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吃早餐的孩子学习好、家长的手机使用影响孩子成绩……这组数据告诉你,什么是更好的教育 | 关注
民小编说
我们对于“什么是好教育”常常有着不同的立场和见解,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的成长?今天我们与您共读的这篇文章,通过客观分析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中270816名初中生的测评数据,指出了影响孩子成长的多方面因素,为更好的教育提出许多中肯建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已成为一个多重变量控制下的,多要素竞争共生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我们进入了一个学校、家庭、社会边界被打破的全域教育时代,教育生态中的差异性和矛盾性也日益凸显。
社会舆论和教育实践对于“什么是好教育”存在着巨大的认知冲突,“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在相互碰撞中不断博弈。
因此,为每一个孩子找寻真正适切其潜能优势与成长需求的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尤其需要基于数据实证的教育评价发出“理性”的声音——以高信度、高效度的大数据验证教育经验,并揭示教育规律。
江苏省苏州市自2015年开始启动了“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项目”,对全市初中校学生进行连续追踪监测,六年来累计参测学生超过130万人次,积累监测数据超过1.8亿条,累计发放监测报告5000余份。
通过“全覆盖、多维度、追踪式”的学业质量监测大数据,构建了以学生学业发展为核心的具有“结构意义”的质量指标,用实证数据实现了对教育经验的有效验证和挖掘拓展,不断揭示教育经验背后的教育规律。
本文将以2019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的270816名初中生的测评数据为分析样本,从几个侧面剖析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从而为孩子提供更加适切的教育。
加强亲子沟通
全方位关爱并陪伴孩子成长
亲子关系作为家庭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青少年积极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础。
1、每天吃家人做的早餐的学生学业成绩更好
苏州市自2018年开始对学生吃早餐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研究。两年的监测结果均显示,七成左右的初中生能够做到每天吃早餐,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每天吃早餐的人数比例逐渐降低。
每周吃早餐的天数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明显的正相关,2019年每天吃早餐的学生学业成绩为508分,而从不或极少吃早餐的学生学业成绩仅为441分,两者相差67分。
进一步分析学生的早餐方式,可以发现,“家人每天在家做给我吃”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比“基本不吃早餐”的学生学业成绩高67分。(见图1)
图1 走读学生早餐方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2、亲子关系好的学生学业成绩更好
将学生亲子关系的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并划分为四个水平(人数各占25%, 前25%为水平I, 后25%为水平IV)。
结果显示,七、八、九三个年级亲子关系处于水平I的学生学业成绩均最好,而亲子关系处于水平IV的学生学业成绩均最差。
以七年级为例,亲子关系处于水平I的学生学业成绩为520分,亲子关系处于水平IV的学生学业成绩得分是483分,两者相差37分。
八年级和九年级亲子关系处于水平I和水平IV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值分别为44分和42分。(见图2)
图2 亲子关系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注重家校共育
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设备
2018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并致信全国家长,强调各方尽心尽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家校共筑防范网络沉迷之“堤”。
1、家长在孩子面前使用智能手机越少,孩子每周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越短
将家长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分为“从不使用”“偶尔使用”“经常使用”“几乎不离手”四类。
分析发现,家长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频率越低,孩子每周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也越短。
家长在孩子面前“从不使用”智能手机,孩子每周使用智能手机时间为2.22小时,家长在孩子面前手机“几乎不离手”,孩子每周使用智能手机时间为5.36小时,两者相差3.14小时。(见图3)
图3 家长在孩子面前使用智能手机情况与孩子每周智能手机使用时间的关系
2、家长对孩子电子设备使用管理度越高,孩子每周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越短
将家长对孩子电子设备使用的管理度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并划分为四个水平(人数各占25%,前25%为水平I,后25%为水平IV)。结果显示,家长的管理度越高,学生每周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越短。
以七年级为例,家长管理度在水平I的学生每周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为2.33小时,比家长管理度在水平IV的学生每周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短2.78小时。(见图4)
图4 家长对电子设备使用的管理度与孩子每周智能手机使用时间的关系
3、智能手机使用时间短,手机依赖程度轻的学生学业成绩更好
分析发现,在周一到周五,每天使用智能手机在0.5小时内的学生学业成绩为519分,比每天使用超过3小时的学生学业成绩高出108分。
在周末或假日,每天使用智能手机在1小时以内的学生学业成绩均在510分以上;每天使用超过3小时的学生学业成绩均分为460分。
这表明,智能手机使用时间短的学生学业成绩更高,而且平时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与学业成绩的关联性更大,而周末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与学业成绩的关联性略小一些。(见图5)
图5 每天使用智能手机时长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将手机依赖得分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划分为四个水平(人数各占25%, 前25%为水平I, 后25%为水平IV,水平I表示依赖程度最轻,水平Ⅳ表示依赖程度最重)。
结果显示,手机依赖程度轻的学生,学业成绩更好。以七年级为例,手机依赖程度处于水平I的学生学业成绩为527分,手机依赖程度处于水平IV的学生学业成绩为474分,两者相差53分。(见图6)
图6 不同程度手机依赖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着力减负增效
切实保障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1、课外补习时间长的学生,近视的比例更高
监测数据显示,初中生参加学科类课外补习的比例有五成左右,且参加课外补习时间长的学生,近视的比例也更高。
以七年级为例,不参加补习的学生中,近视比例为52.0%;每周补习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学生中,近视比例为56.6%;
每周补习时间在6小时及以上的学生中,近视比例为59.1%。八、九年级每周补习时间在6小时及以上的学生中,近视比例分别为70.3%和76.1%。(见图7)
图7 参加课外补习时间与近视人数比例的关系
2、课外补习时间越长的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幸福感更低
分析表明,课外补习时间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幸福感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排除没有参加过补习的学生)。
以七年级为例,补习时间2小时以内的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幸福感的得分分别为5.09分、5.20分,补习时间6小时及以上的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幸福感的得分分别为4.79分、4.83分。(见图8)
图8 不同补习时间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3、“父母要求”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最大,“学校及老师要求”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最小
以七年级为例,“父母要求”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值为2.92分,“同伴竞争”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值为3.13分,“学校及老师要求”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值为3.47分(得分越低压力越大)。
在压力来源的排序中,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均将“父母要求”排在的第一位。
这表明,在初中阶段父母给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学校和老师给学生的要求则更为理性。
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感受到的来自外界的压力也越来越重。(见图9)
图9 学生压力感受得分情况
4、课业投入在中等水平且压力感受轻的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业相关特征均更好
将学生的学业负担分为课业投入和压力感受两部分。对课业投入和压力感受进行组合,可分为九种学业负担类型。
分别是:①高投高压型、②中投高压型、③低投高压型、④低投中压型、⑤中投中压型、⑥高投中压型、⑦高投低压型、⑧中投低压型、⑨低投低压型。
分析表明,中投低压型,即课业投入在中等水平且压力感受轻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为516.3分;低投高压型和高投高压型两类学生,学业成绩最差,分别为481.5分和488.9分。(见图10)
图10 九种学业负担类型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在主观幸福感、学习兴趣、学习策略等学业相关特征上,课业投入在低水平和中等水平且压力感受轻的学生学业相关特征表现更好。
可见,并非投入越多、压力越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就越好,课业投入和压力感受均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见图11)
图11 九种学业负担类型学生的学业相关特征得分
推进五育融合
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对准“五育并举”体系中的短板弱项,保持定力、持续用力、精准发力。
1、对艺术、体育和劳动的态度和习惯好的学生,学业成绩更高
监测结果显示,苏州近八成的初中生有一项及以上的艺术爱好或特长,超过九成初中生有一项及以上的体育爱好或特长,近七成初中生经常或总是在家中做家务。这表明整体上初中生的艺术、体育和劳动状况较好。
将学生对艺术、体育和劳动的态度和习惯三组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并分别划分为四个水平(人数各占25%,前25% 为水平I,后25%为水平IV)。
分析表明,艺术、体育和劳动的态度和习惯在水平I的学生学业成绩均最好,而在水平IV的学生学业成绩均最差。
以艺术态度和习惯为例,艺术态度和习惯在水平I的学生学业成绩为531分,比艺术态度和习惯在水平IV的学生高60分。(见图12)
图12 不同艺术、体育和劳动态度和习惯水平的学生的学业成绩比较
2、对艺术、劳动的态度和习惯好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更高
将学生对艺术、劳动的态度和习惯两组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并分别划分为四个水平(人数各占25%,前25%为水平I,后25%为水平IV)。
艺术态度和习惯在水平I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艺术态度和习惯在水平IV的学生高1.3分,劳动态度和习惯在水平I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比劳动态度和习惯在水平IV的学生高1.2分。(见图13)
图13 不同艺术、劳动态度和习惯水平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比较
遵循教育规律
全社会协同共建更加适切每个孩子的教育
同时,教育是一门科学,当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全面参与到教育生态中时,如何保持其应有的科学性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大规模的教育质量监测,我们对教育生态的全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教育生态的真相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些都为教育合力的形成和教育科学性的保持提供了支撑,也为适切教育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大数据只是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反映教育生态中诸多要素的存在状态和相互联系,基于数据的量化评价必须与基于观察的事实、基于经验的判断等质性评价相互印证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文章来源 | 苏州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转自“当代教育家传媒”微信公众号,由“班主任智库”编辑
微信编辑 | 王晓琪
责任编辑 | 魏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