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校长如何引领“未来教育” ,这些专家和校长有话说!| 关注

人民教育 2022-07-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教育家书院 Author 苏君阳、王欢等



民小编说


2021年5月2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启航仪式暨新时代校长高峰论坛上,知名校长、专家学者和教育媒体主编等三方人士,就“新时代校长如何引领未来教育”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圆桌对话”。期间大家分别就“未来教育是什么样子的?”“新时代校长如何引领未来教育?”“在引领未来教育的过程中校长应该怎么做?”三个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起来看各位嘉宾的观点!

主题:新时代校长如何引领“未来教育”


主持人:

苏君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


对话嘉宾:

王欢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总校长

李晓辉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校长

余慧娟 《人民教育》总编

孙金鑫 《中小学管理》主编

张春莉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

宋    萑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

王振权 博实乐教育集团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互动学员:

刘春景 深圳市宝安中学外国语学校校长

李建华 郑州艾瑞德国际学校校长

商南花 湖南省浏阳市新翰高级中学校长


苏君阳: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接下来我们进入“圆桌对话”环节。今天对话的主题是“新时代校长如何引领未来教育”。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未来教育”,第二个是“校长引领”。接下来我们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请各位嘉宾谈谈自己的看法与理解。



“未来教育”是什么样子的?


苏君阳:在各位嘉宾的心目中,未来教育是一个什么样子?王欢校长要不请您先谈?



王欢:我一直在想未来教育是什么样子,刚才看了20位学员对未来教育的一种畅想,我觉得很有启发,学生是什么样,未来就是什么样。未来肯定和时代相关,时代发展成什么样子,未来的教育就必须为它打好基础。未来不仅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更应该是我们教育要创造的地方。我们的校园中永远有孩子们明亮的眼睛,有学生们挺直的胸脯,有同学们专注的神情;在未来的学校能够体会到独到的思想和澎湃的激情,而且永远有一种的坚守,就是学生们学而不厌、挫而不败的学习状态。牢记习总书记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的嘱托,作为老师的我们,未来心中永远要有的就是对于教育的执着的坚守和不懈的追求。所以,我想未来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就在我们的脚下,就在我们的创造中。


苏君阳:谢谢王校长!王校长回答了未来教育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未来的教育就会是什么样子。未来教育除了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外,其实在制度建设、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方面等等都需要给予回答。刚才王校长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对未来教育进行了描绘,我也想请其他嘉宾从其他的角度给我们分享一下。


王振权:十年前我在清华学习、工作的时候,听谢维和校长讲课,他最喜欢研究的课题是小学。这对我的认知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和启发。一个大学校长,这么著名的学者,他关注基础教育、关注小学、关注从0到1。受此启发,2012年我从清华去贵州毕节支教。


当时怀着一个什么梦想呢?在北京,我走进每一所学校,它的硬件、软件、教师,和十年前走进毕节看到的大班,80、100、120个小脑袋挤在一间教室里的那种情况对比,强烈的推动教育均衡和推广优质教育的使命感,促使我思考,能不能让每一个山区孩子享受和北京一样优质的教育?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个民族对自我的未来设计。虽然远在山区,我们也用一种眼光向未来瞭望。这个设计过程从哪里开始?我们思考未来教育,不仅是基于一种对未来的设计思考,也基于我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无论是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知识之问,还是李约瑟的文明之问、钱学森的创新人才之问,今天大学、政府、学界和业界都在思考,我们所面对的时代的教育之问和教育的时代之问是什么?中国的教育之问是什么?世界的教育之问是什么?未来教育之问是什么?作为一个“教育家”来讲,无论现在是否是“名”是“家”,这个问题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也以以独特的方式触及着时代的教育关切。


基于这种关切,我有一个浅显的认知,就是面向未来我们要有一种前瞻的“远视教育”。这种“远视教育”,我想可以从三个视角去看待它:一个是从历史来看,一个是从根本来看,一个是向未来来看。在不同视角之下,我们不仅能看到未来教育可能的样子,还有我们的孩子的画像,未来社会的画像,它的“最近发展区”是什么?“最远发展区”又是什么?


今天要特别关注一个问题,即“最远发展区”的问题。今天教育被不断以未来的名义重新定义,教育方式深刻转型,更多的有先见的教育者聚焦全人价值与创新素养的全新教育探索和新型样态的时候,关注我们孩子未来的“最远发展区”,关注它和我们“最近发展区”的新定义有什么关联,并挖掘其中更宽广的发展内涵等等,就显然具有了宏大的社会发展意义。


我想,中国未来教育的雄心,必然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寻求路径,而不只是向前看。在回望历史的过程当中,我们会看到远视教育中的初心。老子提出过“赤子之心”,其实陶行知先生、蔡元培先生等教育家的一个核心心理架构都是“赤子之心”。孔子也说“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做教育者必须要有一种纯粹的精神情怀,坚定的教育信仰。


在追问根本的时候,中国的未来教育、远视教育,一定要在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和文化关怀的三维时空中架构。在这个架构中形成独特的、中国特色的教育思维认知体系、话语体系和行动体系。2000年第八次“新课改”开始,是面向新世纪的课程改革,2016年“核心素养”发布,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标准的新的跃迁和改革,两次改革同样发生在21世纪第10个年头和第20个年头,它的内涵和本质变化会在哪里?


基于这种本质的追问,我们的学校架构中有一所学校的教职叫做“关怀副校长”,设置了围绕着以全人为本个体为内核的“caring”的职能;学校的课程体系中也开设了“坚毅力”的课程,还有更广阔的中国文化与全球胜任力课程,以全球为背景,以世界和人生为圆心。所以面向未来的“远视教育”,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每个孩子单一的学习成就。当然主动学习的能力、学习力是根本和基础,同样他的视野、热爱、专注、成长性思维、利他,创造力以及坚毅的品质,是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为孩子建构的底层结构。


“教育家”的未来之路需要知行合一。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每一个有担当的教育者以教育家情怀、科学家眼光、企业家精神、工程师思维、哲学家修养、艺术家的想象向未来进击;对标教育的未来之维,我们试图立足全人价值和全球胜任力的追问,基于国际化、个性化、专业化、智能化和家园化五个支点,沿着核心素养的基线寻找世界教育的屋顶。让我们每一个从教者都能够和20位学员、和学界先行者一起,共同成为未来教育远视的、高质量教育的答卷人和创变者。


苏君阳:谢谢王院长慷慨激昂的分享。王院长纵谈古今,横谈中外。从我们教育所应面对的三个“经典之问”开始,谈到了课程、谈到了儿童的发展以及未来教育支点的建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我们也再听听其他嘉宾的分享。



余慧娟:感谢大家,很高兴参加今天上午的论坛,“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这个名字非常值得期待。今天圆桌对话的话题也非常好,“新时代校长如何引领未来教育”,当“什么是未来教育”这个问题抛给我们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非常多的联想。问未来教育,就是在问我们的理想教育。刚才有几位嘉宾都谈到,我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憧憬,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用丰富的语言去描述它。我也在想,你提给我“未来”这两个字是多长的教育呢?这个跨度,是五年、十年、十五年还是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所以在这个尺度上,也就决定了我们对未来教育的想象。


《人民教育》是教育部主管的杂志,我们会更多关注国家政策层面对未来教育的考虑。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个文本里面,实际上已经对这个问题做了回答。这是对我们未来十五年教育的一个描绘。这里至少有四个坐标可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是国家的发展规划,二是教育的现实问题,三是教育需求,四是由技术等因素引发的教育变革。在这样一些维度之下,我觉得未来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描绘。第一,就是更高水平的公平教育。这个教育实际上从宏观层面来讲,就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从微观层面来讲,就是人人享有适合的教育。这是我们对更高水平公平的理解。第二,更高水平的质量。怎么去理解呢?从学生角度看,可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质量问题,实际上就是每个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问题。


苏君阳:感谢余总编!从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解读中,描绘出了未来教育两个非常重要的发展理念与价值基础:其一是质量,其二是公平。公平与质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我相信无论是到2035,还是到2050年,二者都将始终会成为我们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切。下面我们请张教授来谈一谈。



张春莉:今天的论坛主题是“教兴天下、育创未来”。“天下”是一个空间概念,“未来”是一种时间走向。第一,如果从未来的走向来看,过去学校里更多是在教“知识”,随着文盲逐渐消除以后,又强调要教“思维”。但是走到现在,在21世纪来临的时候,我们提出要教“素养”。我想这里其实可以看到过去教育目标发生的变化,以及我们教育方式的变化。也正是因为这些变化,我们才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变过去灌输式或者训练式的教学,更加注重启迪和滋养。第二,敢说“天下”这个词,体现了我们的胸怀。“大国应该有大国的样子”,我们是大国,就应该办大教育。如果我们是小国,处在相对自给自足的状态,办的都是规模很小的学校,就更像是一个教育孤岛。我们现在更希望它像一个环岛,甚至像一个立体的枢纽。它打开了校门、打开了学校的围墙,把更多的资源引进来,而且是更加开放的。这一点就像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之间的区别,中国在国际上不只是一个海洋大国,也不只是一个大陆大国,而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让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能够相互融合、彼此促进、共同发展,这样的国际定位可能产生无限的能量和想象。


同样的道理,我们大国办教育也是这样。我们首先让学生走进来,能够在学校里得到滋养,日后也可以走出去。如果某一段时间他有需要,或者想寻求更大的发展,他就可以再回到学校进行学习,学校应该助力他走上更高的平台,走向更远的地方。教育的作用就像立交桥一样,比如有的老师是先当一段时间老师,后来又回到我们学校进修读博,然后继续回到高校。学校像是一个枢纽,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要为人生事业奠基,为幸福人生助力,形成胸怀天下、永创未来的格局。


苏君阳:谢谢张教授的分享。张教授对我们会议主题中的两个关键词——“未来”与“当下”进行了深刻解读,指出了未来教育就是要为人生事业奠基,为他的幸福人生助力,形成一个胸怀天下、永创未来的格局。我看孙主编已经把麦克风拿到手里了,有请!



孙金鑫:关于未来教育这个话题,应该说一开始大家对未来教育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的认识,未来有多远,多少年算未来?但随着我们对这个话题的探讨越来越多,我们逐渐认识到,未来教育不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是一个品质的概念。说到未来教育,我们不仅仅是在说未来的教育,而是在说未来的好教育。因为未来教育可以有好,也可以有坏,我们现有的问题到未来未必能完全解决,未来实际上仍会有各种各样的教育形态存在、仍然会有许多教育问题存在。所以,今天我们坐在这里讨论未来教育,更多的是讨论未来的、好的、理想的教育是什么样子,高质量的教育是什么样子,高品质的教育是什么样子,这应该是我们今天所关注的话题核心所在。


《中小学管理》一直是为中小学管理者服务,关于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室,也已经做过一系列的研讨。就我个人来说,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叫《理想的教育》,里面分享了一些关于理想教育的想法。今天主要想和大家分享三点:第一,未来教育一定是“全人+个性”的教育,这是我们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全体人、全部学生、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到每个人的基本素养、每个人的个性化发展。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所以我们要“全人+个性”;第二,一定是“智慧+深情”的教育,这是我们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未来的教育一定是智慧的教育,是各种新技术支撑下的智慧的教育,但这个智慧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智慧,更多是像刚刚谢维和校长所说的“得”的教育,自洽的教育、得体的教育。自洽的教育,是我们各个教育要素本身和要素之间互相融洽和谐,教育内部不再为我们的教育过程和结果纠结了。教育外部的社会对教育也不再有那么多的批评和质疑、焦虑和紧张了。深情是什么?我们实际上要投入更多的情感在教育中,要更多关注师生心灵的成长和灵魂的安顿,要关注他们情感的需要,要让他们在教育中获得终生成长的原动力和情感慰藉;第三,一定是“公平+创新”的教育。这是我们要达到什么状态的问题。公平我们都很好理解,以后我们希望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希望的教育,是不看身份证的教育、是不看暂住证的教育,也是不看房产证的教育,还是不看各种考级证的教育,这是我们想要的理想的教育形态,是我们所有人奋斗的目标。当然,强调公平,不等于一刀切地让大家都一样,不能简单地将公平理解为平均化,以至于放弃对特殊需要群体的关注和培养,尤其是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为孩子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创新创造的机会,培养更多的各行各业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公平和创新是我们必须关注到的两大重要目标。


苏君阳:谢谢孙主编。孙主编从辩证的、矛盾统一的视角对未来教育进行了描绘,未来教育需要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矛盾关系,讲的很有启发性。因为我们今天参加研修的还有20位校长,我也相信20位校长通过刚才各位嘉宾的分享,实际上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下面看看哪位校长想主动分享的,和我们嘉宾有一个互动。



刘春景:我是来自深圳市宝安中学外国语学校的刘春景。很高兴、很幸福,也很珍惜这个机会。我想未来的教育,一定是顺天致性、寻道而行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够按需所学、每个老师都能够顺学而教,到那时我们将看到一种安然的教育景象,各种树木交错林立、各种花草间隔其中,各种藤蔓缠绕其间,高低错落,井然有序。每个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而又个性鲜明。在此,我也愿意和各位专家、同仁一道顺天致性、守望花开。


苏君阳:谢谢!谢谢刘春景校长。刚才其实我们几位专家、包括校长,对未来教育进行了一种描绘和分享。关于未来教育,各位嘉宾围绕着三个基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四个层面即国家战略层面、空间层面、时间层面与科技层面进行了勾画,让我们对未来教育的认识愈来愈为清晰。实际上,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将会给未来教育带来非常强烈的冲击与挑战,其一定会引发我们教育领域中的深刻变革。



新时代校长如何引领未来教育?


苏君阳:前面各位嘉宾对“未来教育是什么样子”进行了一番描述,接下来就请我们嘉宾来谈一谈今后我们的校长在自身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引领未来教育?首先有请李晓辉校长。


李晓辉:作为校长,或者是作为未来教育家,应该有很多类,作为实践的校长,首先要做的事情,在清晰自己未来方向的情况下,怎么样把现实的问题解决,让它能接近我们最终未来的样子。



我在想,未来教育的主体是人,未来的人,高中阶段特别是初高中12-18岁的孩子,他们的未来和成长太重要了。如果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这个规律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般会讲成长具有差异性、自主性或者叫主动性,但这只是我们认识的一个角度。从认知的角度怎么看,如果咱们再往远了看,脑科学的发展对我们认知又会是什么样的认识?“脑机接口”都可以接上了,所有的信息如果都复制拷贝过去,未来的教育又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这样想,就要想,在中学阶段未来对于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学习力。学习力不管它重不重要,它离不开,离开了这辈子估计就没了,我大家都会重视;第二,选择力。刚才谢维和教授讲,清华的毕业生十年之后找工作,我的学生当中也有很多是清华的毕业生,他们跟我讲,谁比较早的发现自己的兴趣、喜欢的职业并坚持做下去,谁就最早实现自由,这个自由包括财务和精神的自由。我那个学生毕业20年,他的同学依然还有换工作的,所以选择力,在中学阶段,特别是在12-18岁这个阶段很重要,包括他的视野、看问题的角度;第三,价值力。个人价值的实现,如果不体现出贡献、服务和创造,不跟社会、不跟国家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这也很难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或者说一个幸福的人。如果这样对比,你就会发现,作为一线的校长有很多的理想,但是你必须面对现实。比如,我把我们学校培养目标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高考;第二个层次,全面发展,我们学校叫“四会”——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或者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三个层次,英才,在所在领域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国家栋梁,但现实是先要让他考上大学,你又让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有限的时间里,冲突还是很多的。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都做到了,但这意味着很难定、很难静,他用于学习的时间就会少。那你要研究什么?提高学习效率、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他才能够在短的时间里面把学习这件事解决了,他才有精力去做更多的东西。


刚才咱们那位校长也在提,每年级都有一件事,但是大的前提是学习得先搞好。在北京有一句流行的话“所有家庭的不幸都是从上中学开始的”,因为上中学开始要学业和成绩了。我说的是什么呢?作为一个校长,或者把自己定位为未来教育家的人,一方面应该是仰望星空,另外一方面一定要脚踏实地。所谓中国教育要扎根中国的土地,学校就要是扎根学校自己这个地方。不是出现问题而去解决问题,最核心的是主动预见问题,跟未来的发展趋势相结合。比如大家都知道现在高中、高考非常重要,如果现在我们还依然停留在只抓高考一件事上,你很难适应未来的教育。我们就要为未来做一些这样的准备。


苏君阳:非常感谢李校长的分享,从“三力”的角度去分享校长如何引领未来的教育,这三力是学生发展所需要形成的非常重要的素养。另外给我一个很深切的感受,过去是常常讲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而心理学与其他各门学科都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现在还需要把教育建立在脑科学、认知科学基础上,同时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进入新时代的的确确需要我们要从前沿的角度去理解教育、阐释教育和践行教育。宋萑教授已经沉默半天了,接下来请宋教授谈一谈校长应如何引领未来教育。


宋   萑:刚才特别有收获,听到各位嘉宾在分享未来教育。我的体会,特别是前面听到20位学员的分享,我觉得未来教育中我们的校长可能要从四个“生”方面来做一些工作。



第一,关注生命本身。昨天习总书记在深改委会议上特别提到,要给学生减负。学生减负一个最核心的命题,要解决短视化、功利化问题。为什么会有短视化、功利化?刚才王院长提到我们要考虑他的“最远发展区”,要从整个人生命的完满这个角度来审视教育。我觉得如果一个未来教育的校长没有生命价值的管理,一定是做不好未来教育的。


第二,从生长出发。教育有时候不一定发挥出正向的价值,有时候可能是伤害了儿童的生长。所以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做一个好的教育,要不断地呵护和刺激儿童生长的力量。我相信这应当是我们校长在我们的教育中要去关注的事情。前面我听到南科大实验学校唐晓勇校长说的一句话,我特别有感触:他说生灵是一个让我们的生命自由舒展的“共同体”,这应该是我们校长希望能够去做的事情,在学校中去营造这样一种有生灵性的、生命的“共同体”,让我们的儿童有生长的力量,能够持续不断的发挥出来。


第三,基于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说全部的生活是我们的课程。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一直强调课程如何重新建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如何合为一体。陶行知先生已经给了我们答案。用生活的方式把这三类课程,把我们校内校外、学校、家庭和社会连在一起。在具体地落实到我们的教育,包括未来教育,就是要通过生活把课程贯穿起来。


第四,构建和谐生态。我们现在对于生态概念的定义,已经非常丰富了,它可能包括自然的生态,也包括文化的生态。我觉得还应该包括一种心理层面的生态。因为我们现在看到孩子的压力很大,这种心理的生态能不能给他一种正向积极的文化;与此同时,还包括新技术、虚拟世界的新空间。如何能够加入到这些生态空间,让我们的教育空间不断地拓宽,这才是我们校长引领未来教育恰恰需要关注的关键。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他说,“学校即社会,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 “青天”、“大地”,这么广阔的空间,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的空间和教育的生态,我们校长能够从生命、生长、生活和生态做出一些工作和引领,我相信未来教育一定能实现。


苏君阳:掌声感谢宋萑教授。抓住了未来教育的几个关键词——生命、生长、生活和生态。这也恰恰是当下中国教育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感谢宋萑教授分享的四“生”教育。哪位嘉宾就这个话题还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王欢:刚才说的引领,我都特别同意大家的想法。我今年工作四十年,结合我自身的成长过程和对学校的成长和发展的观察,其实最最重要的就是教师队伍的发展。我们目前在做的,就是在更高的成长中去思考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太重要了,前段时间我参加过一次破格骨干教师的答辩过程中提到了两道题,一个是对国家政策的引领之下的教育教学实践,一个是根据教育教学这些标准、纲要的内涵,对他的教育实践进行一种综述、提升和整理,答的都不是很好。我就反思,这正是我们现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的一种提升。比如说,我特别觉得应该关注教师培育中,他的专业培养中对国家政策、教育方向的了解,甚至于时代的发展方向以及世界的发展方向,确实要了解、要知晓。不能问什么都不知道,不仅不知道而且不会说,即使说又不清晰,于是就失去了方向;第二,就是对于教育的本质的认识。其实我一直在困惑,什么是教育呢?我们作为教育人,如果我们自己用一个很简单的话,对教育的事情都不能很好的进行一个定位,那我们都不知道在干什么了。我也经常跟我们的教育伙伴探讨这个问题,我也看到很多年前北师大出版的一本书,对教育的认识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促进我不断思考“什么是教育”。


现在通过学习,我跟老师们一起沟通,我觉得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不同的社会要求,可能对教育的认识、定位、角度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做小学老师的,必须把教育定位在孩子的成长上。所以“长”是它的规律,“成”是我们教育给予他教育之后他要成才、成人。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要有对教育的一个基本的研究。我们要研究孩子的成长规律,对孩子的心理学、生理学,孩子本身成长的这个规律要清晰。所以,我们不能再做我们老祖宗常说的“拔苗助长”,现在全社会都在做这件事情。明知道不对,但是我们还在做。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确实应该有一种教育的创新探索,顺应时代要求而不断加强自我的发展。


我刚才在想,作为校长如何引领我们的教育发展呢?第一,跟上北师大的发展步伐,跟着北师大走。因为在座很多北师大的老师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有180个老师分18期,每期是脱产10天,踏踏实实跟北师大的老师们进行学习。通过培训学习之后,他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一些根本问题有了一种深入的思考、梳理和聚焦。当时没看出培训的结果来,现在这种发展和成长太受益于这个培养和发展了,包括在这个引领之下我们跟老师进行了一年的专业培训,如何做家庭教育的问题,我们480多位老师考取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这就是一种专业的成长。


第二,在北师大的学习过程中我受朱旭东老师的引领,我们研究如何把小学办成教师成长的大学。在真实场域中,培养老师们真实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换句话说,我们经常跟老师讲,当学生和家长出现很多学习的焦虑和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基于教育专业能力给他们一种专业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跟他一样的焦虑,或者说一种抵触,甚至归结于外因。


第三,要做好榜样。我们很多活动就是激发老师的活力状态,比如我们这个学期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 “我是演说家”这个栏目,大家一块打造“老师作为教育力量”的主体演说,老师们一个个作为演说家,纷纷展示和“演出”。我们还有一个活动:“我们做新时代的大先生”,老师全员参与这个诵读会,通过这种活动激发我们的力量、凸显我们的精神,唤醒我们持久的情怀和澎湃的激情。在这样的引领之下,我觉得教师的成长就变成了一种自主和自觉。


孙金鑫:刚才王校讲的特别好,我只有一句话,建议大家看《中小学管理》2020年第九期关于“教师领导力”的一组文章,在那期里王校长和其他几位校长比较全面地说了一下教师领导力的情况。谢谢您的贡献。


苏君阳:谢谢孙主编用最简短的话语表达了最丰富的内容。其实刚才王校谈的那句话我印象很深,要把小学变成教师成长的大学,意味深长,我们去体会这句话的意义。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学员互动一下。


李建华:我是来自于郑州艾瑞德国际学校的李建华。因为今天的主题是“新时代校长引领未来教育”,大家的着眼点都定为在未来教育,而我要是谈的是新时代的校长和原有时代的校长有什么不一样,因为只有新时代的校长才能引领未来教育。在我们学校有两个引领:第一个是课程引领,第二个是文化引领。



我有这么三个体会,新时代的校长应该有三个变的能力:第一,要变灿烂的理念为师生的眷恋。从理念到眷恋这个中间就是教育,教育是一个动词。我想我们每位校长如何能将我们未来的学校成为孩子们的母校、未来的老师成为孩子的恩师;第二,把顶层的要求变成我们实践的追求。比如现在教育部发了很多文件,文件我们学了没有?实践做了没有?比如作业问题、睡眠问题、体质问题等等一些问题,我们校长应该怎么办?总书记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作为一个校长我觉得应该扎根于我们一亩三分地的大地来办教育;第三,变教育的“内卷”为我们工作的“席卷”。大家都讲教育“内卷”了,我想作为校长我们应该反问一下,你内卷了吗?你的学校内卷了吗?我们一个学校就是一个溪流、就是一个小溪,百川归海,大家都讲这个海颜色变了,那我们的每个溪流如果是清澈的,每个溪流都向着大海,我想教育一定会好,或者说学校一定会好。 


苏君阳:关于校长如何引领未来教育,各位嘉宾各抒己见,三个方面的观点至关重要:


一是李晓辉校长的观点。今天教育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就没有未来的教育。作为教育实践者,校长首先要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让我们的教育接近最终所期待的未来样子;


二是宋萑教授的观点。我们校长应该从生命、生长、生活和生态四“生”出发,从理念到实践,从课程到评价,引领学校引领师生面向未来、走向未来;


三是王欢校长的观点。校长与教师一起共同成长是面向未来教育的关键,只有教师成长了,我们的孩子才能成长,我们的学校才能成长,我们的教育才有未来。 


 在引领未来教育的过程中校长应该怎么做?


苏君阳:最后一个话题,我们来聚焦校长自身。未来教育我们知道了,校长怎么样去引领未来教育,大家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在引领未来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校长从自身的角度应该如何做?先请余总编先分享一下。


余慧娟:关于怎么引领的问题,我想从三个角度谈一下:一个是高度,一个是深度,一个是力度。时间关系,只讲观点。


第一,关于高度问题。其实今天我想很多专家都谈到了,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过去很多校长一谈起这个问题觉得太高了,和自己关系不大,不觉得重要,或者觉得自己当然知道,但实际上没有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这方面,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就提出过教育必须确立制高点的观点,即时代的制高点,战略的制高点,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制高点,值得大家学习。目前来讲,从校长的整体素养来看,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并用党的教育方针来指导办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好的问题。


第二是深度问题。我想谈的主要是校长要能够真正研究和解决教育的重大现实问题,比如目前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的积极性问题,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等等,实际上我们还面临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前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第十九次深改委会议时强调,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真正通过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因材施教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发展质量,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大课题。这是深度问题。


第三是力度问题。我觉得当前重要的是要破除我们现在学校校长治理的真空问题。作为一名记者,我每年都会到一些学校去采访,往往有一些重要发现。比如说学生志向教育和德行教育,我认为是目前存在很大的短板。从现在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有不少学生人生方向感、意义感是缺失的。关于德行的问题,他还没有学会怎么处理好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怎么建立起这样一个社会责任感。志向教育和德行教育效果不好,可能跟两个方面教育的不足有关,即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教育。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激发出来,是没有人生志向和意义感的,也没有办法去生成应有的德行。所以我们这次修改教育法提出的教育方针中,强调了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再比如,校长经常很得意的在开学典礼上演讲,实际上我们到学生当中去调查,学生对此是无感的。这说明,一些校长认为的“教育”,或者说是“好教育”,在学生那里根本不发生作用。所以,校长的办学理念有没有在学生身上上得到体现?教师的教育有没有在学生身上产生震动、产生效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教育为什么会出现真空化现象,这是要去研究的。所以学校的办学、治理一定要一竿子插到底,真正把我们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落实到学校发展规划、课程设计、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中去。这是深度问题。


苏君阳:谢谢余总编,再给一位校长进行互动的机会。



商南花:我是来自湖南省浏阳市新翰高级中学的校长,因为有共鸣、有收获,所以特别想表达。教育引领未来,作为一线的基础教育的校长和老师,我定位为“做实践的教育家”,在实践中来努力。到了高中以后,我觉得高中校长特别不爱表达,因为现实很沉重,我想打破这个局。因为我在小学和初中都当过校长,到高中后就发现一个非常令人痛心的现状,就是很多初中、小学非常可爱、非常优秀的学霸或者是孩子,到了高中突然逃避学习和生活。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做这样一个教育探索,就是在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这个衔接过程中做点什么?就是做适合中国新时代、新国情以及中国孩子本土需要的这种新生涯规划教育。让初中的孩子进入高中,首先知道怎么样分配时间、怎么样去学习,获得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包括怎么样去融洽同学同伴的关系。第二,帮助学生做好新高考的选择。这个选科和大学阶段的专业有什么关联,这些专业跟以后的职业有什么关联,以后他从事的是他擅长和喜欢的职业,那就会比较幸福。第三,是生涯规划,就是培养中国的孩子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自己的父母、爱学校,以及爱我们的国家,让这些孩子顺顺当当的,在成长过程中不要有太多的节外生枝。


总之一句话,从实践中来,走向实践。所有理论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实践,在实践中产生更好的可以借鉴和传播的经验。在座有很多教育同行,愿意的话我们可以一起共同探讨,新生涯规划教育,是做属于中国孩子未来的生涯规划教育。


苏君阳:掌声感谢这位校长的分享,圆桌会议时间已经到了,我想简单地回应今天我们对话的主题,作为圆桌论坛的结束语。


一个是关于什么是未来教育的问题。其实,无论我们对未来教育做一种怎样的畅想,都需要从根本上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对于未来教育,我想用当前政策“高站位”的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就是我们今后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目标。


另一个是校长应如何引领未来教育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打铁要靠自身硬。校长若想在未来教育中发挥引领作用,首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其次,需要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情怀。再次,就是要不断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最后一点就是不要忘记与坚守我们教育人的初心。学员代表孙宁校长发言时讲的一句话非常好,她说“我们校长怎么样,我们的学生就会怎么样,我们的学生怎么样,未来我们的国家就会怎么样”。我真诚地希望“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的20位校长,在这几年研修过程当中,能够牢记“教兴天下,育创未来”的重托,能够认识到我们校长所肩负责任的重要性,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功,在未来教育发展过程中真正能够发挥引领作用,为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非常感谢各位嘉宾奉献了自己的智慧,今天上午的对话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领导的出席,各位校长的积极参与和所有与会人员的分享!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教育家书院”微信公号

微信编辑|魏倩


推荐阅读


教育部党组《光明日报》撰文: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教育部关于湖北省某高考考生考中作弊事件有关情况的通报

特级教师同题作文来了!“体育之研究”,只能写体育吗?| 关注

“高考题被拍照上传”?官方回应了 | 围观

@考生、家长,2021高考6科试题权威评析来了 | 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