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笔记06|羽毛,镜头,坏消息
01
早上一睁眼,收到了上海郁今香伙伴的电话。
不妙的消息传来,因为前期沟通的一些偏差我们的场地现在在使用面积和自由度上都没办法达到预期,加上本身交通并不算方便——之前算是白忙活了,得去寻找新场地。没睡醒的我莫名觉得这好像很符合在哪里瞄来的本周星座运势,有点逗。
除了场地,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大家的精神状态。不知道其他公益领域是否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特殊情况,对我们来说,身边人精神状态的变化就属于需要留神的特殊情况——即便是有着助人经验的我们,也未必每次都能帮得上忙,也未必自己当时的状况就足以帮到人,只能说保持敏锐和力所能及的陪伴。
这里也给有意向做精神健康公益的各位提个醒,民间自助互助组织,以目前的经验来看,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有(过)精神困扰经验的伙伴在做事。这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也没有什么丢人的,但容易忽略的就是自我照料。不管是在行动过程中自己的情绪被调动或唤起,亦或是因为工作强度和压力导致的倦怠和崩溃,都是需要注意的。操办这种大活动,也要把这一层面纳入考虑。
你看这会儿场地不是出问题了么,如果还按之前的节奏,不说别人,我自己肯定得崩溃——原本这几天就处在高压锅里了。所以我们临时调整,到周五前再去洽谈一波上海的其他场地,为最坏可能准备应急方案,适当推迟开幕时间,同时把这个消息抄送给所有需要和我们配合时间的伙伴(比如采访)。
不能逼得太紧了,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时候别太完美主义。
和无锡站商量应急方案
02
凌晨三点,一位艺术家朋友发来她做表达性艺术工作坊的方案。看了一下,因为我比较期待的是类似社工做团体活动的那种方案,所以跟我要的东西有点出入,我决定给她打个电话聊下。
要离开这个小县城了,Ya的家门口就是山,此刻她正在楼上为了女性权益事业而忙碌,我在她家门口享用山风。我对浙江的印象离不开山和海,对江苏的印象则是水和平原。她一个人在这里过着抵抗消费主义的生活,远程为暂时回不去的国际组织工作,最大的敌人是春风吹又生的蟑螂。加上这次,我们不过见过两次,却可以不需要做任何铺垫地聊社会新闻,聊女权,聊性,聊NGO,聊合作社……这两年,我逐渐多了一点这样的朋友,他们让我感到自己并不孤独。
拥抱,作别,赶高铁。
艺术家朋友昨天介绍了一个纪录片导演给我。说到这个也很有趣,每年都能遇到拍纪录片的。去年就有两拨,今年也有两拨。太多人喜欢拍我们这些人这些事儿了,但对我们来说意义有多大,则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空降展览现场拍一波,最后不见踪影的,也不是没有,我不喜欢那样的团队,即便是半途而废,也应当交代一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话是说我自己的,15年-17年我也拍了一些人,收集大家对精神疾病的看法,至今没有剪成理想中的样子。
躲在镜头后面的人是否真诚,看最终的影像就知道。
纪录片导演在高铁上打来电话说明了情况,他们做了前期调研,对行业现状有不少了解。考虑到他们的受众比较广,受众比较容易把纪录片作为一种知识的来源,我很担心片子会试图给出某种解决方案或者所谓的真理性的东西。他连忙告诉我,至少他本人会避免这样。既然我们都有了这个领域大家都还在探索的共识,那么当然十分欢迎他们来拍摄。做事很重要,呈现也很重要。同时我注意到,他们目前的拍摄对象有同质化的倾向,我请他们不妨到时候在我们展览的现场再看看其他的组织。
就像年初的那句话一样,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03
终于抵达了杭州。
我在杭州有两个朋友。一个是人类学的,一个是做电影的。好巧不巧,人类学的朋友今天来问我身体如何,我直接喊了他明天出来吃饭。要知道,去年,也是做展览之前,我南下游历了一番,把他那儿作为第一站,讨了几个做展的建议。说起来,我两年前有一部探索精神痛苦的纪录片,就是他写的片名。
做电影的朋友则给我提供了住处。对于旅人来说,没什么比舒适的栖息之地更能治愈人心了。终于可以暂时免去奔波之苦,此刻钟表在滴答响,珍惜着难得舒适的环境,我赶紧打下这些字。
04
和要做表达性艺术工作坊的艺术家朋友打电话。
朋友在国外学艺术期间修过相关的课,自己又有围绕这个概念的一些艺术实践。我有一些顾虑,关于带领者的资质,关于活动的目的以及活动流程的设计,所以得确认了细节以后才能放心。这个工作坊用到了艺术治疗领域的一些概念和工具,老实说我很害怕用therapy这个词,我自己也尽量少用或不用”治疗“和”疗愈“这两个词。一方面的确是我仍然认为没有经过该领域的系统训练和实务积累是没有资格去以此之名做事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下行业环境鱼龙混杂,不想再去搅一波浑水。她设置了一个比较低的报名费,我告诉她我们的活动一般尽可能免费就免费,我们这边先想办法给到一些补贴,实在不行再向参与者收少量的材料费。
同时我提醒她关于活动人群招募的细节,活动是否适合所有人群?现场可能有哪些风险?尤其是过于反身性的思考可能触发某些参与者情绪而影响整个活动的带领。本心上来说,对于有热情且愿意在这个领域探索的伙伴,我当然希望大家有更多实际的探索,我并不想偷懒地因为”不专业“三个字就阻断了一切民间探索的可能,但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大家能认识到做这类活动是有一些门槛和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的,不能太理所当然或者马虎大意。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情,脚踏实地总没错。总之,我们聊得挺顺利的,达成了共识,我欢迎她来做这么一个尝试,但此次活动的目的应该是比较”轻“的,侧重在自我表达和放松上,同时诚实告诉参与者活动带领者本身的背景和活动性质。
单飞的刺鸟爱惜羽毛,这是没有成群结队的原因,也是没有成群结队的代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