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蒂斯在瑞士 | 高古轩&日内瓦
关注目刻时光公众号:优质文章每日推送,搜索mookmeart即可
“我认为不应该用文字,推理,或精神分析开来解释绘画作品。绘画的语言是一种独立而独特的语言,不需要别的语言来解释它,理解它。”——巴尔蒂斯
主啊,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里尔克《秋日》,北岛译。
久违了,巴尔蒂斯。
年起时的巴尔蒂斯
读里尔克的诗,如同读巴尔蒂斯的作品,尤其这首北岛译的 《秋日》。
他与里尔克当然有着不一般的缘分。
“窄小而隐蔽的夜的缝隙。你的诞辰日藏隐其间,四年一度露峥嵘……”时年45岁的奥地利大诗人里尔克在致12岁的少年的信中写道。少年的原名叫巴尔塔扎·克洛索夫斯基(Balthasar Klossowski),巴尔蒂斯(Balthus)是他的昵称。
久违了,巴尔蒂斯。
高古轩日内瓦,刚刚结束的巴尔蒂斯个展,对艺术家有着不一样的含义。是的,他最后的时光就在瑞士高山上的木屋里度过,直至离世。
展览信息:
Balthus
Apr 26 - Jul 29, 2017
Geneva
GAGOSIAN
展览的作品包括:
∧Balthus
Odalisque allongée, 1998–99
Oil on canvas
88 1/2 × 90 1/2 inches (224.8 × 229.9 cm)
∧Balthus
Étude pour "Nu au foulard", 1975
Pencil on paper
39 7/16 × 27 5/8 inches (100.1 × 70.2 cm)
∧Balthus
Study for “The Salon”, 1941
Oil on canvas
25 5/8 × 31 7/8 inches (65.1 × 81 cm)
∧Balthus
Paysage de Monte Calvello, 1978
Gagosian
展览现场:
∧"Balthus"
Installation view
∧"Balthus"
Installation view
∧"Balthus"
Installation view
∧"Balthus"
Installation view
这自巴尔蒂斯离世后,2013年起,在高古轩举办的第四次个展。前三次分别是:纽约“Balthus: The Last Studies”展览(2013至2014年)及巴黎高古轩“Balthus”展览(2015 年1 月至2 月)后,香港高古轩画廊“Balthus”展览(2015 年5月至8 月)。其中香港高古轩的展览是香港20年来首个巴尔蒂斯展览。
与前几次相同的是,展览呈现了这位艺术大师不同时期的油画、画作及摄影作品。与很多大师一样,巴尔蒂斯喜欢用宝丽来收集作品素材,研究光线。
比如以下这些摄影作品:
他是孤独的与众不同的,但又是唯美的现实的。
同时又是神秘的自我的。
他的画面中最常出现的形象是少女,她们在房间里摆出各种姿势,看起慵懒来却又有些怪异。感情丰富、令人不安的叙事场景,便是巴尔蒂斯最擅长描绘的画面,尽管这些也使得他一直备受争议。
但他的作品又是极具感染力的,令人神往的。同时又包含着一种莫名的思考。这种思考出奇地深刻,深刻中又溶入了一层诗意般的抒情气氛,让人意图一探究竟。
比如这些经典:
谈及巴尔蒂斯的创作理念,他的妻子出田节子表示,艺术家所追求的就是“消解自我(take off the ego),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同时,“消解自我”也可以解释巴尔蒂斯为其少女模特安娜(Anna)创作的一些半裸作品。
他在构图与用色所流露出的东方风情,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位毕加索口中的“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一生都迷恋东方文化。虽然他的绘画风格和主题主要来自文艺复兴早期的传统,但同时也深受日本浮世绘和唐宋以来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他幼年即展现出绘画天赋,但从未于专业的美术学院学习绘画,而是经常出入卢浮宫临摹大师作品。因此,他的作品与同时代风靡欧洲的印象派,以及后来的抽象派都格格不入。
来。让我们在一组大师的照片中感受他的风采:
当然,也可珍藏以下视频:(里面记录了真实的,还在世的巴尔蒂斯,尤其珍贵)
视频一共4集,但第三部分上传失败,因此缺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532n28mv9&width=500&height=375&auto=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32mm5ox2&width=500&height=375&auto=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323usyrb&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形形色色的现代绘画流派及艺术观念甚嚣尘上的环境中,巴尔蒂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及创作方法,也许正是这份固执与坚持,使他最终寻觅到自己的艺术之路。
且永不会被时间淹没。
关于艺术家
巴尔蒂斯(巴尔塔扎·克洛索夫斯基·德罗拉)1908 年生于巴黎,2001 年卒于瑞士罗西尼耶尔。他于13 岁时出版《Mitsou》一书,收录40 幅水墨画作,并由家族好友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撰文。自学成才的巴尔蒂斯于1934 年在巴黎Galerie Pierre 举行首场展览,引发社会议论。1938 年至1977 年期间,他在纽约皮埃尔·马蒂斯画廊举行展览,但他却从未踏足美国。收藏有他的油画及画作的重要博物馆及私人收藏遍布世界。
1961 年,巴尔蒂斯出任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在其后16 年,他修复美第奇别墅的内部及花园,重现昔日的典雅设计。他亦是著名的舞台设计师,曾为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雪莱的《卿姬》(由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改编)、加缪的《围城》及莫扎特的《女人皆如此》设计舞台。
目刻沉底珍藏版福利:
巴尔蒂斯电子画册两册。
1、180多页高清大图作品集(电子版)。
2、100多页的巴尔蒂斯画册(Balthus drawings and watercolors)电子版,收录巴尔蒂斯素描及水彩作品,不常见,非常棒!
喜欢的,还未拥有的小伙伴请留言公众号后台,谢谢~~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