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建军:构建中国特色基础教育“三维”话语体系|教育强国建设大家谈

冯建军 人民教育
2024-08-31


民小编说

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重视基础教育话语体系的研究,它不仅为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学提供话语资源,更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如何深刻认识构建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基础教育话语具有哪些维度?构成了怎样的内在逻辑体系?一起来看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的深入阐述——


教育学话语、教育话语是当前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就现有成果看,从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角度研究教育学学术话语的比较多,研究教育话语的比较少。就教育话语而言,研究高等教育话语的比较多,基础教育话语则鲜有人研究。其实,缺少教育话语体系,也就难有教育学话语体系。中国教育学主要指向基础教育的教育学,因此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重视基础教育话语体系的研究,它不仅为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学提供话语资源,更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价值引导。


一、建构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坚定教育自信之需


话语体系不只是话语表达方式,还包括话语表达的内容,即一定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这种思想观念可以是个人的,但要成为中国的话语体系,就必须代表国家,反映国家的意志。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话语体系是国家话语,是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的思想理论体系的表达。在国家意义上,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话语体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内代表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对于基础教育发展具有指引作用;二是对外代表着国家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影响力。因此,在这两个意义上,认识基础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是建设教育强国之需,也是坚定文化自信之需。


建设教育强国之需。教育强国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以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1]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既有与西方国家教育强国的共同性,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特殊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什么作用?基础教育强国有哪些表现和特征?在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治理等方面如何体现中国特色?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话语体系,一方面要总结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性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为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决策咨询和实践帮助,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发挥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作用,离不开基础教育话语体系。


坚定教育自信之需。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 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悠久的历史所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来自于社会主义革命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话语体系是文化自信之基础,教育话语是教育自信之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突破性成就。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好的,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有优势的,要坚定文化自信,把自己好的东西坚持好,把国外好的东西借鉴好。[3] 但是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话语体系滞后于中国基础教育实践,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之中,不能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主张。构建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话语体系,坚定教育自信,必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实践,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现象”,[4] 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话语体系及其构成,可以有多个维度。本文对基础教育话语提出三个维度,即理论话语、政策话语和实践话语。三个维度是有顺序的,首先是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理论,其次是把理论转化为政策,最后是政策落实为实践,三个方面自上而下构成基础教育话语的内在逻辑体系。


二、价值引领:中国特色基础教育理论话语


中国特色基础教育理论话语的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实践的结合。它源于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于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创新发展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5]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实践和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它们之间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提出的“九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的核心思想。


教育可以分为宏观教育事业和微观教育活动两个层面,由此教育理论也可以分为宏观教育理论和微观教育理论。宏观教育理论研究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等社会子系统的关系,关注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对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微观教育理论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关注课程、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教学活动如何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就宏观教育理论话语而言,关注教育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近代教育救国,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巩固政权稳定;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为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服务。新时代提出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挥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的整体功能。从近代教育救国到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到新时代教育强国,教育在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中国教育具有社会本位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教育始终面向人民群众,从新民主主义时期为工农大众服务,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人民服务,坚守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从“有学上”的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到新时代“上好学”的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促进教育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的需求。这些都是区别于西方国家,彰显社会主义教育人民性的教育话语。


就微观教育理论话语而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把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与不同时期中国教育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德智体”“德智体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四有新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教育目的。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从“实施素质教育”到“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也在变化,从最初作为“应试教育”对立面的素质教育,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到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体系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也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成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提升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突出素质教育的德育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不尽相同”“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6]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


基础教育理论话语是教育理论话语的下位,它与教育理论话语保持一致,同时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体现基础教育的学段特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7]


三、政策主导:中国特色基础教育政策话语


中国特色基础教育政策话语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导话语。中国教育政策也是分层次的,最上位的政策是党的教育方针,其他都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贯彻落实。从政策主体上看,有国家政策,也有地方政策;从内容上看,有整体的教育政策,也有局部的教育政策。政策话语主要是围绕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所衍生出的一系列概念、命题及其逻辑谱系。[8] 不同于理论话语的引导性和方向性,政策话语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它代表国家的意志,通过具体政策和法律法规等体现出来。


在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报告中,都有关于党的教育方针及其贯彻要求的表述。新时代以来,党的十八大报告表述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表述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报告表述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共同的,可以说是教育方针中关于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规定。教育本质是立德树人,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他都是这两个根本表述的延伸。


政策话语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情境性。社会性是指政策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也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带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质。情境性是指政策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政策措施,政策具有可变性,但大的方针政策相对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9] 因此,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10] 这些都是党的性质决定的。


基础教育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就要采取多方面措施,颁布相应的教育政策。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围绕这一重大决策,基础教育颁布的主要政策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基础教育的这些政策涉及“构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五育并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转变育人方式”“强化教材的国家事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弘扬教育家精神”“破五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等。这些话语构成中国特色基础教育政策的主流话语。


四、实践基础: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实践话语


理论转化为政策,政策落实为实践。所以,实践是理论与政策得以落地的重要抓手。教育政策在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包括社情、教情,使政策得以创造性落实。鉴于情境的复杂性,即便是同一个政策,落实的形式也会多样。因此,实践话语也是多样的。但无论实践话语如何多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是不变的。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以课程、德育和管理为着眼点,形成了相应的实践话语。


积极推动和发展素质教育,引领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素质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有学者也指出,“素质教育是切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11]“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和需要的育人智慧的时代表达”。[12] 素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是育人为本的教育的本质要求。在素质教育实施和发展过程中,我们也探索出一些教育模式,如主体教育、“新基础教育”、生活德育、情感教育、生命化教育、“新教育”,出现了“生命·实践教育学”、主体教育理论等理论流派,“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等,成为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话语。


开展基础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学校层面的教学变革、课程开发、教师研修、管理创新与领导发展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层出不穷;地方层面旨在推动优质均衡发展的区域统筹、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信息化教学等方面的尝试不断突破;基于理论指导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不断深化。”[13] 新世纪以来,以新课程改革为牵引,基础教育在课程教学领域发生了许多变化,也出现了一批新话语。崔允漷等在《新课程关键词》一书中列举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关键词,如核心素养、课程内容结构化、综合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学科实践、学业质量标准、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教学评”一致性、过程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评价等。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代表中国基础教育成功的实践探索。以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例,可以看出主要的教学实践话语有“五育”融合、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学科育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劳动教育、实践育人、项目化学习、问题化学习、发展高阶思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评价、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教育数字化[14] 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机制。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具有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新时代,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建立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实践话语。就德育内容而言,主要的话语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国家总体安全观教育、劳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新时代,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德育方式方法而言,主要的话语有校家社协同育人、“三全”育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大思政”、学科德育、课程思政、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网络德育、党建德育。新时代,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地位,构建“大思政”的课程育人新格局,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的新生态。


建立健全教育体制机制,为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制度是教育有效运行的保证。教育制度宏观上符合国体的性质和政治的要求,微观上符合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党的领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表现在基础教育体制上就是全面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领导,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局面。[15] 中小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和评价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破除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倡导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此,教育评价强调回归育人本体,坚持以核心素养为本位,建立以素养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今天,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展望未来,我们进入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不强,教育强国就缺少牢固的根基。基础教育强国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式基础教育现代化,书写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政策和实践话语,谱写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话语体系的新篇章。


注释

[1]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 光明日报,2023-05-30(0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

[3][13] 王嘉毅. 坚定教育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基础教育[N]. 学习时报,2024-01-03(1).

[4][9]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6.

[5] 冯建军.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J]. 南京社会科学,2021,(10):8-16.

[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653.

[7]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 人民日报,2016-09-10(1).

[8] 朱旭东等.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三维”话语体系[J].现代教育管理,2023,(2):1-11.

[10] 党的领导是思政课建设根本保证——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19-03-22(1).

[11] 杜玉波.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 中国高教研究,2012,(1):1-4.

[12] 杨兆山,时益之. 素质教育的政策演变与理论探索[J]. 教育研究,2018,39(12):18-29+80.

[14] 中国教育学会. 遴选优秀教学成果示范引领高质量发展方向——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综述[J]. 中国基础教育,2023,(8):6-10.

[15] 蒲蕊. 新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70年:历程、经验与展望[J]. 中国教育学刊,2019,(10):49-58.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项目编号:VAA220010)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5期文章作者|冯建军责任编辑|施久铭微信编辑|贾舒婷

推荐阅读

成就美好童年!2024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这样部署
多彩读书活动装点阅读之旅,让孩子在满屋书香中爱上阅读|“阅”享校园
“龙年书声琅琅起,春日笔墨点点香”主题内容征集活动持续征稿中!欢迎分享您的“阅”生活~
如何激发教师内生发展?“行动学习”为教师培养提供新思路|关注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