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幼小衔接怎么“衔”?如何“接”?家长要做好这些准备 | 干货
民小编说
幼儿园和小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促进幼小科学衔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工作,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长久的老师,为确保孩子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家长应当如何做?今天是第十三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第一天,一起来看这篇文章为家长们介绍了哪些幼小衔接的准备方法——
幼小衔接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一次重要跨越。5月到9月是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孩子们将经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巨大转变。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一个充满期待和好奇的阶段。如果家长和学校能够妥善引导,孩子们将能够平稳过渡。相反,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孩子们的未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让孩子能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不少家长开始提前“做功课”。比如直接教授小学低年级的内容、减少室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时间、加大语数英的学习比重等。
这些“功课”真的有用吗?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双生子爬梯实验,让一对出生46周的同卵双生子A和B先后开始进行爬梯子训练,然而,尽管A比B早训练了7周,训练时间也是B的三倍,但是在56周和3岁时,A和B的爬梯成绩仍然十分相似。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还没做好成熟的准备时,要耐心等待,不能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会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
幼儿期的孩子正处在“游戏期”,应主要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感官与心智,不少家长却提前教导幼儿学习知识(如读、写、算)或培养各项才艺。其实待过几年,当孩子的心智发展到下一阶段后,这些知识和技能反而会更易掌握。错误的幼小衔接方式,轻则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产生厌学情绪,重则将孩子置于“不成功便失败”的压力之下,使孩子养成遇事退缩与事后内疚的不良性格。
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想要帮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不过家长最应该做的是了解幼儿园到小学的变化,明确这两个阶段的区别在哪里,才能知道孩子该“补”哪里,由此来对症下药。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们需要适应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在学习内容上,孩子们将从具体生活走向抽象内容。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从直观感知转向抽象思维,这对他们的认知发展是一次重要的挑战。在学习方式上,孩子们也需要从以游戏为主的活动转向以符号为媒介的学习,这要求他们具备更强的自律性和学习能力。在师生关系上,孩子们将从侧重保教走向侧重教育教学,幼儿园老师通常更注重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小学老师则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作息上,孩子们也需要适应从时间宽松到相对紧凑的变化。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变化,孩子们在初上小学时可能会面临一系列问题: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磨蹭、缺乏时间观念等,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教育部于2021年3月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坚持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下面,我们将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为家长提供一份详细的幼小衔接指南。
身心准备
在即将进入小学之际,家长应首先关注孩子的身心状态。在身体方面,家长要确保孩子的身体健康,可以带孩子进行体检,也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和营养。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陪着孩子养成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最好能因地制宜安排锻炼,争取每天锻炼一小时,适度发展手部精细化动作。
在心理方面,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对小学产生期待和好奇。比如,可以与孩子分享自己小学时的美好回忆,激发孩子的兴趣;也可以邀请身边正在上小学的孩子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帮助孩子初步了解小学生活;还可以带着孩子参观小学并体验一次小学课堂,让孩子对小学生活有更直观的感受。在引导过程中,家长要避免用负面言论让孩子感到担忧或感到压力,而是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
生活准备
生活准备主要包括培养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等。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制定简单的日程表,如起床、吃饭、玩耍、睡觉等,教孩子如何整理自己的物品,如书包、文具等,帮助孩子逐渐适应规律的生活节奏。
培养自理能力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环节。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同时,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与合理的饮食,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
家长也需要重点培养孩子的五种生活习惯:规律作息、按时吃饭、讲究卫生、物品还原和生活自理。这些习惯的养成不仅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也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可以渐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按时吃饭可以保持身体健康;讲究卫生可以避免生病;物品还原可以培养责任感和自律性;生活自理则可以帮助孩子们逐步学会独立生活。
社会准备
社会准备主要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和道德品质。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亲子运动会、社区公益活动等,让孩子学会合作、分享与尊重。同时,家长还应注重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友善的优良品德。
家长可以创造合作机会,鼓励孩子参与团队活动,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与分享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文明礼貌用语,为孩子树立尊重他人的榜样。还应当时常对孩子强调诚实守信、关爱他人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此外,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困难时,家长要提供情感支持,给予肯定和鼓励,启发孩子正面迎接挑战,并且与孩子保持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并给予适当引导。
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幼小衔接中最关键的一部分,也是家长误会最深的一环。学习准备并非单纯教授知识,而是为孩子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好习惯的基础、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其次,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如定期带孩子去书店选书、读书。最后,家长可以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专注力练习,孩子在完成任务时尽可能不打扰孩子,鼓励孩子专心做事,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幼小衔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心理引导、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努力,孩子们可以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均系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白衣堂小学)
文章作者|石洪宇、梁燊
封图来源|《中国教育报》通讯员吴旭 韩湘 摄
微信编辑|贾舒婷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