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丨记湟源县日月乡雪隆村扶贫“第一书记”吴凤兰

2016-06-20 西宁党建

 

雪隆村隶属湟源县日月藏族乡,距离湟源县城大约有16公里,是湟源县确定的49个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农户69户、236人,党员25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1%。全村耕地面积达1069亩,另有草山11563亩,村里的生产发展主要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农业种植主要有小麦、青稞、油菜籽、青饲料等,受自然条件影响,亩产较低;畜牧业主要以牛、羊散养繁育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链,经济效益不高。村里部分外出务工者多为临时工,务工时长不超过6个月,其余大部分人员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村主要经济指标多年处于全乡末位,被列入“十三五”期间重点扶贫村。


2015年10月份,西宁市委办公厅调研员吴凤兰受组织选派担任湟源县日月藏族乡雪隆村扶贫第一书记。为了尽快转换角色,熟悉工作环境,吴凤兰把走访群众、调查摸底作为工作重点,坚持吃住在村里,从村情实际出发,详细了解了雪隆村的自然环境、组织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          

与村委委员举行座谈,商讨发展事宜


雪隆村地处脑山,自然条件差,地理位置偏远。村民出行需要步行2公里到西倒公路边,再转车乘坐大约二十公里的路程才能来到湟源县城。村里的耕地处于2900多米高海拔山区,多为旱地、山坡地,日光照射不足、水利设施落后、道路崎岖,无法开展机械化耕作,劳动力水平低,这些都成为了制约雪隆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村里养殖规模也普遍较小,大多数都是农户以育肥两、三头牛或者二、三十只羊来贴补家用,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雪隆村的村民大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相当一部分村民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要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现代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稀缺,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工劳力。另外,村里种植的小麦、青稞成熟度差,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投入产出比不足,两相对比之下,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里的大多为老弱病残群体。因此,就形成了雪隆村牛羊养殖缺技术、生产缺资金、缺劳力,发展产业“有心无力”的现状,村民日常生活比较艰难。

         

在了解了雪隆村的实际情况、找到了雪隆村致贫的原因后,吴凤兰和扶贫工作队随即投入到紧张的精准扶贫工作之中。她积极与村“两委”班子沟通交流,对精准识别小组初选出的11户贫困户严格依照初选、公示、测评、公示、公告的识别程序,认真按照“五看法”等识别标准,以实地调查、走访交谈等方式,对这11户贫困户的家庭信息、经济情况、致贫原因和发展意愿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和认真识别,积极征求了解村民意见,做到了整个识别过程的公开、公平和民主,保证了全体村民对于评选出的11户贫困户的真正认可。工作队还为每一户贫困户建档立卡,详细录入贫困户信息,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帮扶计划。

作为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吴凤兰以抓班子、育后备、建制度为己任,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员”的作用,坚持与雪隆村党员干部共同学习政策法规,探讨农村科技,谋划发展出路,注意在工作中以党建活动为载体,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讲究工作方式,讲求工作实效,通过短信、谈心等形式,就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党员干部在基层党组织中的作用以及基层党组织与村子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与支部书记和党员干部沟通交流,引导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在开展工作中坚持高标杆,践行高标准。与此同时,还积极健全了村里各项管理制度,优化了村级班子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大力规范和严格了“三会一课”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使得雪隆村群众对村“两委”班子有了理解、信任和支持上的转变,班子的新形象日渐形成,村“两委”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显著提升。吴凤兰告诉记者,要想帮助雪隆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就要给村子注入长久发展的动力。


发放化肥


针对雪隆村地处脑山地区、耕地多为坡地、旱地不适宜发展农业等实际情况,吴凤兰通过与湟源县国土局的沟通,达成了将村子“黄树湾”地区近1000亩坡地平整为梯田的帮扶意向。着眼于村子具有较大面积草山和一定养殖经验的优势,吴凤兰组织引导雪隆村村民成立了“达龙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合作社积极向农牧部门申报连片畜棚建设项目,初步争取到畜棚建设基建资金20万元,进一步减轻了村民自筹资金的压力,确保了畜棚建设的顺利开展。


村干部一同察看畜棚建设用地


针对雪隆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现实,吴凤兰还与湟源县民政局、交通局沟通协调,达成了为雪隆村村委修建一栋200平米的两层办公楼,重新硬化村内公共道路的帮扶意向。同时,围绕“八个一批”扶贫工作精神,按照“三个一”帮扶工程的要求,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及时制定了每一户贫困户的产业发展计划,让雪隆村贫困户早日脱贫的期望有了实实在在的着力点。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吴凤兰时刻心系贫困村民,始终将雪隆村的村民装在心里,在2016年春节临近的时候,她积极争取到市委办公厅给予雪隆村的扶贫慰问款,给村子里的贫困户、老人、学生等送去了米、面、肉、营养品、书包等近两万元的慰问品,让雪隆村村民真切的感受到的了党和政府的的温暖与关怀。

吴凤兰,这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她就是这样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相信在她的努力和带领下,雪隆村一定能尽早实现脱贫致富,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来源:西宁广播电视台  记者:孔萌萌)

猜您喜欢《学讲话》答题 丨 【第四十一期】

卡阳村“第一书记”鲍武章丨精准扶贫 把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进百家门、吃百家饭、知百家情、办百家事——“第一书记”李培坤


【基层动态】湟中县以“五求”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基层动态】北区开展党员“两重温一续写”活动


“西宁党建”邀请您共同关注

投稿邮箱:

3052942664@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