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精神的科学内涵、当代价值及教育意义|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解读与传承⑬
民小编说
2021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百年大党初心如磐,百年大党风华正茂。100年,是我们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100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100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100年!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值此百年华诞,《人民教育》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下设“党的百年教育路”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解读与传承”两个子栏目,回望党领导下的波澜壮阔的教育发展史,充分反映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重要经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形成的历史规律;梳理我们党百年来探索形成的伟大精神财富,助力百年红色精神谱系更好融入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今天我们为您带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解读与传承”系列第十三篇——抗洪精神,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抗洪精神的科学内涵、当代价值及教育意义。
一
抗洪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价值
抗洪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在抗洪抢险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抗洪精神极大地展示出中国人民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甘于奉献的优秀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凝聚力。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坚韧不拔、敢于胜利,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1]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抗洪精神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制胜法宝,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
面对百年罕见的自然灾害,中华民族凝聚起对抗灾难的强大力量,彰显出无往不胜的雄伟气魄。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军政民大团结,构筑起一道保卫家园、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牢不可破的防堤。面对严峻的洪灾形势,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抗洪第一线,同广大军民一道顽强奋战,不仅为党员干部组织开展好救灾工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还极大激励着人民群众团结奋战,用行动筑起抗洪胜利的信心。各级党委和部门统一领导,周密安排救灾策略。人民军队则勇担重任,深入一线舍身为民;媒体记者深入抗洪抢险一线,写下许多高质量宣传报道,展现出新闻记者独特的精神风貌;科技工作者深入灾区开展科技抗洪;铁路部门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全天候战略“补给线”“运输线”的任务。社会各方的鼎力支援给处于危急关头的灾区人民以极大的鼓舞。面对肆虐的洪魔,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干群一心、党群一心、军民一心、华夏一心、亿万颗心连在一起,形成了不可战胜的巨大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内在的品格和灵魂,为民族发展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土壤。抗洪斗争中的团结奋斗、不怕困难、敢于胜利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爱国爱家基因转化为抗洪斗争的凝聚力。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转化为抗洪斗争的战斗力。每一次灾害面前,中国人民都表现出了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斗志,都表现出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都表现出了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决心,这些是支撑抗洪胜利的保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正是凭借着不放弃、不服输的劲头,中国人民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进程,用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个个胜利。这是中华儿女携手并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篇章的动力源泉。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是抗洪精神的支柱,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体现
正是怀着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各方力量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协作、出生入死、反复较量,最终战胜了洪灾,保卫了家园。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赋予了中国人不怕苦、不怕累、勇往直前的信念。在困难面前,中国军民没有退缩,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战胜困难,抵御洪灾。抗洪抢险展现出中华儿女不怕困难、一往无前、人定胜天的顽强拼搏和英勇气概。战士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舍生忘死,奋战在抗洪一线;智慧的中华儿女用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与洪魔较量,尽最大努力减少抗洪的风险,增加胜算概率。面对世纪大洪水,广大抗洪军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分赴各个重灾区,把守各个防洪堤坝,使抗洪任务得以顺利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2] 抗洪过程中展现出的责任与担当,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映射,也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抗洪精神同样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心怀执着的信念,坚信革命终将取得胜利,始终坚守革命理想,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心怀革命理想、顽强拼搏的革命实践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继续保持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面对极为艰难的挑战,靠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攻破一个又一个难关。改革开放之后,党中央科学决策,果断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子,实施改革开放,这是继革命事业成功后开启经济建设的新一轮艰苦创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体人民战胜了无数严峻的自然灾害,展现出中国人民共抗灾害的伟大力量,也极大鼓舞着人民群众在困难时期坚定抗灾信心,树立必胜信念。当前,党和人民事业处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要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时代意蕴,必须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抗洪精神,以众志成城、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是抗洪精神的本质,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传承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是取得抗洪胜利的根本所在。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怀揣“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和“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转化为磅礴力量,缔造了抗洪史上的人间奇迹。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出号召“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全党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3]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从全局角度和战略高度作出的宏图谋略,也是全体民众凝心聚力的动力源泉,这种精神力量也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再次彰显。
二
抗洪精神的教育意义
抗洪斗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人民军队的英勇顽强以及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有效利用。这场伟大斗争所塑造的抗洪精神,既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也是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与时俱进,使得革命精神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充实。抗洪精神是当代青少年成长进步的重要指引,将长期激励和引领青少年成长成才,指引当代青少年迎难而上并扛起时代的重任,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激励青少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共产党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和领导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征程,我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革,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然而,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并非轻而易举获得,而是在党带领中华民族开创美好未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确立的。面对严峻洪水灾害,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思想上、组织上、资金上、物资上、技术上作出一系列部署安排,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灾情的重要指示和决策部署,极大地鼓舞全国上下勠力同心、共克时艰,坚决打赢抗洪保卫战。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在夺取抗洪斗争胜利的紧要关头,始终发挥着坚强的核心作用,无愧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领导者。在新时代,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党的光辉历史、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力量。
引导青少年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个人与国家、民族的紧密联系,注重团结人民力量,形成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集体合力。集体主义就是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统一起来,既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也注重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中的满足。取得抗洪胜利是千千万万人舍生忘死拼搏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的实现和践行。面对天灾既有集体主义的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也有个人的艰苦付出、顽强拼搏。抗洪抢险取得最终胜利,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力量紧密相关。历史证明,人民群众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每个人都是创造集体伟力的重要部分。要引导青少年理顺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将追求人生幸福的努力奋斗融入推动国家民族发展的建设实践中,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篇章而奋斗。
倡导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较之以往更为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4] 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战胜各种灾害的有效途径和解决方案。纵观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科学技术始终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既适用于经济建设,同样适用于抗灾减灾。在洪水肆虐时,利用科技的力量抗击洪灾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引导青少年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充分认识科学技术人才在促进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要引导青少年践行吃苦战斗的精神,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凝聚起鼓舞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作者郑洁系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黄露蓉单位系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中国梦重要论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0-71.
[2] 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5-5(1).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
[4]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6-10(1).
本专栏学术顾问:韩震〔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国家教材委委员兼大中小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专委会主任委员〕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21年第19期,封面图源自新华社
文章作者|郑洁 黄露蓉
责任编辑|施久铭
微信编辑|王昆
推荐阅读
弘扬特区精神,培育新时代“拓荒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解读与传承⑫
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育人价值|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解读与传承⑩
“两弹一星”精神: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解读与传承⑨
抗美援朝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解读与传承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