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之星专访丨孟诗乔:凡此以往,皆为序章

仰望学术之星的 科济 2021-06-01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020年度本科生学术之星已经揭晓

有人点塔千层,始于暗处一灯

满天的繁星为人们指引方向

夜幕下的灯火助人们看清路途

如是,一颗颗“学术之星”

也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能量发光发热为人所知

更希望将这光辉与温度

为后来更耀眼的星芒们点亮一束光


科济公众号推出“学术之星”专访系列

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孟诗乔的学术之路

孟诗乔

在同济土木的三年里,孟诗乔经历过充满钢筋混凝土的工地,和一身泥泞的“搬砖”,但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这样的愿景:让危险繁重的工作由机器来完成,让土木工程实现智能化。

孟诗乔,土木工程学院,2017级土木工程专业结构防灾减灾方向,平均绩点4.83,均绩排名方向第一名,辅修人工智能绩点5.0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天祥奖学金、同济大学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



深知墙高基下,虽得必失。

他努力夯实专业基础,也通过辅修和选修的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努力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方面也建立相对完备的知识体系。他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涵盖数学、力学、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总共获得奖项二十余项,其中国际级一项、国家级五项、省部级九项。

科研之路初航,笔耕不辍。

目前孟诗乔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两篇EI论文,两篇一作SCI一区和一篇国际会议论文在投,并有两项专利初审合格,获得两项软件著作权。

投身实践,学科交叉下的多实验室之旅。

在同济大学-麻省理工城市科学实验室科研实习期间,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视频的人群密度检测问题解决方案,使得模型在四大主流数据集上达到了最好的效果,该成果已发表在国际会议ICPR上。

此外,他加入电信学院王胤教授的课题组进行卫星图像语义分割相关研究,利用大量数据进行弱监督学习方面纯算法的创新,提升模型的精度。这段经历使他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书写土木工程与人工智能的交叉故事。

孟诗乔希望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这个强有力的工具为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维带来更加安全且高效的工作模式。为此,他将目标逐渐聚焦在了智能防灾这一方向上:作为项目组长,进行国创项目《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桥梁表观病害检测系统》的研究,对智能防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随后他加入系主任周颖教授的课题组,从裂缝检测和三维重建两个方面结合无人机进行建筑物和桥梁的智能防灾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多种高精度检测算法,并搭建了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一整套裂缝检测流程。

此外,他还开发了无人机等硬件设备,将软件与硬件开发相结合,为建筑物日常的安全维护和灾后的损伤快速评估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成果都发表或投稿在多篇高水平期刊上。

智能防灾研究


凡此以往,皆为序章。

本科的科研经历,培养了孟诗乔的科研思维、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为日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让他明确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孟诗乔将作为直博生在同济大学继续深造。

对话

Dialogue

&

学霸

Top Students


是什么让你决心投身土木工程智能化的研究?

孟诗乔: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学院的本科生,在刚进入学院不久我就听到了很多唱衰土木工程,认为土木工程已经是夕阳产业的观点。但是我认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期虽然已经过去,但建筑物的运维却是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使用智能化的手段进行智能防灾研究也成为了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我认为利用人工智能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对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运维进行赋能是土木专业和和行业的一个转机。

从我个人的角度,我在计算机方面有一定基础并且很感兴趣,因此在本科期间我持续学习着相关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我偶然了解到我现在的导师周颖教授的课题组在进行土木和人工智能结合的相关研究,因此申请加入了课题组并开始了研究工作。

选择这个方向不仅是因为我在土木工程和计算机两个专业都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我的特长;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认为学科交叉的方向是土木工程专业和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什么契机让你可以加入到其他学科领域的教授课题组呢?

孟诗乔:我在本科期间一直积极参加计算机类的选修课,在大二下学期我选修了电信学院王胤教授的课程“深度学习”。这门课相对比较硬核,一学期能坚持到最后的学生数量不多。在上课的期间我经常在答疑期间向老师请教问题,跟老师有较多的互动。在了解王老师的研究方向后,由于我对语义分割方面的研究比较感兴趣,而且这方面的研究在土木工程的之智能检测领域有较多的应用场景,因此我就申请加入了王老师的课题组。


什么时候着手准备发论文?期间的时间线是怎么安排?

孟诗乔:我是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完成并投稿了第一篇论文,经过一年的时间成功录用。土木工程领域的论文审稿周期一般比较长,一篇SCI论文在投稿到编辑部后一般在30天内会送到审稿人手中,审稿人的审稿意见一般会在2-6个月的时间内送到编辑手中,如果需要进行小修和大修那还要经历第二轮的审稿。

我的时间安排是在完成论文的工作后,使用一个月的时间撰写论文并将论文发给导师。由于我的导师要求比较高且由于是第一篇因此经验不足,在导师不断提意见的过程中,我对论文至少进行了四轮的修改。这个过程经历了大半个学期的时间,但是过了导师这一关之后投给期刊的反馈就比较好。投稿之后的时间安排就要看每种期刊的审稿周期有多长了,不同的期刊差异会非常大。


认为作为本科生,想要发表论文、申请专利,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孟诗乔:本科生首先要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然后可以去主动了解学院教授的研究方向,选择其中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方向后主动联系教授。我印象中大一上学期的一门课程中老师讲过,学院的教授很欢迎本科生主动去办公室找教授,一般都会同意本科生加入课题组中。或者也可以通过各类创新项目这一方式参与到科研工作中


对于更多的学弟学妹,如果他们也想和你一样,本科期间取得一些科研方面的成绩,你有什么建议呢?

孟诗乔: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是最最重要的。我认为参加一些竞赛对于掌握基础知识是很有帮助的。此外,如果想取得一些科研方面的成绩,那就要尽早加入教授的课题组进行科研的训练,在大一期间就可以开始。如果想要搞交叉学科研究的话,那么可以在两个方向都加入不同的课题组。


最后,作为一名即将要在同济深造的博士,你对自己未来有何规划和期许?

孟诗乔:我希望在博士期间可以做一些难度较高,研究意义较为深远的课题。现阶段土木工程学科交叉领域有很多研究是浮于表面的,我希望可以做一些从根本上为土木工程带来智能化的研究希望自己能够在博士期间能够多发一些高质量的论文,保持持续的高产出。


他愿在土木工程和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领域做一名探索者,秉持坚守、求真、创新精神,为实现土木工程智能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览学术之星风采


吴祺琳: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项天宇:赏既得之风景,攀未攀之高峰

张远航:行而不辍,厚积薄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