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新刊】校长的用人秘诀:不替下属养“猴子”

2016-01-07 姚虎雄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管理是门大学问,随着学校的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放权成了教学管理改革中相当重要的事情,一位校长以他的亲身体会来告诉我们什么才是高效率的学校管理。


请看两所学校的管理场景——


A校长很忙,办公室里,汇报的人很多。学校的管理人员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然而,每位管理人员都有很强的“校长依赖感”,只有校长过目、点头,才踏实,才敢做。


B校长很闲,办公室里,汇报的人很少。有人来,也是研讨、碰撞。充分授权后,起初管理人员会犯错误,然而胜任,能独当一面。校长从繁杂的行政琐事中解脱出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发展蓝图,有足够的精力应对改革上的重大问题。


以上的情形,不禁让我想起了比尔·翁肯的“猴子管理法则”。校长应将时间投资在最重要的管理层面上,而不是养一大堆别人的“猴子”。校长要让每位行政人员照看好属于自己的“猴子”,有照看好自己“猴子”的能力。怎么做?我的经验两个字“狠心”。


“狠心”丢开狭隘与偏见
不可否认,依然有相当多的校长,将自己的威信建立在手中的权力上。他们牢牢地把权力抓在手里,正是怕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如此,他们的下属照看自己的“猴子”,不是根据“猴子”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照看“猴子”,使“猴子”有活力,长得快,长得好,而是把智慧放在了猜度校长的心思上。下属不觉轻松,校长又觉下属不得力。


一所好的学校,要建设“百花齐放”的争鸣环境,要营造“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担当风格。这样的氛围和气韵,来源于校长权力的自觉下放以及“自觉下放”带来的自由状态。“放权”是个老话题。百度输入“放权”,有几千万条的相关信息。老话题里有新问题,即校长能不能认识自己,过自己这一关。“认识你自己”“过自己的关”,这是永远不过时的哲学命题。



都说“用人不疑”,然而校长手下的很多“兵”,不是自己用的,而是上任、上上任用的。别人选的“兵”,你还能不能信任?“兵”的能力确实差了点,你又不能“无差错罢免”,怎么办?你还能不能充分信任、充分授权?还能不能以鼓舞的姿态以及适当的帮助发展他?校长能否过这一“心理关”,于今天尤其有现实意义。


教育局下放权力,学校获取办学权,学校才能更好地按教育规律办学;学校下放权力,教师获取课程权、考试权,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教师下放权力,学生获取学习权,个性化学习才能真正落地。同样,校长下放权力,行政人员才能迸发管理的智慧。



养"猴子"中头破血流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一个人越好,他犯的错误就越多,因为他会努力尝试更多的新东西。我从不会提拔一个从不犯错误,尤其不犯大错误的人担任企业最高层的工作。否则他肯定将成为一个工作平庸的管理者。

我深以为然。校长不培养工作平庸的行政管理人员,你就得举起鞭子,赶着他们去接受挑战性的工作。会有障碍,会有问题,会头破血流,但这就是最好的成长方式。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校长,完全有能力、有预见,从而规避一些问题的发生。那么,真正的问题真的来了。正如一位父亲总是“有能力、有预见”地将孩子成长路上所有的“头破血流”都扫掉了,结果会是什么,你我心知肚明。


能不能狠下心让下属在纠缠中头破血流,能不能狠下心让下属在差错中焦头烂额;明明可以避免的,偏不,偏以“尝试教学”的方式请下属尝试,其根子在于校长能否承受由此带来的阵痛,归根到底,一切的烂摊子,校长你脱不了干系。

下属担当起了养好自己的“猴子”的职责,一定会遇到问题。能力是在克服问题中“长出来”的,特别是难题。然而,谁能保证每个难题都能克服呢?出了问题,校长你还要不急不躁,要温言暖语,让下属在失败中找到成长的力量、成长的勇气,我以为,这是校长的专业素养之一。


绝不做“温水里的青蛙”

几年放手,接受挑战的管理者已经成熟,管理流程也已常态化,学校管理处于稳定期。最大的危机也在稳定之中。长期处在“舒适”状态,会成为“温水中的青蛙”。校长必须“狠心”打破稳定



有人说,人才输出即可打破稳定。我同意,又不尽同意。人才要输出,不能简单地输出,不然会损害整体的水平。现行的行政人员大都“教而优则仕”。行政人员兼学科领军人物一走,往往整个学科伤筋动骨,甚至一蹶不振。人才,最好留下。那又如何做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让自家的“水”流动起来?


——集团化办学,人才输出到分校。各分校的人才还有一个总的“家”。分校也不能无限制扩张。到了一定程度,就要走第二步,打破行政架构,变管理的“行政模式”为管理的“专业模式”,我们采用“项目管理”。管理项目的选择、项目负责人的选择,是关键。


一个好的项目,能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文化追求;一个好的项目,能带动学校的系统变革,带动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整体变化。


项目负责人,可以是部门的负责人,也可以是非行政的优秀教师。项目管理也可以理解为“机会管理”,更多的机会成就更多的教师。管理的“专业模式”一旦成熟,是不是又会诞生新的管理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因此,管理是常学常新、常用常新的专业,是一门“拥抱变化”的专业。


总之,学校管理不能定位于有人负责、运转顺畅、取得成效的“事务型管理”。学校管理要走向“发展性管理”,“发展”的根本,不只绩效高了点,考评上了点,而是在管理中发现人、发展人,这才是一所学校永立潮头的秘密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16年第1期责任编辑:任国平微信编辑:郭双



【新年献词】2016,我们向上生长

【读新刊】别拿校长当“官”做

【校长手记】快开学了,送给“亚历山大”的校长:这样做可以缓解“开学综合症”哦

【关注】一校一章程,这些学校都出“新家规”了,你的学校有吗?

【读新刊】向小卖部的老板娘学习怎样做教育的精准营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