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10分钟:教育规律与无限安全责任的博弈 | 观点
民小编说
近段时间以来,如何确保学生课间活动正常开展的问题备受关注,一些学校和教师常常陷入维护学生绝对安全与满足学生课间活动需要的两难境地中。课间10分钟的自主活动空间,是学生身心健康和教育规律的要求,保证学生的安全则必须始终放在首位,这是对教育者的勤勉与智慧提出的明确要求。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前段时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开展了第8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活动作出了六项部署,其中第二项是“确保中小学生课间正常活动……”。
其实,早在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就已经明确:“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为什么现在还要重申中小学生课间正常活动的要求?
因为有很多学校“收回”了学生课间外出活动的权利,现在不少中小学都规定,课间10分钟除了喝水和上厕所外,不能走出教室活动,甚至不能随意离开座位。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定,原因我们大家都知道,课间一旦让学生自由活动,出现磕碰、受伤等意外情况绝不是小概率事件,尤其是在学生自控能力较弱的小学,出现意外,学校轻则需要送医、跟护、向家长道歉,重则可能会承担相应责任和经济赔偿,严重的甚至还会面临无休无止的诉讼。近年来,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健康、安全有十分苛刻的要求,哪怕孩子在学校有一些轻微的皮外伤也会向学校、教师追责,个别“校闹”还会借孩子的意外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哪一个出了事学校都担待不起,这是当前学校不敢放松学生课间活动的根本原因。
此外,不少学校的客观条件也不太允许。当前,很多城镇学校的班额都较大,一些学校的楼道、楼梯就显得比较窄了,完全放松课间活动管控,极易发生踩踏危险;一些学校的操场小、学生多,很难“放任”所有学生都自由活动;还有一些学校的厕所、饮水点不足,排队等候时间长,造成学生没有时间活动;部分学校是高层校舍,电梯不足也会限制学生在有限的10分钟内能到达操场活动……
但限制学生课间活动,每天除了体育课都一直待在室内的做法显然会压抑孩子的天性,不利于身心发展,不能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也会阻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这已经是一个共识,不存在争议,问题是如何化解学生课间活动的风险。
今年第一期的《人民教育》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解决课间10分钟的两难:相对安全标准》,文章提出了一个观点,只要学校全心全意地尽到了各种法律、法规所要求的义务,就可以放手让孩子尽情享受自由的课间了。文章详细列举了相关法律、法则对学校的要求,只要达到这些要求,即使出现了问题,学校也可以免责。文章提出,永远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安全标准,谁也无法保证学生在学校的绝对安全,只要学校和教师都尽到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就好。
文章阐述的道理是没错的,学校的确也应该按照这些法律、法规的要求尽到自己的安全职责,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学校即使完全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做了,也依然不敢放开手脚,不敢让学生在课间尽情活动,多数学校依然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尽可能把孩子“圈养”在教室。这是因为很多校长、教师内心都有一种恐惧,这种恐惧造成了超越法律要求的无限责任感,究其背后的原因,或许与我们的国情有关,我们是最看重亲情的民族,孩子是很多家庭的绝对核心,孩子受到伤害是天大的事,如果孩子的伤害发生在校园内,即使法律、法规使学校免责,校长、教师也无法通过自己的心理关。这也让笔者联想到国外的一个真实案例,某所学校组织了一次野营活动,事先做好了各种预案,也请参与活动的学生家长签署了学校免责协议,但最终还是发生了意外,所有师生都没回来。事后的调查确认,学校做了该做的一切,这个意外是极小概率事件,免除了学校的所有法律责任,这时学校收到的只有公众的鲜花和家长的理解。但这种事如果发生在我们的学校,可以想象对家庭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因而对学校和教师来说,也是无法承受和面对的,那么在设计活动之初,学校的态度最好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也是近年来很多地方和学校都把有一定风险的大规模长途春游、秋游等活动取消的原因,在活动的教育价值与哪怕很轻微的、极小概率的安全风险之间,很多教育者还是更看重后者。
去年11月,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针对课间10分钟学生活动问题作了如下表态:教育部将进一步督促地方和学校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将指导地方和学校科学实施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室外场所设施排查和人员值守,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把安全事故风险降到最低,让孩子们快乐放心活动。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确保学生安全”不能作为限制学生课间活动的理由,必须保证孩子的课间休息和活动;但安全工作也不能放松,学校和教师责任还是很大的,要在安全事故风险最低的前提下给学生安排丰富的课间活动。永远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再去思考教育规律,学生安全和教育规律两者同等重要,但一个一定是另一个的前提,这就是我们的国情。
可喜的是,在去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对课间10分钟的要求之后,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学校的改变。
首先是端正了态度。“保证学生安全”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课间把学生强行“圈养”在教室和座位上,更是“懒政”的管理,而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都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力。比如,新华社在那篇《除了上厕所不能随意活动?》的调查报道中,谈到了一个正面案例,长春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有1980名学生,为保障学生课间活动的安全和秩序,学校每个课间都要派出6名体育教师、6名各年级教师和学生干部在走廊、楼梯、操场进行巡查、值周……在这些案例里,安全和秩序依然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放松和自由活动,学校和教师就要有更多的担当和付出。
其次,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如何保证学生的课间休息与活动的质量,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地方智慧”。
去年11月,云南省对课间10分钟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和每天30分钟大课间活动做了统一部署后,昆明市一些小学有了不少的创造,如江岸小学开发了老游戏新玩的活动,对一些短时间、小空间的传统游戏项目进行了再设计;润城小学、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呈贡学校、新迎二小等学校开发了O形跑、跳绳、花式跳绳、民族韵律舞等项目;一些学校在边边角角开发出了更多的活动空间,供学生进行跳绳、踢毽子等活动……
另一项值得倡导和深入研究的创造来自于山东省青岛市虎山路小学,去年11月后,他们开始了课间“错峰操场”的探索,这所1770多名学生的学校只有一个200米跑道的操场。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间活动时“动”起来,学校规定让不同年级在课间依次轮流使用操场,同时把小课间延长至15分钟,让孩子们玩得更尽兴。而在室内的年级,学校为孩子们准备了棋类和各种益智类游戏,供孩子们放松、娱乐。
总之,课间10分钟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空间,是学生身心健康和教育规律的要求,保证学生的安全则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两者的博弈需要教育者的勤勉、责任心和智慧。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7期
文章作者|本刊记者 程路
微信编辑|贾舒婷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