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普拉托: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新冠大流行中,蝙蝠在疾病起源和传播中的作用
10月29日下午,中国绿发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生物多样性与组学研究:生态文明时代的生命科学”分论坛接近尾声时,Sara博士压轴登场。
开篇,Sara博士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为当前的疾病流行创造了普遍条件。森林栖息地的变化、农业用地管理不善、城市发展管理不善等等因素改变了野生生物群落的组成,大大增加了人类与野生生物的接触几率。
大会现场摄影 图源:中国绿发会Linda
蝙蝠恰巧是最适应人类农村和城市环境的野生哺乳动物之一。森林中蝙蝠的栖息地被破坏后,房屋,谷仓及果园吸引的蝙蝠让它们与人接触概率大大增加。蝙蝠本身的特点也使得它成为了病毒的绝佳容器。蝙蝠的有特定的基因限制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病毒复制和发病停滞;蝙蝠的干扰素释放(IFN)则使得它们能与病原体共存。而病毒的持久存在则使得诱变作用的活性氧(ROS)不断累积,最终导致病毒种类多样化,让病毒的跨物种传播成为可能。此外,蝙蝠的群居性也提供了大量的病毒交换机会。
蝙蝠的社会结构如何促进病毒交换
研究数据证明了,SARS类冠状病毒存在于不同的蝙蝠物种中,因为它们的排泄物中可以验出αCoV和βCoV病毒。中国的菊头蝠是冠状病毒最普遍的携带者,而它的物种分布也体现了病毒分布的地缘性。由于东南亚地区存在利用蝙蝠粪便作为肥料,狩猎和养殖蝙蝠的情况,所以人类接触病毒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而且与蝙蝠生存环境类似的猕猴等短尾猴也可能促进CoV向灵长类的传播。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地存在蝙蝠相关的野生生物和野生动物制品贸易;柬埔寨和老挝则存在农民暴露于蝙蝠尿液和粪便,直接威胁健康安全的问题。Sara总结道,假如蝙蝠与其他动物一起被保留在市场上,就会扩大病毒传播的溢出效应(A和B看似没有因果,实则有因果联系)。
冠状病毒类型的分布以及对应蝙蝠物种的分布
最后,Sara博士表示,,对于动物的更多了解的确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人类挤压了动物多少的生存空间,对自然的索取有何种后果。疫情在提醒我们,回归本源,与自然和谐共处。
图源:中国绿发会 Sara博士ppt截图
整理/张大芊 审/Tammy 编/Angel
推 荐 阅 读
致敬最可爱的人们——乔杰、汪道文、金艳、朱师达等 | 记ICG-15的感动时刻
Noriyuki Fuku谈日本人口的体能及遗传多态性:ICG-15精彩报告回顾
乔杰院士:从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角度探讨人类生殖之谜 | 第十五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重磅报告
朱宝生:云南省应用NGS技术防控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试点 | 第十五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
魏辅文院士ICG-15学术报告: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基因(视频)
谭蔚泓院士:Aptamer-Drug Conjugates vs. ADC | ICG-15重磅报告(视频)
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领衔作者在绿会联合主办ICG-15分论坛的主旨分享 | GBIF与DNA衍生数据发布
绿会分论坛报告 约翰·E·斯坎伦:自然为我们敲响警钟——入侵野生环境和野生动物贸易是未来流行病的成因
Sara Platto博士10.25于ICG女性科学家论坛上的讲话:新冠疫情对女性科学家的影响
张文宏在第十五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作学术报告:组学技术对感染性疾病防控模式的影响与改变
詹启敏院士谈迈向精准医学,在ICG-15上作精彩报告(视频)
绿会联合主办的ICG-15分论坛在武汉成功召开 | 生态文明时代的生命科学
石正丽在ICG-15发表主旨演讲,谈COVID-19病原鉴定和可能来源 | 绿会国际部生物多样性超级年速递
即将开始:聚焦生命科学与生态文明的ICG-15重磅分论坛 | 中国绿发会&华大基因联合主办
绿会副秘书长Alice Hughes谈认识并突破职业发展障碍:在ICG-15女性科学家论坛的主旨致辞
第十五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 | 10月25日~31日@武汉(详附议程及嘉宾名单)
绿会联合主办 | ICG-15报名通道开启:与全球科学家共聚武汉,探究基因组学和人类健康
绿会国际专家Fred Dubee抵华点赞中国防疫措施,准备参加第十五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
第十五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宣布采纳“绿会指数”标准,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分享是一种美德、关注是一种智慧
了解公益项目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