岗退费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提升学前师范生生源质量,前移培养起点,积极推行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
改善教师教育院校层次结构。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整合综合大学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凝聚高水平的教师教育师资团队。发挥综合大学的专业优势,开设厚基础、宽口径、多样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创新教师培养形态,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造就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
5.“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
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实施好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遴选认定200门教师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共享。研制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以“互联网+”支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依托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推行培训自主选学,实行培训学分管理,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
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引领带动中小学教师校长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6. 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
推进“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相互配合,协同支持建设一批由地方政府统筹,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等部门密切配合,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职前与职后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带动区域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版。从2018-2019学年起,推动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和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突出师德、创新、实践等新时期教师发展需求,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师培养课程,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培养课程比重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强化教育实践能力提升,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
以“国培计划”带动全员培训改革。改革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乡村、学用结合、协同治理的原则,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实施新一周期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按照示范引领、服务需求、产教融合、整体提升的总体思路,组织职业院校教师分层、分类参加国家级培训,带动地方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全员培训,同时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常态化机制。
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将个性培养、情景培养、跨界培养、课题培养、精准培养、协同培养相结合,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领军人才。实施高校教师国培,引领各级各类高校健全新入职教师培训制度,突出教育教学技能、信息技术应用、大学生学业及心理辅导能力提升,采取“专题讲授+实践教学+返岗教研”相结合的混合型培训方式,让新入职教师走上讲台前具备所需的素质能力。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新教师入职教育的统筹规划,推行集中培训和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新教师入职教育模式。
7. 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行动
建设教师培养体系。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综合考虑区域布局、层次结构、师范生招生规模、校内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办学水平等因素,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发挥高水平、有特色教师教育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教师教育院校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平台建设。
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的制度。国家和地方有关重大项目充分考虑教师教育院校特色,在规划建设方面予以倾斜。推动高校有效整合校内资源,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实体化的教师教育学院。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建设,实现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功能融合。师范院校评估要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确保师范院校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严控师范院校更名为非师范院校。
建设教师培训体系。加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制定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继而更好地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推动教师学习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支持教师线上线下相结合混合式的终身学习。
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推进高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加强院系教研室和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夯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8. 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优化行动
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引导支持高校加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培养力度,做好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储备。改进教师教育师资管理评价,对教师教育师资的工作量计算、业绩考核等评价与管理,应充分体现教师教育工作特点。在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实行倾斜政策。
优化教师教育师资结构,鼓励高校引进优秀中小学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实行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推进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共享师资,允许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导师特设岗位计划。推进高校与中小学教师、企业人员双向交流。高校与中小学、高校与企业采取双向挂职、兼职等方式,建立教师教育师资共同体。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教师教育师资国内外访学支持力度。
优化培训者队伍建设。各地应统筹建设培训专家库,并实行动态调整,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培训者队伍。要注重遴选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兼职培训者,将其承担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定的培训任务计入教学工作量,并建立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实施骨干培训者队伍建设工程,国家开展万名专兼职教师培训者培训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组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企业导师人才库,充分发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技能人才在教师常态化研修中的重要作用。
9. 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行动
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本专科和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体系,大力推进教师教育一流学科建设,推进教师教育研究,凝聚教师教育智力资源。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设置“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国家定期公布高校在教育学一级学科设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情况,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加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全方位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相衔接,强化“三字一话”,提高教师育人的实践能力和课堂变革的能力。修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或精选推荐一批主干课教材和精品课程资源。发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开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和特殊教育课程资源。鼓励高校针对有从教意愿的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协助参加必要的教育实践。建设公益性教师教育在线学习中心,提供教师教育核心课程资源,供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及社会人士修习。
10. 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行动
加强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制定与引领。研究制定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规范指导各地加强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建设。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启动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将认证结果作为师范类专业准入、质量评价和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
加强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建立高校教师教育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教育专业学位认证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完善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聚焦中小学教师培养,逐步实现教育硕士培养与教师资格认定相衔接。
建设全国教师教育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监测机制,发布《中国教师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质量评估制度。高校教学、学科评估要考虑教师教育院校的实际,将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纳入评估体系,体现激励导向。
03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保障措施探析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使相关责任主体将振兴教师教育的各项行动落到实处,确保改革举措取得成效,必须明确责任分工,加大经费投入,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将《计划》落到实处。
1. 明确责任分工
各地党委和政府应当提高对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把振兴教师教育列入更高位置,纳入优先的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突出问题导向,拿出有力举措,切实做好各项行动的贯彻落实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行动实施的规划和总体指导,对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摸清当前和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培养供给的需求,以基础科学规划师范生培养规模结构,确保教师培养与岗位需求有效衔接;同时,要根据教育发展对教师能力素质需求和教师能力素质发展现状,科学制定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规划,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引领教师终身学习。
应建立振兴教师教育的部门协调机构,推进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相关部门履职尽责,为教师教育振兴提供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营造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教育部成立国家教师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决策提供有力智力支持,总体指导各地行动的实施工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相应成立专家指导组织,做好本地教师教育各项改革行动的咨询指导工作。
2. 加大教师教育经费投入
切实扭转教育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倾向,切实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的优先领域予以保障。同时,要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经费的支出结构,重视教师教育的“工作母机”作用,优先安排经费支持师范院校,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要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使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高于一般专业的拨款标准,满足师范生培养在实践教学方面的额外成本支出,彰显国家对教师教育的重视,激发高校承办教师教育的积极性。
要加大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力度,满足广大教师日益增长的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要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有条件的地方要出台教师培训经费拨款标准,确保足额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校本教师培训经费,确保教师5年360学时全员培训落到实处。
3. 建立督查落实机制
要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教育部已经发布师范类专业认证办法及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三类认证标准,启动了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必须把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做扎实,发挥专业认证的核心抓手作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要建立完善教师培训质量评估体系,采取学员评估、专家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加强教师培训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
要探索实施大数据评估,建设全国教师教育基本状态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手段开展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监测。要强化专项督导,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对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要建立奖惩制度,对教师教育改革成效突出的地方要予以表彰奖励,对行动落实不到位、敷衍塞责的,要追究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作者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教育管理杂志社(ID:JYGLZZS)
微信编辑 | 赵婷婷
推荐阅读
卖报纸、兼职、做公益……原来暑期还可以这么过 | 暑假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