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成就与经验综述 | 喜迎二十大 · 非凡十年⑤

施久铭、钱丽欣 人民教育 2022-10-16

民小编说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人民教育》杂志开设“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栏目,推出“非凡十年”子栏目,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领域的重大成就,进行深度报道,展示十年来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给基层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彰显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今天为您带来系列第五篇文章,一起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成就与经验。

“今年暑假,我们来寻找‘三美’!”“双减”实施以来的第一个暑假,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清泉外国语学校教师刘敏布置了不同于往年的假期作业——安排一次出行,发现自然人文之美;布置自己的卧室,发现劳作之美;打卡体育锻炼,发现运动之美。如果说以往的假期,学生在疲于应付作业和校外培训,那么这个夏天他们收获了不一样的成长。


如今走访中小学,我们会发现,教室里赶作业的学生少了,操场上运动的学生多了;放学后匆匆赶去补课的身影没了,在厨房学烹饪、去田间劳作的学生多了;课堂上机械死板的诵读记忆少了,学生自主探讨的热情高涨了;无所事事的学生少了,有自己目标的学生多了……这些变化,都是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结下的累累硕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基础教育摆在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课程改革到教材建设,从育人方式变革到教研工作改进,从课堂和作业质量提升到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作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新时代新政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做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一个都不能少。


立德树人,德是根本。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2019年、2020年,中央先后就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学校体育、学校美育工作出台意见。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劳动教育写入党的教育方针,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奠定了法治基础。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硬件也需要“硬”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体育、美育设施设备配备达标比例明显提高,2021年小学和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占比为92.6%和95%,体育器械达标学校为96.8%和97.8%;音乐器材达标学校为96.5%和97.5%,美术器材达标学校为96.5%和97.5%。


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义务教育居于重中之重的地位。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义务教育走向以提升质量为主导的新发展阶段。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一个突出表征就是人才素养的发展水平。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培养四种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该文件尤其突出了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这两大素养的重要性。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强调“围绕学生发展加强核心素养培养,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这个纲领性政策文件为今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确定了方向。


同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明确提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的16字原则要求。


2022年4月,国家出台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落实核心素养进课程。


……


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教学改革不断突破创新,在提升教育质量中不断深耕。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负担太重是我国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在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会议时、在2021年6月到青海省西宁市文亭巷社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校外培训问题。


从2013年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到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再到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强调减负,助推基础教育向育人本质回归。


“双减”政策的出台,以“雷霆之势”拉开治理大幕,“教育回归健康的生态”成为教师和家长的心之所向。


“学生更快乐了,更健康了,成绩也稳步提升。看来‘双减’真的很有必要!”在重庆市谢家湾学校初中部举办的一次家校沟通会上,杨女士说出了学生家长对“双减”的切身感受。


为提升教学质量,谢家湾学校苦练教学内功,优化因材施教路径。课堂上,教师的讲解由难到易,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只需要听前面最难的部分,就可以到非正式学习区完成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没有听懂的学生则可以继续听完。“学校通过加强教学的个性化和针对性,基本上做到学习内容‘人人清’‘天天清’‘科科清’。”校长刘希娅说。


校内提质,校外则大幅压减学科类培训。截至今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线下机构压减比例达到95.6%,线上机构压减比例达到87.1%,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育”并举、核心素养培育、减负等一系列举措的出台,促进基础教育转向全面育人、综合育人。十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新课程新教材,提升基础教育育人质量内涵


“我喜欢那次拔河比赛!”“有一次我们班做大扫除受到了表扬!”在新疆昌吉市二六工镇中心小学二(3)班,一堂道德与法治课“我爱我们班”正在进行。这是当地学生第一次使用统编教材,“集体荣誉感”这一抽象概念在学生的讨论中变成了一个个身边的具体事例。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教材质量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深刻影响国家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材建设提出要求。


2017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做好教材管理工作,首次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对中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和历史三科教材实行统编、统审、统用。目前,义务教育阶段三科统编教材已经实现了覆盖所有省份、所有年级,今年所有省份已启动使用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到2025年将实现全覆盖。


为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和教材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2020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明确了坚持“谁编写谁负责”“谁选用谁负责”,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管建结合”的原则。


近两年,使用新教材上课的教师都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以往零散、碎片化的主题教育内容自然融入了多科教材之中。比如,语文教材里遴选的古诗词、历史教材里介绍的事件人物等,都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道德与法治教材呈现的英雄事迹、名言警句等,又彰显了革命传统。


重大主题教育进入课程教材,既实现了全学科覆盖,各有侧重,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又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坚定爱党爱国信念,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劳动教育、美育的加强也让中小学课程耳目一新。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家小镇小学将本地乡土资源和传统文化引入劳动实践课,聘请蜡染非遗传承人进校指导,同时利用校园空地种植蜡染植物。“从种植蜡染植物开始到制作染料、染色,我都全程参与。”该校五年级学生潘柳颐说,现在身边的同学都喜欢上劳动课。


浙江省江山市萃文小学所在的大陈村历史悠久,小巷中每一块青石上都镌刻着历史留下来的痕迹。学校特别开设“点石成金”手绘课程,通过传“石头文化”、展“石头艺术”、品“石头内涵”,对学生开展美育。学生用无限的创意将一颗颗历经岁月洗礼的石头变得色彩斑斓,极富生命力。


课程改革再上新台阶。今年4月,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成果。国家督学、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原校长刘可钦表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按照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了学校育人蓝图,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定位和导航。为建立高质量育人体系,新课标细化了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做好了学段衔接,为完整的人的培养创造更加通畅的成长环境;探索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不同课程对核心素养发展的贡献度;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


这份影响未来十年的课程标准,注定将成为每位教育者心中的“路标”,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新教学新教研,打造高品质高效能育人主阵地


课堂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主阵地。


十多年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以“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为抓手,不断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通过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校长领导力、单元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指导,与学校共同研制单元教学设计指南,开发空中课堂视频课,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洋介绍。


质量提升需要课堂教学从实践规范上“保底”。2021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发布《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管理指南(2021)》,明确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规范,规定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底线要求,为义务教育学校改进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工作纲要,引导学校通过规范管理促进质量提升。“很实用!这份‘指南’不仅是管理者的工作导引,更是广大教师的教学行动参照。”一位教师评价道。


作业是学校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教育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领域。


提升作业管理效能是一个系统工程。2019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上海市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措施》,明确学校、家庭、教育行政部门和专业指导部门各自职责,同时面向教师和家长分别推出《上海市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学生做作业,家长做什么》等配套指导资料,用一套漂亮的“组合拳”系统改进学校作业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


在山东烟台,通过压实责任、社会监督、考核评价等方法,作业改革的综合治理深入到每所学校。“压实区市教育部门、学校的管理责任,尤其是压实学科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及学校教务部门的责任,形成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的管理体系。”烟台市教育局局长蔡润圃介绍。


在作业设计上,提升作业质量、减少作业量是教学走向精细化的重要表现。如今,作业量分层、难度分层、形式分层、评价分层……分层作业方案让中小学作业从“大锅饭”变为了“自助餐”,不同学生真正实现了各取所需,因材施教。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通高中教育发生了深刻变革。以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标志,普通高中教育进入了以育人方式改革统筹推进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全市100%实现高中分层走班和开展生涯教育,全市高中100%建有创新实验室,学生社会实践达标率达99.9%,评估命名17所特色普通高中……”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介绍,作为国家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上海这十年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探索出一条以人为本、系统推进、聚焦内涵、特色多样的高中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分层次、特色化教学正成为上海高中教育发展的主流。如同济二附中坚持走好“理工”特色发展之路,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建构初高贯通、普特融通的艺术特色育人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铺设最佳的发展之路。


“自2012年起,学校先后建成20多个创新实验室,教师在教学中形成问题动手实验法、头脑风暴发散法等教学方法,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探究学习,既有师生互动研讨的教学空间,又有学生独立学习与自主交流的学习空间。”上海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说,教师将激发学生主动追求学习和发展的内驱力作为教学基本任务,聚焦学生学习兴趣和志趣的培养,成为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关键和亮点。


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高质量教研体系的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新的质量提升要求,我国教研系统改变工作重点、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不断探索教研的新路径,使教研成为高质量教学的“助推器”。


“为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从2014年开始建立室领导联系区县教研室和教研员蹲点指导制度,要求教研员进学校、进课堂。”浙江省教研室主任任学宝娓娓道来,“2021年又以服务山区26个县为重点,为每个县配备3名省级教研员开展精准指导、个性支持。”


作为全国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教研系统着力破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难题,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每年全体教研员以“课改先锋”主题送教到薄弱县,对学校和教师开展面对面、全方位帮扶,赋能乡村教研,促进教育公平。


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文件,对教研队伍的专业建设、教研工作的改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亲自执教,既能佐证自己对课堂的理解,又能更好理解教师的课堂行为,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站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春江中心小学六(1)班的讲台上,小学数学教研员吕立峰感慨不已。教研员到校“带班上课”是富阳区教研改革的一项内容,每学期教研员分批开展2—3周的带班上课和随堂听课,并参与校本研修和集体备课,现如今,这已形成当地的常态化教研机制。


育人方式变了,教研工作的重心也随之转变,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学”,从“学生的学”出发研究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教研员纷纷行动,深入一线,带领教师直接参与到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深度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当中,掀起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浪潮。


在价值取向(课程视域+证据意识+团队观念)的指引下,以内容范畴(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资源)为载体,以研究方法(建立规准+基于证据+提炼经验)为支撑,以运行机制(项目引领+团队合作+经验分享)为保障,这样一套教研实践范式已经成为上海的常态化运作模式。


“基于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上海教研工作不断进行自我审视,深化发展,更加重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自主性、获得感,以及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性等更高要求。”王洋告诉记者,当前,通过创设深度教研理论、构建深度教研运作模型、研发系列教研活动工具、探索教研活动质量评估等,上海教研工作已完成迭代升级,开启了指向品质与质量提升的“新教研”探索与实践。


新中考新高考,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从机制上为提升教育质量、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保障。


2013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剑指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旨在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自此,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启动,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为中小学“全面体检”,即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构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我国中小学教育进入“绿色GDP”时代。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总体定位促进公平、科学选才,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自恢复高考以来,一场最系统、最全面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上海、浙江率先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地分别出台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之后,上海、浙江的普通高中学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让“指挥棒”变得更加科学、更加灵活。


上海市构建起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综评信息管理系统,并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和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改变了简单以高考成绩评价学生的方式和导向。


其中,上海特别强化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我们规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不少于60学时,并建立了多部门协同的‘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在市、区两级共设立87.4万个社会实践岗位。”杨振峰说,“全市还配套开发了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学习平台和第三方认证平台,80%以上的学生通过平台开展课题研究,完成课题专家认证,基本实现‘人人有课题’。”


在浙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改革落脚点,以扩大学生选择权为突破口,“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一场改考试、改录取、改课程、改专业的“高考改革战”打响。


统一高考招生实行高考与高中学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高职提前招生实行高中学考或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单独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统一高考、高中学考、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为解决“唯分数论”提供了借鉴。


“尤其是近年来,‘三位一体’招生拓展深化,实现了从‘评分’‘看分’到‘评人’‘选人’的转变。”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孙恒告诉记者,早在2011年,浙江便在全国率先推出这项改革试点,将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校综合素质测试三项成绩按一定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一石激起千层浪。十年来,高考综合改革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的期许中,由东部向中西部稳妥推进。到今年9月,全国29个省份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带动了一系列教育变革,驱动了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高考综合改革深入推进背景下,2016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共唱主角的招生录取模式。新一轮中考改革序幕徐徐拉开。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2022年4月,教育部明确要求坚决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各地要积极推进中考省级统一命题,到2024年实现省级统一命题。中考这根“指挥棒”正在导向以省为单位,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命题,用统一命题标准衡量省域的义务教育发展状况,从省级层面更好推进义务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明确了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基础教育领域,在评价改革纲领性文件的指引下,考试招生改革的不断深化正在扭转单纯用考试升学“指挥棒”指挥学校教育、评价学校教育、考核学校教育……按照中央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紧密结合基础教育不同学段特点,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幼儿园质量评价指南,构建起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


十年来,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广大中小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八成学生学业表现达到中等以上水平。2018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四省市代表中国参加PISA测试,再次名列79个参测国家(地区)第一。


中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迈入世界中上行列。


教育质量提升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我国基础教育正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守正创新,锐意进取,朝着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迈进。


(感谢本刊见习记者陶玉祥对本文的帮助)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18期,原标题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成就与经验综述》
文章作者|施久铭、钱丽欣
微信编辑|陶玉祥

推荐阅读


中小学思政课十年改革创新成就述评 | 喜迎二十大 · 非凡十年①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脱贫攻坚助力全面小康成就综述 | 喜迎二十大 · 非凡十年②

党的十八大以来促进教育公平成就综述 | 喜迎二十大 · 非凡十年③

党的十八大以来破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改革创新成就述评 | 喜迎二十大 · 非凡十年④



感谢您读到这里。明天的推送更加精彩。

不想错过的你,就把人民教育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色“人民教育”,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