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湛:推进育人方式改革, 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 观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未来教育家杂志 Author 王湛
民小编说
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发展转型、改革深入,必将高度重视解决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改革育人方式。今天为您分享中国教育学会顾问,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湛同志的文章。
王湛/中国教育学会顾问,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01
使命——育人方式改革是新时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
育人方式改革是新时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我们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坚持用新理念来打造新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主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教育的矛盾就是优质教育发展不充分,因此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的需求,是我们当前发展的一个主题。
什么是优质教育?大家普遍认为的优质教育应该包括:优良的办学条件,优秀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具备这些条件,是否就是优质教育?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这些条件要体现在优质的育人实践中,从而培育出优秀的人才。所以,发展转型、改革深入,必将高度重视解决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改革育人方式。
2019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这些文件关注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关注教师队伍建设,但是文件更多的是聚焦育人实践、育人方式的变革。
2019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重要文件
2020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会议听取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综合改革进展情况汇报。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要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可见,育人方式改革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阶段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02
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我们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改革就是要求育人方式要革故鼎新,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结合。下面看一下三方面的问题和目标。
转变育人方式,为什么要转?往哪儿转?我认为这需要找到问题、找准目标。现在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到2035年正是要担当中国走向世界创新国家前列重任的一代新人。所以,我们要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弘扬创新精神,发展实践能力,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03
路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有三方面重点内容,一是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二是聚焦核心素养培育,三是增强实践育人功能。
(一)构建全面培养体系
义务教育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
(二)聚焦核心素养培育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我们要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有这样三点共识: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培养目标在课程中得到落实,课程自觉发挥育人功能;核心素养是指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整体培育的,是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综合运用和表现的。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综合性、成长性等特征。面对真实而复杂的情境,解决真实问题,让学生有亲历性、体验性、完整性的参与,是培养素养的有效途径。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必然引领和推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变革之一:课程的综合性增强。情境、问题、任务具有整体性,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需要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也是素养的整体性体现、整体性成长。课程的综合性既有两门或多门课程的整合;也有跨课程的主题性学习综合,更多的是课程内纵向或横向的综合。
变革之二: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培育核心素养的课程,不可能依然保持以知识点为序列的内容组织逻辑,而是以“大观念”“大任务”或“大主题”重构课程内容。既要遵循学科逻辑,又要重视学习逻辑,围绕素养培养,纲举目张,实现课程内容“少而精”。
变革之三:教育方式优化。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授学科知识的教学形态,转向问题解决为主和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开展探究学习为主的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形态。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综合素质。
(三)增强实践育人功能
我们要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建设,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加强实验教学,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坚持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现在育人方式变革,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在我们的教育教学领域的育人实践中,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认为这三个方面的变革是很鲜明的,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
04
实施——顶层的系统设计和基层的创造性实践相结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强调,改革推进到今天,在改革顶层设计方面,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大盘子。今后一个时期,要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上。会议指出,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要注重激发基层的改革创新活力,支持开展差别化创新。因此,实施的关键就是要推动落实、激发创新。
(一)凝聚共识
我们要深刻领会育人方式改革顶层设计的理念、任务和要求。陈宝生部长在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校长、教师和教研员三支队伍,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对这三支队伍,建设要统筹,改革要贯彻。” 这三支队伍必须在育人方式变革的指导思想上凝聚共识,要通过校长的组织领导力、教研员的研究指导力、教师的创新实践力来提升。
(二)减负增效
课业负担过重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部门、学校要认识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个过程不能单纯做加法,而且要做减法,这是对教育改革的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考验。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减负。提高要求决不能简单地增加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减负增效。
1944年12月,陶行知先生在《大公报》发表《创造的儿童教育》,提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他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必须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对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甚至于连抗战之本身责任都赶走了。最要不得的,还是赶考把时间赶跑了……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长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
如果现在不培养创造力,到2035年,孩子们成年了,他们靠什么去创新?这一点是我们当前育人方式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点。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必须减负增效,解放学生的时间。
(三)评价改革
育人方式改革呼唤评价考试改革。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纲领性的文件。改革包括五大主体: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这些主体都有深化改革的责任。当然评价改革是非常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做,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如果大家畏难不往前走,我们永远推进不了。所以,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来推动深化改革,构建和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
(四)技术整合
当前,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拷问旧教学模式,支持新的育人方式。因此,我们要对技术进行整合,让新技术有机融入新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空间的拓展和时间的解放,促进自主、合作、体验式、探究式学习,为减负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出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文章来源|未来教育家杂志微信公号,本文系根据作者在“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33次学术年会”上的讲话整理,有删节。文字整理:李东岩
文章作者|王湛
微信编辑|谭希
推荐阅读
“要取消教师寒暑假”?“暑期托管变成第三学期”?教育部辟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