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好书,善读书,优质阅读方能成就教师专业成长,《人民教育》赠书活动来啦!

朱肖夏、朱华贤 人民教育 2023-07-01


民小编说

世界读书日快到了!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阅读应是生活和工作的常态。在当下知识来源多元、知识更新加速、阅读方式和介质更换的大环境下,教师该怎样阅读才能实现更好地成长?这篇文章针对教师在阅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六点修正的建议,供各位老师参考。

温馨提示:文后有赠书活动等您参加哦~

数字化时代悄然抵达,对阅读而言,不论是阅读意义的定位和内容的选择,还是阅读方式和介质更换等,其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关于阅读,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阅读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有待进一步修正。该怎样读书,才能更好地成长呢?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六变”——


一是变投喂式为补缺式。电子媒体的高度发达,信息渠道越来越畅快、多元。面对这种新常态,有些教师的阅读不自觉地依赖于别人的意见和认识,以他人的阅读情趣代替自己的阅读需求,轻易接受自媒体的投送。如果一味跟着推送阅读,就很难形成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网络上的推荐鱼龙混杂,如果辨识能力欠缺,很容易误读甚至上当。


还有一种投喂式阅读更糟糕,那就是读别人对书的摘要、片段以及解读。教师应当学会自我检测和反省,想想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哪一方面最欠缺,找出自己的短板,有的放矢地进行弥补。知识和人体所需的营养一样,需要在平衡的基础上发展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稳步走向新的高度,领略独特的风景。特别是像语文这样的综合性学科教师,更需要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在知识结构相对完备的基础上,再考虑有所突破,有所拔尖。


二是变打卡式为沉浸式。当下书籍尤其是电子书的出版十分迅捷,有些教师喜欢买书,跟着新书热书读。可是,往往点到为止。一册在手,翻翻目录,看看梗概,查查作者,然后阅读几页或几章,便算读过了,以此为满足。这样的阅读,虽然也能增加一些知识性学习,但意义不大。读书必须沉浸,特别是对于经典,一定要深入其中。所谓沉浸,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或思想融入文字之中,或产生共鸣,或撞出疑问,或引发联想,或嚼出滋味……众所周知,获取知识只是阅读的皮毛之义,阅读的目的更在于丰富感情、锤炼思想,展开想象、增添智慧,从而独立创造。打卡式阅读往往就是对书的认识。沉浸式阅读是要求与书真切“相处”一段时日,最显性的标志便是有圈点、写评语。


三是变敲门式为入室式。当前各种组织竞赛、交流派对等活动常常涉及阅读。于是,有些教师就直奔目标,对某一本或某一类书籍进行突击性阅读,有的甘愿废寝忘食几周,有的不惜通宵达旦几月。一旦目的达到,或者事过境迁,就对此书束之高阁,再不愿过问。这种阅读,实际上是把阅读当作敲门砖。敲门时用力又用心,一旦门开了,就把砖抛到旮旯里去了。有个词叫“登堂入室”,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既然已经用力敲开门了,登上了堂,为何不深入一步两步甚至三步,踏进内室仔细看一看呢?


专家和通识者的区别,往往就相差在登堂后有没有入室。每次竞赛或评选的内容往往各不相同,有的教师就这里敲敲,那里拍拍,门倒是敲开了好多扇,堂也登了许多个,可最后仍然只是看了个大概,吃了个囫囵。入室,就是步步为营,不断深入,争取有所建树。一个教师能不能成为独领风骚的专家,关键就在于“登堂”之后“入室”的深度。


四是变单程式为回程式。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往往贪多贪快。实际上,有的书不必读,有的书读一遍足够,但有的书必须重读甚至三读五读。然而,现在对书重读的人,数量越来越少。少年时读过,到青年或中老年后再读,这种重读倒还是存在的。在同一时段内重复阅读,那就相当难得了。重读,在有些人眼里,一是感觉太浪费时间,重读一遍不如再读一本新书;二是缺乏耐心,已经知晓了书本中的基本内容,再花大量时间读一遍,需要平和的心态与顽强的毅力。重读容易产生烦恼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对于经典,重读会获得初读时所没有的妙处。


有人说,好书宜读两遍半。这可谓经验之谈。这两遍半通常应该怎么读呢?第一遍,用纯欣赏的平常视角,以自然的速度,吸收里面的营养,体验阅读的快乐;第二遍,用思考与质疑的视角,用较慢的研究性速度,检验阅读材料和文中表达的思想,并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进行对接,以引发独特的思想与联想;还有半遍呢,就是选择部分精彩片段进行咀嚼和吟咏,以便铭记于心,内化于血。初读是刨地挖坑,重读是挖深井汲甘泉。


五是变有为式为“双为式”。如果教师在阅读前总是这样自我考问:读这本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有帮助吗?有利于以后评职称评优吗?时间和效益能成正比吗?阅读的功利性过强,这是十分有害的,一是会影响阅读的快感和兴趣,使得一本精彩纷呈的好书读起来味同嚼蜡;二是难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追求的目标实现,就会什么书都不想读。


正确的阅读态度应该是“双为式”:既要读有为之书,也要读无为之书。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其实,有为与无为是相对的。有许多书,暂时没用,可到某个特殊的阶段和场合,可能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读无为之书,心态轻松,容易获得阅读享受,时间一长,也容易养成阅读习惯。


六是变读急书为读慢书。读书不能追潮流,赶热闹。新书可读,但最好不要当第一拨读者。现在新书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追着时尚读,读到烂书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一个成熟的读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白,阅读是慢活、细活。当有一定数量的人阅读过,并交口赞誉后,再读也不迟。毕竟教师工作繁忙,读书时间需要争分夺秒,一定要选择高品质的书籍来读。


(作者朱肖夏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初中,朱华贤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章作者|朱肖夏、朱华贤
微信编辑|陶玉祥









世界读书日/ 赠书活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兴趣和习惯,从学生便要开始培养。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需要多读书、读好书。


开卷有益。在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准备了50册的赠书,想要送给爱读书的您。

赠书规则

1.您最近读过的一本书籍是什么?读完后有哪些收获?2.您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


以上两个问题任选一个在文末进行留言,作答后小编会即时扶您上留言墙。留言点赞前30的老师自动获赠图书一册,其余20个名额我们会从其他留言中筛选。活动时间为4月19日—4月25日24点,获赠结果于活动结束后公布。


温馨提示:为保护您的隐私,请再另起留言从以下书籍中选择1本您想要的书,并附上您的姓名、手机号和邮寄地址。


快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回答吧~









教师阅读

《学以致用的教师阅读》

王春易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师阅读用为先!


北京十一学校教育家书院精心选择5本好书,组织项目团队深入阅读,跨学科研讨,通过5篇全书导读、13个学科29个学以致用的案例,呈现5本书中有关学习与教学的新维度、新思路和新框架,助力教师实现“从教走向学”,落实核心素养。


《教师的书桌:从阅读抵达教学》

周春梅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第四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周春梅的读书随笔集。书中精选的50余篇文章大多为作者应约为报刊读书栏目所写的文学阅读。作者摩挲细读中外名家经典,从教师的视角,以富有温度的诗性语言,挖掘作品蕴藏的道理和哲思,剖析其中的关键细节和情感,阐发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周春梅老师将读书当作通向职业自由之路,她的阅读兼具广度和深度。本书有思想,有情怀,值得中小学教师品读。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修订版)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常生龙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一名教师热爱阅读,他就能不断汲取各领域的前沿知识,扩大认知范围。如果他能把阅读所得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就能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积累个人见解与创意,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作者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出发,精选多本好书,梳理其精华,阐述其精妙处,帮助教师迅速了解教育前沿,一探教育奥秘。


《教书这么好的事》

冷玉斌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书须读书,读有字书,读无字书;读古人书,读今日书;读教育书,读童年书;读学问书,读人生书……


在书中,冷老师谈课堂、谈读书、谈教书,既有立足讲台的实践、推动阅读的努力、扎根教育的书写,又有基于儿童的反思、面向成长的吁请;既有对学生的真切关心、对自我的真诚探求,又有对思考的真正在意、对好教育的执着追寻。字里行间满是冷老师诚挚的师者情怀。


《读书成就名师》

张贵勇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从普通教师到名师,看似很远,其实很近,重在借助阅读开疆拓土。史建筑、程红兵、于永正、吴正宪、李怀源、华应龙、王雪娟、 夏昆、窦桂梅、王崧舟、闫学、钟志农、周益民、冷玉斌、吴非,15位名师的阅读故事,你总能从中有所收获。






项目式学习

《50个工具玩转项目式学习》

罗颖 桑国元 石玉娟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中国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总结了项目式学习的周期模型,以及50个常用的经典工具,并为每个工具搭配了中国教师的实践案例、演示视频和可下载的电子文档。


本书旨在帮助教师系统了解项目式学习这一日趋流行的教学方式,从理念学习快速转向实操,进而培养“项目式思维”。


《项目式学习指导手册:每个教师都能做PBL》

(小学版)(中学版)

美国巴克教育研究院项目式学习计划 编著

来赟 邢天骄 潘春雷 陆颖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围绕七大项目式教学实践,为从项目设计到实施的各环节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方法、策略、工具和实例,还为在PBL中融入读写教学、社会情感学习和远程学习等内容开辟了专门的板块。无论你是项目式学习的新手,还是想深化教学实践、学习一些新技巧的行家,在这本由PBL专家和资深教师编写的指南中,你都能找到设计高质量项目并有效实施的实用攻略。






教育视野

《教育发生的地方》

李斌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何谓理想的教育?它在何种环境、条件下才会真正发生?一所学校如何才能远离管控、命令与说教,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校?一位老师怎样才能体面、专业地工作,过富有乐趣与意义的教育人生?对这些问题的追问与探索,几个世纪以来,从未停止过。


北京十一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在波澜壮阔、激动人心、意义深远的变革中,提供了精彩的答案。书中故事虽然发生在北京十一学校,但它们属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把自己代入其中,去畅想教育的可能性,去反思自己的成功与失误,并借鉴书中的方法和智慧让真正的教育落地。


《把教育装进日子里》

北京市十一学校“我们的故事”项目组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十一学校有不少独特的日子。对每个“日子”学校都精心设计教育目标。通过参与各种“日子”生发展了核心素养,学校润物无声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书呈现了各个“日子”的设立初衷、设计理念、具体情况,以及产生的教育效果,并提示了操作要领和可能的操作误区。


《云端学校:没有老师,学习如何发生》

[印度] 苏伽特·米特拉 著

张建民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假如在贫民窟的墙壁中嵌入一台电脑,邀请附近的孩子们一起来学习——没有教师、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会发生什么?


本书呈现了云端学校创建的全过程,分享了这项大胆而极具创造力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描绘了互联时代儿童自主学习的新形态,并预测了未来学习的新图景。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

万玮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面临一个又一个挑战。在学校刷了一遍又一遍的学科知识似乎又都用不上。今天社会对教育的质疑与不满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迷惘与困惑就源于此。


本书收录的文章文章均指向作者心中的那个信念:“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


作者认为,生活有多宽广,教育就有多宽广。生活有多复杂,教育就有多复杂。生活如何变化,教育就如何变化。生活是怎样,教育就是怎样。回归生活,回归教育的本质,才是教育的正途。






教师专业成长

《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

陈大伟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观课议课的深层意蕴是什么?实践观课议课更有实效的路径是什么?如何用好观课议课的工具和文化方式,实现更好的专业成长?观课议课的首倡与实践者陈大伟教授将在本书中对这些问题一一为您作答。


《温和坚定做教师》

沈丽新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体验了教书育人的喜怒哀乐,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并从中总结了做专业教师的原则和策略。这本书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她的教育智慧,以及帮助她做“观之可亲”“见之忘俗”教师的路径。


任何希望向上生长,或想要享受职业幸福的教师,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更好地陪伴孩子走过学生时代。


《简明学习理论》

[英] 鲍勃·贝茨 著

王春易 林森 刘赛男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书既涵盖教育哲学、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神经科学等经典理论,又包括专业化、学习风格、学习动机、行为管理等教学思想,还涉及课程规划、教学计划、教学实施、评估与反馈等教学实践,以及幼儿发展策略。助你打通学习理论的内在网络,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教师礼仪:穿衣打扮这件事》

彭红玲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很多人看来,穿衣打扮是件小事,是日常生活中再小不过的细节。然而正是这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透露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审美倾向甚至内在品格。如此说来,穿衣打扮又是件关乎个人形象的大事,对“为人师表”的教师来说尤其如此。


本书从教师礼仪的重要内容——穿衣打扮入手,总结老师应注意的着装规范,手把手教老师如何根据肤色、身材、年龄、场合选对服饰,穿出符合教师身份且独具个性的风格,做到既美观舒适,又不失礼、不失仪。






课堂教学

《统编版小学语文怎么教》

余映潮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用22个精品课例告诉我们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这些课例充分体现了“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指引着小学语文教师科学地使用语文教材,智慧地优化课堂结构,巧妙地组织课堂活动,自然地走向语文教学的美好境界。


《儿童文学怎么教》

朱自强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每位小学语文老师都应该知道的儿童文学文体知识

儿童文学理论家、语文教育专家朱自强新作

清晰梳理儿童文学7类文体的艺术形式

结合大量鲜活的案例,解析 17 种阅读教学法

帮助老师打造更具针对性、更有效果的阅读课堂


《语文学习任务设计》

闫存林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课程标准的细化、学习目标的制订与叙写学科大概念的凝练、核心问题的提出、核心任务的设计、学习支架的提供以及学习评价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基于标准的语文任务式学习的基本理念与框架,为教师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提供参考。






班主任/心理辅导

《从容优雅做好班主任:班主任成长36例》

李迪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专业成长的起点是觉醒,觉醒的契机是问题。面对困扰一线班主任的36个典型的成长疑问,作者不急不躁,心态平和,从容地面对问题,优雅地化解矛盾。作者从心理学、管理学、哲学的角度,对每个问题进行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分析,或者打开班主任的心结,引导班主任看清问题的症结,理性地解决问题,或者给出清单式的操作方案,帮助班主任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智慧地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春风化雨般地提升了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拓宽了班主任的专业成长之路。


《乘风破浪做好班主任:

轻松应对工作中的38个“怎么办”》

钟杰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8个管理难题,个个直击痛点; 38种解决方案,种种即学即用。直面问题,先问 “为什么”,再答“怎么办”。不讲虚的,全是实话。


没有空洞的理论和说教,只有解决问题的初心、易学好用的操作技巧和无微不至的心灵关怀。


“读懂学生”系列

杨敏毅  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和解决,与教师、家长的心理困惑和做法息息相关。


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掌握学生的情绪和行为状况,运用多种方法做心理指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本书采用故事叙述和心理对话的方式写作,更好地向读者呈现学生的行为特征,分析案例中隐藏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清晰展示咨询脉络。《聆听手记》栏目则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案例类型和诊断结论,为读者提供简捷而专业的指导。






家庭教育

《家长有远见,孩子有格局》

万玮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育孩子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认知问题,甚至是哲学问题,其核心是我们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在书中,万玮校长始终在启发家长站在未来思考孩子的教育,总是试图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教育问题,而非以对当下有用与无用来衡量得失。这本书直奔教育的本质,无论是对基因与环境关系的解读,还是对家庭教育六个模型的构建等,都对家长有极大的启发。


推荐阅读

把游戏植入教育后,我终于“赢得”了学生 | 支招
“有意义、有意思、有可能”的教育什么模样?| 关注
培养孩子的“幸福力”,是家长给孩子最大的底气!| 荐读
建设教育强国:内涵特征、本质要求与实践路径 | 关注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