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师们,在学校请不要称学生为“孩子”!

吴非 人民教育 2019-04-23


民小编说


在学校,教师习惯把学生叫做“孩子”。但您想过吗?小小的称呼,可能反映着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而在校园里,将学生视为“朋友”“学子”,而非需要宠爱的“孩子”,也许是发展良性师生关系的重要一步。



01


可能是职业本能,可能是语言习惯,也可能是面对学生时的“下意识”,我不愿把学生称作“孩子”。面对小学生,我也总说“我班上的学生”“这个学生我教过的”“全班有五十多个同学”…


我一直不赞成老师把学生称作“孩子”,面对中学生时,更郑重其事地劝同行改掉这个习惯。许多老师都说,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大家不都这样吗?


针对我的困惑,一些老师也列举前辈模范教师乃至教育家的事例,证明称学生为“孩子”并无大碍。


02


但我有自己的思考。


为什么在学校不宜称学生为“孩子”?在学校,如果经常不称“学生”而称“孩子”,教师有可能忘记职业使命与责任。


有那么严重吗?有。孩子从从家庭走出,学校要让他意识到自己是来接受教育的,是来改变自己的,在这里他开始不同于家庭的学习,他将拥有新的角色。


在学校,他们接受教育,学知识,培养能力,学习思考,懂得许多人生道理。他们虽然年纪小,能平等地受到尊重,也逐渐学会尊重别人,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当他走出学校时,他觉得精神上长高了。


学龄前家庭教育的任务是“育儿”,学校教育的任务是“立人”。家庭关系有父母和孩子,不宜曰师曰弟子,而学校是人格养成之所,只有“学生”和“教师”,在学校在课堂称“孩子”,细想并不恰当。教育意识往往体现在教育的细节之中,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底子”,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而基础教育的人文起点,有可能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


03


甚至在幼儿园,老师也不必称学生“孩子”。还记得上幼儿园时,老师和同事说话,会说“等一会儿我把小朋友带过来”“我们班小朋友说有点冷”——我五岁就被别人当作“朋友”,至今记忆犹新。

        

到了十七八岁,学生更不宜被称作“孩子”,看似微小的称呼,却展现着教师的“育人”意识,高中生初中生在学习阶段被教师当作“孩子”,不利于长远的教育发展。

      

每每在生活中看到寻常家庭父母宠溺子女,上小学要接送,上中学也要接送,学校组织春秋游,每年不过一两次,家长也惴惴不安;上大学也送,负责拎行李;大学毕业,上班了,仍要操心,几十年来“培养接班人”,远远不止“扶上马送一程”,而是“一直陪”,生命不息,就永远把子女当孩子。


不称呼学生“孩子”,并非不讲师生情。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修养,学生尊敬老师,与老师联系紧密固然重要,但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把师生关系转变为亲情,或是在学校教育中以亲情渗透教学关系,则不妥。


教师关心学生健康,关心他们的安全,不是替代父母尽义务。学生的感恩之心应该肯定,但教师不能有“施恩于人”的认识。学生接受正确的教育,尊重和爱戴老师,其感恩更该面向社会——感恩老师把他教育成一名时代新人,有社会责任感,有创造意识,对工作兢兢业业,在生活中有仁爱之心。也许,这才是“欲栽大木柱长天”的教育精神。



文章来源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视野教师悦读会”,作者吴非。内容有删减。

 微信编辑 | 赵婷婷

推荐阅读


2018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名单出炉,快来看看你的家乡有哪些学校入选!

新时代教材建设如何推进?教育部教材局局长郑富芝强调牢记“五个体现”要求! |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①

开好家长会,您有哪些好经验或者小绝招?| 每周一问

上学放学的路上,我们都欠孩子一堂“安全教育课”!

学习体会来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局长和校长这样说…… | 特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