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缺乏学习内动力?做好这四点,让学习变得有意思 | 支招

汪正贵 人民教育 2023-08-28


民小编说

相较于其他文体活动而言,学习似乎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这种观念的产生往往是缺乏学习内在动力导致的。如何增强学习的内动力呢?如何发现学习的价值与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这篇文章。


我上学的那个年代是上世纪80年代初,当初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跳出农门。没有人逼着你学习,完全是自己主动学习。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暑假帮父母干农活,抢种抢收,我们那儿叫“双抢”。当我望着那一眼看不到边的需要一刀一刀割完的稻田,我想还是要好好读书,早日摆脱这令人绝望的田间劳动。


现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越来越少,很多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试想,如果没有考试了,学习的意义在哪里,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哪里?


学习内动力的缺乏是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可能和独生子女有关,也可能和社会发展程度有关。纵览全世界的教育,我们会发现,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达到中等发达程度时,下一代人的进取精神水平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也随之降低。怎样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开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我们今天的教育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01

兴趣开启——让学习变得有意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是努力的理由。特别是在学习的起始环节,兴趣是开启内动力的重要因素。比如,学习一门新课或是新的知识单元,需要设计一些有意思的引入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如,数学老师在讲解函数时,通过动画图形展示,可以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波浪图像看成是一个点运动时在坐标轴上的投影。这种直观形象的展示别具特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再比如,讲解勾股定理时,老师用图形软件制作动态的“勾股树”,即利用勾股定理画出一个无限重复的图形,当重复的次数足够多时,就会形成一个树的形状,也有人称之为“毕达哥拉斯树”。这个漂亮的“勾股树”是数学之美的体现,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勾股定理时,体味数学的美感,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兴趣就是一个人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它是纯粹的内在,没有外在的功利性目的对其施压。



有一个做法叫天才时间,最早是谷歌提出来的,即让员工每天有20%的时间用来做他自己喜欢的事。这些事情可能和公司的工作没有什么关系,但也许一些天才性的创意或成果就在这一段时间里诞生了。我们也可以将天才时间迁移到学校或家庭,让学生每天有一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有的学生到了六年级就不被允许阅读课外书,理由是怕耽误学习。有一位初中生特别喜欢写科幻小说,却被父母认为是不务正业,禁止继续小说创作。其实这是很愚蠢的做法,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可能剥夺了学生成长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学校而喜欢学习,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个学科,或者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讨厌这门学科。所以,当学生到一个新的学校、到一个新的年级、接触一个新的老师,我们需要设计一些体验活动,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当学生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的时候,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爱学校和老师,是教育的前提。


所以,学生喜欢某一门学科、喜欢老师、热爱学校、热爱学习,这些是开启内动力的重要一环。当然,人的兴趣往往是一时的,一般只在学习的启始阶段发挥作用,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兴趣可能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学生不能简单地靠兴趣去学习,还要将学习由兴趣转变成持久的热爱,从有意思转变到有意义,找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02

任务驱动——让学习变得有挑战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我们还可以从电子游戏中找到答案。为什么青少年迷恋电子游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游戏的设计思路:通过让玩家完成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这种愉悦感和满足感是大脑通过分泌多巴胺和内啡呔对自己的奖励。青少年不是迷恋游戏本身,而是迷恋游戏带来的这种愉悦感和满足感。


电子游戏的设计思路中有几点可以借鉴:一是将激动人心的目标转化成若干个具体的任务;二是按照最近发展区原则,将任务分解成由易到难的过关性任务;三是提供及时的反馈、工具和支架,让玩家通过试错、失败、改进,最终获得成功;四是通过积分、升级等手段,让玩家不断积累成功,获得相应的认可,体验成功后的快乐。学校教学可以借鉴电子游戏的设计思维,通过设计有挑战、有可能的学习任务,给予正向的反馈和帮助,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体验成就感,以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新的学习挑战


当年我在初中学习平面几何的时候,因为学得好,老师奖励我每天两道更难一点的题目,后来老师干脆奖励我一本习题集。我每天废寝忘食地研究这本习题集,最后将里面的题目全部做完了。这种完成挑战后获得的愉快体验,持久而深刻,超过了一般性的愉悦感,挑战越大,成就感越强。


我们青岛中学从九年级开设大学先修数学课程,挑战了一批数学天赋特别好的学生。大学先修数学课程的老师告诉我,有几个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因为解出了一道题而兴奋得手舞足蹈,甚至在教室里做起了后空翻。另外,我们开设的若干荣誉课程,也是对部分学生的挑战。


当然,这种挑战性学习任务,一定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有益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也就是让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时间管理和学习规划,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性的工具,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如果挑战性任务远远超过了学生的水平区间,就无法达到激励的作用。


所以,挑战性任务的设计需要低门槛、高挑战、有张力。同样一个任务能够挑战不同水平的学生,才是最好的任务。青岛中学小学五年级有一个单元的学习任务是撰写《个人虚拟自传》,描述自己的一生。有的同学写了几千字,也有的同学写了几万字,写作水平最弱的学生也能写几百字。这样的学习任务就比较有弹性和张力,让不同潜能的学生都能应对挑战。



在电子游戏中,试错是一种重要且安全的学习手段。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犯错常常得到负面反馈,让学生缺乏试错的心理安全感。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安全的心理氛围和民主的课堂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需要被挑战。反过来说,挑战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特别是完成挑战后的成就感,能产生巨大的内在能量,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很多时候,并不需要为学生的学习成就提供物质奖励,学生被挑战后的成就感和巅峰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青岛中学举行的学习成果发布会、学习产品博览会,就是让学生看见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用学习奖励学习,用任务驱动学习,让学生在完成有挑战和有可能的任务中体验成功,并产生持久的学习内动力。


03

目标激励——让学习伴着梦想飞翔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深深植根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内在需求,一旦被激发,能产生持久的内在动力。所谓自我实现,就是将可能自我变成现实自我的过程。


我们应当鼓励每个学生给自己画像,也就是描绘心中的可能自我,或者说描绘自己的人生目标。青岛中学小学五年级撰写《个人虚拟自传》的学习任务,就是对可能自我的描绘;九年级学生的作文《写给未来的自己》也是这样一种尝试;十年级学生的人生规划发布会,则是比较具体地规划未来的人生目标。人的潜意识比较偏爱图像暗示,当学生的人生目标和可能自我以画面感的方式,进入到大脑的潜意识,会产生巨大的内在能量和动力。所以,描绘未来目标与可能自我,其意义并不在于是否真的实现这些目标,而是让每一个梦想带着学生飞翔一段人生旅程,是一种自我激励。


以前读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第一任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小时候生活在贫民窟,不爱学习,整天和同学们打闹斗殴。有一次,当他伸出一双又脏又黑的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为了鼓励他,对他说:我一看你这双修长的手,我就知道你将来一定能当州长。他当时只有11岁,他记住并相信了校长的这句话。五十年后,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罗尔斯受到了校长的激励,并将其作为潜意识中的目标,最后真的实现了。


曾经风靡《百家讲坛》的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高中就读于上海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二那年,他的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了季羡林先生在梵文上的成就,钱文忠听后十分感兴趣,他问老师,季先生在哪里,老师说季先生在北大工作,他便立志要上北大跟着季先生学习梵文。后来他果真考上了北大,成为季羡林先生的关门弟子。



目标激励基于自我潜能和天赋的开发与实现,是对可能自我的描绘与期待,是最有价值的自我激励。自我实现的需求一旦被激发,能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激励自己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如果将目标分解成可执行的规划和行动方案,那么就离成功就不远了。


在目标激励中,培养学生的成长性思维非常重要,也就是让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这样他才会愿意将目标付诸行动。否则,目标只能是空想。


04

价值引领——让学习变得有意义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后来进行了修正,增加了一个需求层次,叫做自我超越。这是人的需求中的最高层次,即追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当学生找到学习与成长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找到了努力学习和成长的理由,这能够产生比兴趣、爱好等更加高远和持久的动力。这种动力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青岛中学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通过设计学生的十岁成长礼、十四岁青春礼、十八岁成人礼,引航学生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引领学生寻找人生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利他、共情、友爱、感恩与宽恕的品德,进而引导学生从个体走向社会;从自我走向利他;从向内追求个人成功,到向外寻找人生的意义;从自我实现到自我超越;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走向成为有理想信念的社会贡献者。这是教育的高远意义所在。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要给学生装上一个发动机,让他拥有内动力。我们是“踩油门”,不是“推轮子”。我们要让学生的学习有意思也有意义,有挑战也有可能,通过兴趣开启、任务驱动、目标激励和价值引领来激发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内动力。罗素说过:“我们在现代教育上的目标是将外部的约束减至最低程度。然而这就需要有内在的自制力。”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是唤醒每一个学习者内在的学习热情与成长动力,以支持学生成长。


文章来源|转载自教者絮语微信公众号,原文有删改文章作者|汪正贵微信编辑|谭希、实习编辑 贾舒婷

推荐阅读

从学习进化的视角出发,ChatGPT如何影响学习?| 观点
如何通过校外科普教育为科学教育做“加法”?| 关注
为什么积极心理学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 家长慧
窦桂梅:带着这三句话,走向浓郁多彩的青春 | 荐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