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钟楼区:直面挑战,突破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难题 | 关注
民小编说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谁来协同、如何协同的难题,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积极开展馆校一体化协同育人实践探索,让社会变成“学生品格提升的大课堂”,以项目化推进、区域性规划、节点式推广为策略建立馆校一体化开放机制,建立体系化实施协同育人的标准框架,为区域内学校开展协同育人提供行动指南。一起来看他们的具体做法——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了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要求。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及时沟通学生情况,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用好社会育人资源;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主动协同学校教育,引导子女体验社会;社会要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完善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净化社会育人环境。然而要真正做到协同育人,难题依然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直面挑战,重点突破。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难题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核心难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谁来协同,即人的问题;二是如何协同育人,即机制问题。仔细剖析,在解决“人”与“机制”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解决“生态”问题。
(一)以政策为导向,明确责任主体,解决“人”的问题
“人”的问题其实主要是责任主体、牵头部门谁为主的问题。这里要解决关于“人”的三个问题。
第一,“谁来牵头”。《意见》明确了协同的主体以学校为主,意味着学校要主动打开校门,以“大教育”的视野寻求各方支持。这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各学校校长应当对全体教职工进行相应培训,以“开放、融通”的要求引导广大教师主动作为、积极担当。
第二,“与谁协同”。首先要争取的就是家长的大力支持。这需要广大教师对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研究,以最大的诚意赢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形成教育合力,让家长成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引路人。其次,协同育人工作最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这需要教育人带着明确的项目要求与任务,以共赢为目的、以团队为载体开展研究,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共识、产生共情。一旦各项工作的推进能够争取到各方力量的理解和支持,再难的事也不难了。
第三,“协同为了谁”。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为了孩子。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还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有的协同是为了本部门的利益,协同演变成了形象工程;有的协同部门对“培养什么人”的目标不清晰,协同过程变成了就事论事;有的协同则走过场、短期效应,以“活动”代替“育人”,以“宣传”烘托自身,没有达到“协同育人”的真正目的。
(二)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实施路径,解决“机制”问题
仅在认识层面的理解远远不够,更需要实践层面的策略和路径。协同育人是普遍共识,但要回答好“协同什么内容”“怎样算是真正的协同”“依据什么来参与协同”“如何评价协同的成效”等更需要形成长效机制。在此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协同育人的政策文件如何出?以区域为例,要有据可依实施全域协同,必须有党委和政府发文,且在政策文件中明确各协同单位的职责任务。二是协同育人如何实质性开展工作?必须有协同育人的具体抓手,可以是项目,也可以是课题,或者是某个改革突破的重点任务。只有带着明确的协同要求开展工作,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协同质效。只有参与者人人都清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才能真正实现“1+1>2”的效果。三是如何评价协同育人的成效?协同育人,“协同”是方式路径,“育人”才是真正目的。因此,评价要围绕“育什么样的人”展开,一切“协同”的手段、方式、路径都应指向育人成效。
(三)以结果为导向,营造育人环境,解决“生态”问题
协同的结果是“育人”,就需要围绕“育人”进行协同的顶层设计,推动全社会、各方面都高度重视教育、主动参与教育。打造区域的协同育人良好生态必须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立育人目标。对于国家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总目标,基层需要加以细化和实化。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提出培养“钟楼欣少年”的育人目标,建立家校社协同的共同理念。“欣少年”这一目标也是在全区范围广泛征集意见,经全区名班主任、校园长、家长三级论证后确定的。同时经过这一过程,家校社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二是如何建设协同体系。我们的协同体系包括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专班例会推进机制、联动专项考核机制等管理体系,相对固定的课程体系以及包括党委和政府出台的文件、各实施主体或项目团队制定的各项协同育人制度、评价体系等在内的保障体系。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施举措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领域很广泛,要解决的难题也不少。本文以钟楼区的探索实验为例,阐述如何解决“人”与“机制”的问题。
(一)实验案例:馆校一体开放协同时空
2017年至2019年,钟楼区积极打造了23个“尚德学堂”。2018年,钟楼区成功申报了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区域范式的实践探索》,在德育领域继续对“尚德学堂”进行升级,全区形成了43个“尚德学堂”。2022年底,钟楼区再次成功申报了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新时代校内外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研究》,真正开启了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同步升级打造了“尚德学堂”,形成了“江南第一燕·行走的思政课”。从最初的“尚德学堂”到“行走的思政课”,不变的是区域始终坚持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作为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让社会变成“学生品格提升的大课堂”。区教育局协同学校、实践基地、区文体旅局和镇(街道)等多部门,联合架构“1+N+1”(分别指1所领衔校、N个联盟校和一批社会实践基地)的协同共育网络,借力市区两级图书馆、秋白书苑和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资源,市区两级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区、街道、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等基地资源,重点聚焦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科技教育等不同的教育主题,进行馆校一体化协同育人实践探索。目前,8条“江南第一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体验线路覆盖全区域各街道,涉及立志、奋斗、报国、法治、廉洁、匠心、振兴、科技等8个主题,形成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实施标准。同时,引导学校充分利用市教育局、市文明办联合开发的App课程资源和场馆实践机制,带领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
(二)策略路径:解决“人”与“机制”问题
“馆校一体开放协同时空”涉及人与机制问题的诸多方面,需要逐一进行突破。
一是充分发挥各个“人”的作用。首先是发挥校长的作用。校长要带领研究团队到校园周边一公里范围内调研各场馆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校研究主题,组织教师编写相关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相应活动。如常州市觅渡桥小学徐志彤校长主动设计了“重走秋白上学路”的行走思政课,汇集与校友瞿秋白相关的周边场馆资源,最终形成了一条覆盖秋白读书处、瞿秋白纪念馆、藤花旧馆、省常中等场馆资源的“立志之路”,并组织4000多名学生“重走秋白上学路”,开展“从小立志学秋白”活动,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立志爱国的种子。其次是发挥场馆负责人的作用。在寻访过程中,徐志彤校长与各场馆负责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各场馆负责人都主动配合学校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也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学校组织的、家长带着孩子自主参与的活动都开展得非常顺利。
二是建立馆校一体化开放机制。主要以项目化推进、区域性规划、节点式推广为策略。
项目化推进。在区域层面成立《再造钟楼“尚德学堂2.0”:实现馆校一体化建设协同育人》项目组,并固化各自的职能分工。因为分工清晰、职能明确、闭环管理,因此各部门、各单位均能围绕项目任务主动思考、积极配合,成效较为明显。
区域性规划。“重走秋白上学路”的实境式体验作出了示范,积累了实践经验,接下来在全区进行推进就需要区域性规划。我们组织校长、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各街道分管领导、市区委宣传部、文广旅局的相关负责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区域“江南第一燕·行走的思政课”的总体规划,让每条线路都做到有主题、有师资、有资源、有时空、有评价。
节点式推广。2023年3月,觅渡桥小学率先启动“重走秋白上学路”活动。2023年6月,涉及全区各街道的7条“行走的思政课”实境式体验线路正式启动实施。2024年4月,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实践一周年之际,正式形成了“江南第一燕·行走的思政课”8条实境式体验线路。
(三)建立标准:体系化实施协同育人
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江南第一燕·行走的思政课”实施标准框架——“1357”实施方案,为区域内学校开展协同育人提供行动指南。
明确标准的逻辑框架。“1357”实施方案包括目标、机制、策略、路径等多方面内容。所有“行走的思政课”的实施均可以此为标准规范化运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强化协同的策略路径。在“1357”实施标准中,最具可复制性的是策略路径。“五联动”即区域、课程、师资、资源、评价联动,处处渗透着协同的要素:谁来联动?联动什么?怎样联动?“七要素”里人人都知道如何协同,“七有(七个一)”的每一方面相对独立要求,但作为协同育人的整体,又形成学生成长的“闭环”:有主题学习、有时空保障、有课程内容、有实境教学、有一次的感悟、有一份反馈作业,更有六年或三年的行走轨迹和成长记录。这成为了“认同度高、适应性强、幸福感浓”的“钟楼欣少年”真实成长的全程、全域、全面发展的创新载体、育人范式。
聚焦育人的真实价值。“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是对瞿秋白的真实写照,也激励着我们要赓续“江南第一燕”的红色血脉。之所以以“江南第一燕”为名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教育,是想对孩子传递三层含义:要做一只江南燕,爱家爱国,从我做起;要做一只报春燕,衔来春色,扮美家园;要做一只第一燕,积极向上,各领风骚。通过参与和体验“行走的思政课”,用模范激励学生成长,使他们领悟自强不息。
三、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未来发展
作为首批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钟楼教育人之后还将从以下几方面发力,继续探索形成可复制的“钟楼经验”。
加大区域统筹力度,全面梳理“资源清单”。继续依托区委和区政府组建的专班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及学校、家庭、社会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提供充足经费保障;进一步扩大协同育人项目参与单位,明确工作任务,用好参与单位的资源,列好“资源清单”;进一步采用“入库制”管理方式设立“协同育人资源库”,规范基地挂牌资质,对于“入库”的基地实施激励机制,挂牌认定优质基地,打造示范型、优秀型基地。
系统架构协同计划,长效实施“全域共育”。在协同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六大行动”计划已经形成,分别是领航计划、护航计划、尚德计划、阅读计划、陪伴计划和关爱计划。每一个行动计划重点侧重一个方面,涵盖党建、心理健康、馆校一体、培养阅读习惯以及保障困境儿童等方面。在计划之下,针对每一方面内容的特点,我们会制定相应的策略,让每一项行动计划都能有条不紊地推进。
深化特色品牌建设,升级打造“教育生态”。钟楼区将以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工作为抓手,继续深化协同体系建设,以扎实的日常化研究促进各行动计划的落地见效,不断完善协同育人工作品牌建设,系统架构“协同育人”组织体系,持续打造升级版的“协同育人”新格局和新生态。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