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科学,探索一“夏”!这个暑假,孩子们的假期生活科技感“拉满”!|科学向未来
民小编说
暑假期间,许多学校纷纷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有的学校带学生们进入神秘的地下世界,近距离接触隧道施工的先进技术;有的学校由一只青蛙打造了一堂跨越科学、生命、感恩与语言的暑期公开课;有的学校开展了科学教育暑期夏令营实践活动,带同学们进行了五天的奇妙科学之旅……这个暑假,孩子们的假期生活科技感“拉满”!一起来看——
上海市卢湾中学:
科学教育无止境 暑期探索不停息
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上海市卢湾中学注重挖掘并利用各类“隐形资源”,以丰富的资源和开放的空间,为科学教育做“加法”。学校实施科学之光点亮行动,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通过签约高校实现科学教育“请进来”,通过聘请科学副校长实现科学实践“走出去”,打破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隔阂,在暑假伊始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自由探索科学的学习环境,使知识的来源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拓外 · 科学行迹启心思
今年,学校聘请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建筑业优秀项目经理、中国隧道“大盾构先锋”李章林老师担任科学副校长。暑假伊始,一批在科学领域有志趣的卢湾学子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踏上了前往上海隧道集团盾构分公司“李章林创新工作室”的旅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探秘之旅。李章林老师带领的团队在隧道工程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到隧道施工的先进技术,还加深了他们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兴趣。
在工作室中,同学们被满墙的电子大屏深深吸引。大屏上实时滚动播放着隧道施工的工程现场,仿佛将同学们带入了神秘的地下世界。在工程师刘宇奎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上的数据,了解其中所蕴含的高科技。他们对盾构工程这一现代隧道施工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向刘老师请教相关问题。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地铁的建造过程和技术创新,刘宇奎老师开展了一场生动的科普讲座。讲座从“地铁诞生记”讲起,介绍了地铁的发展历程和优点,接着详细讲解了地铁的建造方式,特别是盾构工程技术的应用。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同学们对技术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
纳内 · 科学思政促成长
上海师范大学与卢湾中学倾力打造的大中小学化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实践基地正式挂牌后,迎来了第一次学校科学教育与学科思政的深度融合。
暑假前夕,学校校外科学讲师团——上海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学生讲课程思政”团队走进校园,为六七年级的同学们精心策划了七节富有创意的科普课程。每一节课都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验,引导学生们探索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科学学习的兴趣。这些课程不仅传递了科学知识,更巧妙地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
在课上,学生们分组参与了多个科学实验。他们亲手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通过亲身实践感受科学的魅力。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讲师们巧妙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科普教学中,通过介绍科学家们的奋斗历程和科研精神,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山东省济南高新区金谷小学:
一只青蛙引发的暑期公开课
“放假了,教室里养的小蝌蚪一旦变成小青蛙,饿了或跑了可怎么办?”“我们找自己的妈妈很容易,为什么二年级语文课中《小蝌蚪找妈妈》,那么难找?”……
自从暑假开始以来,山东省济南高新区金谷小学一年级(6)班的各个学生成长共同体群组内,教室里的“小蝌蚪”一直被热议和惦念着。作为该班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指导教师,曹宁时不时到教室替学生照料下“小蝌蚪”。
就在7月15日,曹宁惊喜地发现小蝌蚪变成青蛙了。她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分享到班级群,职业敏感也让她意识到这是一次生命教育、科学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好机会。于是,曹宁老师马上联系科学、语文老师紧急筹备暑期学习共同体公开课。
虽然已是暑假,学生不在校,一年级的科学教师焦艳连夜备了一节有关青蛙的课。她从小青蛙的外形特点讲起,并介绍它如何巧妙地利用外形特征隐藏自己和捕捉食物;又科普了它的成长过程,让学生了解蝌蚪变成青蛙所需的时间和身体部位的变化;还用大量视频、图片讲了卵生、胎生等繁育方式……从运动、呼吸、食物、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学生对蝌蚪与青蛙的不同有了深刻了解。中间还穿插了“一只青蛙两只眼睛四条腿”等游戏,寓教于乐,孩子们陶醉其中。
金谷小学校长、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毕迎春得知信息后,决定亲自上阵,她依托二年级即将要学习的《小蝌蚪找妈妈》,为孩子们讲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读写融通课。她打破常规语文学习的方法,先从小青蛙的描写入手,让学生借助课本中的语言丰富对小青蛙的描写;然后抛出问题:为什么小蝌蚪找妈妈那么难?借助教材中的语言描写教室中小蝌蚪的样子;接下来借助支架,梳理小蝌蚪的成长变化。待全文学完,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和“小青蛙成长记”的习作练笔。学生当堂轻松地写出了400多字语言生动的文章。
“生活就是最好的课程,爱心就是最好的教育,成长就是最好的课堂。在这堂跨越了科学、生命、感恩与语言的奇妙课堂上,小蝌蚪变青蛙的旅程不仅是一次自然界的生动展示,更是孩子们心灵成长的见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毕英春表示,“通过这样的暑期公开课,助力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好奇之火,引导孩子们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感恩的心去拥抱生活。”
东北师范大学深圳坪山实验学校:
“营”在暑假 科学一“夏”
为丰富学生暑期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东北师范大学深圳坪山实验学校开展了科学教育暑期夏令营暨校园航天科普中心开放周主题活动。在为期五天的夏令营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走进科技馆,点燃“科学梦”。
第一天:揭开电与磁的神秘面纱
活动首日,同学们首先了解了电的起源。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了从泰勒斯发现摩擦起电开始,到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理论的故事。学生们通过讨论和实验,掌握了电生磁、磁生电的基本原理。随后,通过学习和制作简单机械(如剪刀、滑轮组、斜面等),认识杠杆原理和机械省力的科学奥秘。
第二天:探索建筑与结构的力量
同学们通过模型制作,了解了拱形结构在桥梁和建筑中的应用,并体验到框架结构的稳定性。“纸牌屋实验”让他们在亲自操作中感受理解金字塔的设计原理。
第三天:走进自然的科学世界
首先他们在植物分类、叶脉和年轮的观察中探索植物生命的奥秘。随后,他们认识了单、双子叶植物的区别,种子的传播方式、海洋生物的分类、软骨鱼和硬骨鱼的不同特点,拓展了科学视野。
第四天:探秘昆虫与恐龙的世界
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了昆虫的三种型态及其基本特征,并亲手制作昆虫模型。恐龙和化石的课程则激发了他们对古生物的兴趣。通过图卡上的动植物图片,同学们深入学习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加深了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第五天:电力与磁力的互动
最后一天的课程再次回归到“电力与磁力”的主题。学生们通过压力传递实验、制作“三方桥”,掌握了结构力学的相关知识。通过封闭电路实验,他们认识到电流的磁效应。制作电动机的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电生磁的科学现象。
整个夏令营活动通过系统性、互动性强的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每一天的课程都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数据分析,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理解科学原理,增强了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