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呀挖呀挖,这下“挖”到了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蚌埠…
在中国的版图上,一线淮河二分南北,京沪铁路纵贯上下,其交汇之处便是被誉为“淮上明珠”的城市——蚌埠。
蚌埠建市于1947年,经过日新月异的发展,已成为江淮大地上生机勃勃的城市。同时,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也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蚌埠地区拥有璀璨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众多让后世传颂的故事。
西尤的旧石器划破了淮河流域的蒙昧,双墩刻划符号氤氲着中华文字的曙光。沱河侧畔,史前城址历经千载风霜;涂山脚下,禹合诸侯共襄万国盛会。古墓恢弘,补钟离佚史;霸王末路,奏垓下悲歌。曹魏同孙吴对峙,南梁与北魏交兵。涡口的水流回荡着宋金冲突的战鼓,淮河的波浪激荡起元末义军的怒号。清朝末年,怀远、灵璧、凤阳三县交界置三县司,蚌埠城市的雏形呼之欲出。
民国伊始,津浦铁路横亘淮河穿过蚌埠,列车呼啸代替了犬吠鸡鸣。淮海蹀血,剑指江南,“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呐喊仍旧在孙家圩子的天空中回响。
开埠百余年,这座城市走过了很多辉煌……
今年4月中旬以来,因热播剧《长月烬明》,蚌埠成为八方游客的打卡地,然而,蚌埠除了有出圈的美景美食和温暖蓬勃的城市精气神外,更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为了让广大网友进一步了解蚌埠,探索蚌埠,蚌埠发布客户端特别策划推出“溯源蚌埠”系列,让我们一同溯源,去探寻来自蚌埠这片热土的前世今生。
该策划已推出九期,分别为:
第一期:晨光破晓 详情可戳→挖呀挖呀挖,这下挖到了蚌埠3万年前…
第二期:文明肇始——双墩文化 详情可戳→挖呀挖呀挖,这下挖到了蚌埠七千年前…
第三期:融通河淮——大汶口文化遗址 详情可戳→挖呀挖呀挖,这下挖到了蚌埠六千年前…
第四期:禹会涂山——禹会村遗址 详情可戳→挖呀挖呀挖!今天,“挖”到了蚌埠四千年前…
第五期:史前遗珍——蚌埠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详情可戳→挖呀挖呀挖,这下“挖”到了蚌埠史前遗珍…
第六期:夏商周时代的蚌埠地区 详情可戳→挖呀挖呀挖,这下“挖”到了夏商周时代的蚌埠…
第七期:战国至秦末汉初的蚌埠地区 详情可戳→挖呀挖呀挖,这下“挖”到了战国至秦末汉初的蚌埠…
第八期:汉韵儒风—两汉时期的蚌埠地区 详情可戳→挖呀挖呀挖,这下“挖”到了两汉时期的蚌埠…
第九期:兵家要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蚌埠地区 详情可戳→兵家要地!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蚌埠地区…
今天,推出第十期: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蚌埠地区
经历了三国魏晋的乱世,蚌埠地区终于再次迎来了短暂的和平发展期,并成为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寿州窑的重要生产地。寿州窑独创的黄釉瓷,突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瓷窑体系,别具一格。至宋代,瓷业发展更为繁荣,达到高峰。
可随着北宋被金所灭,蚌埠地区再次沦为了战乱频发的前线地区。而公元12世纪的黄河夺淮,更对蚌埠地区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破坏,让沿淮人民陷入了深重苦难。到元代末年,天灾人祸让这一地区本就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从而为元末农民起义积蓄了力量。
寿州窑
寿州窑始烧于南北朝,鼎盛于隋唐,消亡于宋金。唐代时,窑以州名,淮南地区唐时属寿州,故称“寿州窑”。其中心窑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的上窑镇,现发现窑址10处,地跨寿州、濠州(即今淮南、蚌埠、凤阳等地),东至西长约80余公里,主要集中于淮南市上窑镇的窑河、高塘湖沿岸约2公里的地带上。
寿州瓷以实用为主,造型拙朴、釉色光洁、器型丰富。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寿州窑为唐代六大名窑之一。
寿州窑窑址文保碑
寿州窑保护区界碑
寿州窑工艺特点
胎:寿州窑瓷土取自当地,高铝低硅,不易粉碎,大多胎土粗糙;瓷土常因未经淘洗,杂质较多。所产瓷器胎质坚硬,胎体厚重,隋代胎色青灰,唐代胎色白中泛黄,且大多施用化妆土,但釉与化妆土结合不牢,有剥落现象。
釉:寿州窑属南方青瓷系,南北朝至隋以烧造青瓷为主;至唐代首创了温暖而明朗的黄釉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突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瓷窑体系。另外,同时期还间烧黑釉瓷,釉面光润如漆,少数呈酱褐色。
形:寿州窑为民窑,所烧造的器物为实用器,造型拙朴。产品主要有碗、盘、杯、盏、钵、枕、注子、玩具等。
艺:寿州窑瓷器烧造采用半倒焰马蹄窑,因平面呈马蹄状而得名,又因其立面外观呈馒头状,亦称馒头窑。支钉、匣钵等窑具在寿州窑瓷器烧造中也被广泛应用。
饰: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
寿州窑青釉印花四系盘口瓷壶 蚌埠市博物馆藏
青釉四系盘口瓷壶
青釉四系弦纹瓷罐
寿州窑青釉瓷碗
寿州窑酱釉瓷碗
寿州瓷黄
唐代陆羽《茶经》:“寿州瓷黄,茶色紫”。唐时,寿州窑一改前朝风格,开始烧造独具特色的黄釉瓷器,釉面光润,温暖明朗,开小片纹,表层有透明的玻璃质感。
唐代“南青北白”的瓷器风尚引领全国,分别代表了长江、黄河流域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地处南北交融地带的寿州窑,却勇于创新,大胆突破这种格局,创烧出与主流风尚迥然有异的黄釉瓷,成为淮河流域瓷器风尚的代表,在中国瓷器史上为淮河流域发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寿州窑黄釉莲花纹瓷座 蚌埠市博物馆藏
寿州窑黄釉瓷枕
寿州窑黄釉瓷枕
寿州窑黄釉剪纸贴花瓷枕 蚌埠市博物馆藏
寿州窑黄釉双系大口瓷罐 蚌埠市博物馆藏
寿州窑黄釉瓷执壶 蚌埠市博物馆藏
宋代瓷业
宋代制瓷业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以汝、官、哥、钧、定为代表的五大名窑和以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为代表的八大窑系。在全国范围内,瓷窑星罗棋布,其中,蚌埠地区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窑口主要包括景德镇窑、建窑、吉州窑、耀州窑、萧窑等。
景德镇湖田窑青白釉菊瓣纹瓷粉盒 蚌埠市博物馆藏
景德镇窑青白釉四系瓜棱瓷罐 蚌埠市博物馆藏
龙泉窑青釉“寿”字纹瓷碗 蚌埠市博物馆藏
耀州窑
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窑系的重要代表,以今陕西铜川市黄堡镇为中心。耀州窑创烧于唐,兼烧青瓷、青釉和白瓷。五代时受越窑影响,创烧刻花青瓷。宋代是耀州窑烧造青瓷的鼎盛期。宋代耀瓷的青釉,质地精细纯净,透明度适中,色调呈现出稳定的橄榄青色,具有“其色温温”“精比琢玉”的美感。
与同时代的其他瓷窑相比,宋代耀州窑的刻花和印花纹样最为丰富和多样化,包括花卉、草木、枝叶、瓜瓞果实、瑞兽、珍禽等。
耀州窑青釉印花斗笠瓷盏 蚌埠市博物馆藏
耀州窑青釉斗笠瓷碗 蚌埠市博物馆藏
吉州窑
吉州窑在今江西省吉安永和镇,吉安在唐宋时称吉州,故名吉州窑。吉州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而终于元代。吉州窑产品种类繁多,有黑釉、白釉、青白釉等,以黑釉瓷独具特色,其中玳瑁斑、鹧鸪斑、剪纸贴花、木叶纹釉等享有盛名。
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斗茶,又称为“茗战”,是宋人对茶的品质优劣作出判断的一种形式。具体方法是将茶饼碾碎后冲入沸水,根据水面泛起的白色汤花和茶痕的持久情况分胜负。为了便于观茶色、验水痕,自然以黑色的茶盏最适宜。正因为这种特殊的需要,黑釉茶盏得到极大的发展,兴起了不少以烧制黑釉出名的瓷窑,其中吉州窑是烧制黑釉瓷窑的典型窑口之一。
吉州窑黑釉瓷盏 蚌埠市博物馆藏
萧窑与宣州窑
萧窑与宣州窑皆为安徽省内窑口,其中萧窑位于安徽省萧县,始烧于隋代,经唐、宋、金延续至元代。萧窑生产的瓷器有白釉、黄釉、黑釉,以生活用品为主,有碗、壶、罐、坛、盏等。宣州窑则位于唐宋时宣州所辖的宣城、泾县、繁昌等地。宣州窑瓷器有青釉、酱釉、褐釉等,形制多样,制作规整。
萧窑白釉褐彩瓷碗 蚌埠市博物馆藏
萧窑白釉瓷碗 蚌埠市博物馆藏
宣州窑酱釉瓷碗 蚌埠市博物馆
蚌埠市博物馆“落釉凝光——馆藏安徽古窑口瓷器展”展柜
蚌埠市博物馆“落釉凝光——馆藏安徽古窑口瓷器展”展示部分宣州窑瓷器
“怀远”的由来
两宋时期,宋金数战于涡(河)口淮(河)岸。金亡后,南宋宝佑五年(公元1257年),丞相贾似道上奏:“涡口上环荆山,下连淮岸,险要可据”。理宗赵昀御批答曰:“荆山为城,义在怀远”。于是置怀远军,取怀念远方,不忘收复中原之意。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降怀远军为怀远县。自此,怀远县名沿用至今,已历七百余年。
怀远县荆山
元末农民起义
元末农民起义发生于元至正十一年至二十七年(公元1351—1367年),先后有刘福通、韩山童、郭子兴、徐寿辉、彭莹玉、张士诚、陈友谅、明玉珍、朱元璋等人率领农民义军与元朝统治者作战。起义军各自割据一方,称王建号,屯粮铸钱。其中,朱元璋采取先西后东,先强后弱的战略,在具体作战中,稳步推进,集中优势兵力,先剪枝叶,然后动摇其根本,从而削平群雄统一了江南,为北上灭元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军事基础。
朱元璋元末起义所铸钱币“大中通宝” 蚌埠市博物馆藏
元末其他农民起义军所铸钱币 蚌埠市博物馆藏
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蚌埠地区,经历了安定、兴盛、祸乱、衰亡,见证了历史的治乱兴衰,循环往替。而其也在历史的车轮中曲折向前,为下一个盛世的到来积蓄力量。
以上图文版权所有,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晒晒老照片!时光里的故事,第三波来了…
公开征求意见
怀远县:476分、五河县:559分、固镇县:537.5分
今天起,蚌埠这些公交线路改道
严查!严查!严查!蚌埠车主速看
全市首份!成功签订
新华社关注蚌埠!
来源:蚌埠日报社
文图资料提供: 蚌埠市博物馆
策划: 朱素贤 资料整理: 贾铁成
编辑:侯靖 校检:成凯 审核:朱素贤
监制:王静 总监制:孟儒存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