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立足本来,面向未来:学校组织变革与共同体建设的道与路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05-26

人类酷爱确定性,但我们需要改变。

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当今世界,我们应对改变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变革、不断创新。

尤其在教育领域,变革与创新乃发展之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届校长变革领导力论坛在北京盛大举行了。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位校长,怀揣着变革学校、创新教育的梦想,到北京来求取圆梦的真经。

2018年11月10日下午,由资深教育媒体人、上海新优质学校研究所副所长沈祖芸主持的“学校组织变革与共同体建设”分论坛,围绕“面向未来的组织进化”和“学校管理的隐性代价”等话题展开。

主持人

分享嘉宾

点评嘉宾


身处教育领域的我们,可能“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我们需要先打开视野,来看看整个社会层面对于组织变革,哪个领域是最敏捷的,应对是最迅速的?答案是企业。我们的整个企业,很多的创新型组织对组织变革、共同体建设等话题的反应是最敏捷的。所以我们先跨界来看一下企业领域,在组织变革的发展过程当中有什么创新性的想法可供我们借鉴。


纳澜:面向未来的组织进化之旅——青色组织

VUCA时代:现在的时代和过往的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时代变得更加VUCA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即更加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每个人每天接收的信息可能是古人一年接收的信息之和,所以现在这个世界信息的复杂度,人与人之间交互的复杂度远远超过于过往,组织变得更加动态、敏捷。传统的、科层制的、固态的组织非常难适应现在的市场环境。现在有一种新的趋势叫个人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工作不再是去寻找一家大的、稳定的公司。越来越多的使命驱动型企业出现并且会成为主流,他们把使命作为首要的驱动力。这种使命驱动型企业能够激发我们组织内所有个人的活力。

青色组织:“在动荡的时代最危险的并不是动荡本身,而是还用过去的逻辑去思考问题”(彼得·德鲁克语),这也是我们在帮助很多企业做组织变革过程中遇到的挑战,组织架构的抽象组合,重新打散,最难的是组织里的人还是在用过去的逻辑去思考。如果现在就在我们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未来的工作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的学校也可以变得更加开放、敏捷、透明和创新,未来我们的孩子们工作的企业也会变得不一样。从组织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组织经历了红色组织、琥珀色组织、橙色组织、绿色组织,到如今的青色组织。青色组织在我们看来就是一个更好的、更适合现在发展趋势的组织形态,主要在于它的自主管理、身心完整、使命驱动。

自主管理:自主管理不是人人都自由的组织,而是自主、自律、自治、自由。我们期待现在有更多的人,能够一起来共创,共创出一条更好的、更适合企业发展之路。所以我们会希望有更多的自治,让员工能够参与进来,一起观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市场上的一个感应器,发现市场的机会,发现我们现在的问题,然后带到组织里来,一起共创。所有的信息和权力不再是老板一个人掌握着,而是把这个权力下放给很多员工,让大家一起来做,共同去做决策。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主管理。

身心完整:每个人都希望成为一个身心完整的人,我们每个人其实在家里是最身心完整的,基本上是最全然的你,你可以以最放松的状态去展现你自己,而在职场当中很多时候展现的是外在的我。

而这是你真正想要的吗?我想举一个例子:


一个叫ESBZ的德国学校,这个学校很有意思,它是有几千人的学校,但是它形成了很多小的迷你学校。在每个迷你学校里有6个教师,由3个不同的班级组成的,在迷你学校里学生们可以决定他们上什么样的课,怎么样去开展学习生活,在他们学校每周五下午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实践,组织一个300人的大派对。一起唱歌,接下来自我反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去讲我想要感谢某个人,或者是得到其他人的反馈。每周都会这样,长此以往。这其实是一个特别好的实践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现他们自己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感,而不仅仅是学习,这个是ESBZ。


我们相信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有多重角色、多重技能、多重热情,你在不同的舞台上都可以更多地绽放自己,而不仅仅在现在的工作里。

使命驱动:当下社会,诸如摩拜、滴滴打车之类的过度竞争的企业越来越多。我们创造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帮助我们的企业变得更加具有使命感,能够激发我们组织内所有个人的活力。真正的发现之旅其实不仅仅是寻找到新的大陆,去到一个新的组织,而更多是我们每个人、我们的老师、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有发现美的眼睛。


沈祖芸:未来已来,却不见本来——教育与技术变革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我们需要去理解自己在学校组织当中是有意义的,是有存在感的,是和别人有关联的。青色组织更多是赋能型的,每个人都是有能量的,我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够让我充满能量,内在的潜能被唤醒,也许一个目标的认同就可以为你赋能,也许你看得见的成长的过程就在为你赋能,也许你学到的一个新的技能就在为你赋能。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能量,这个人的能量在一个组织当中能够被赋予,同时这个组织的设计,使成员在责任、权利、利益方面又能够比较好地等边,既能够被赋予权益,又能承担相应的责任,那成员的能量就会被放大。

虽然我们没有具体感知到青色组织,但是我们却会认同。因为它和我们本来的样子很接近,因为我们本来就是独立的,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很想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在谈未来的时候,我们却没有从本来的角度出发,而所有的组织,所有的敏捷,包括合弄制,我所理解的,所有一切的东西都是为了从本来出来,都是为了让你更好地看见我原来的样子,只要你走到了原来的样子,你一定不会被机器人所替代。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面向未来最好的方式是回归本来,而不是你去盲目地追逐潮流,我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恰恰是回到本来再出发的初心,那个样子,那个起始的阶段。所以我们如果今天来看,我想说在整个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的技术和教育的关系就是回答了一直本来在发力的一个过程。

但是我们目前学校教育的组织,它所承载的是面对这样的学生,你看我们坐拥着的满教室的孩子,他们有鼻子有眼睛,但是我们真能够看清楚每一个孩子吗?不一定,我们看到的是满屋子的学生,但是我们不一定能看到他们具体而真实的脸,他们每一个人之间的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刚才纳澜女士说人们会向往青色组织,因为那样的组织至少能看清每一个人的脸,每一个人的存在,每一个人的价值。从纳澜女士所讲的跨界的思路到我们今天学校的现状,可能我们要回过来再叩问我们自己,我们未来的学校组织变革,我们学校的组织生态如何让我们能够看清每一张鲜活的面孔?


汪正贵:学校管理的隐性代价

  一、学校管理如何降低成本?

学校很少去考虑成本、代价,更多考虑组织管理的目标、工作的效率,很少去思考管理有没有成本,有没有代价,我觉得肯定是有的,显性的成本和隐性的成本,所谓显性的成本就是学校管理当中人财物的消耗,这就是一种成本,但其实还有一种隐性的成本,我把它叫制度性成本,指管理中的制度设计与实施带来的物质、心理的或者是文化方面的损伤,叫隐性成本,这种成本不容易被觉察的,这种成本或代价更为深刻,更为长远,有可能会影响到一个组织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个可能就是组织结构的调整,减少层级,在十一学校副校级基本上就没有了,这个层级去掉以后,这些副校长就兼任学部的主任,层级减少以后效率提高了。

第二个是转变职能,把原有的中层职能部门减少更重要的是把中层的管理职能变成服务职能,一个服务性的岗位,不具有管理的权责。

第三个要点就是给基层赋权,把管理的重心下降,管理的链条缩短,管理的权力下放,在学部这个层级拥有人财物的权力,包括经费。十一学校有一百多个预算单位,也许是一个三个人的项目组,两个人的课程组可能就是一个预算单位,你的预算学校批准以后,你就可以自己执行,你就可以花钱,你有花钱的权力,你不需要请示,你要买一个东西有预算就可以买,一般按流程走就OK。

二、 用信息化重构流程

重构管理流程。要用信息化来重构管理流程,信息化参与以后好多东西就比较便捷。我们十一学校在青岛的中学,学科资源的采购权完全放给老师,这个教室是你的教室,你怎么布置,如果达到一定的价格数,可以邀请学校的采购小组帮你做。降低制度性成本要避免过度管理,我们有那么多的部门,美国的学校没有部门,但人家事情也做好了。

我第一次去一个美国学校挂职的时候是在2009年,我在那个学校待了很长时间,学校没有副校长,只有一个校长助理,又没有班级、教导处、总务处。我问校长你们学校都是谁做事情?校长问我说学校有什么事啊?我说学校事可多了,比如说课表得排吧,美国校长说排课表我们就成立一个项目组,做完就可以解散了。比如做校服,美国小学选愿意做这件事的、对服装及对色彩有感觉的三五个老师和学生、家长一起来策划,干嘛搞那么多部门啊。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也不用考验,因为每个人的人性当中都有邪恶的那一半,好的管理就是把好的那一半扬善,把恶的抑制下去,男女生不能讲话,吃饭得分开,老师进修得签一个协议,也许恰恰就会走向反面。

三、关于考勤

现在有很多学校都有考勤,校长觉得老师们都会迟到早退所以我们要考勤,这就是一种假设,其实也是制度性的羞辱。美国有一个管理学家到一个学校去考察,发现这个学校有早退的,也有迟到的,但也有加班加点的,于是他和校长说,学校要加强考勤,你看有迟到早退的,当然是少数。过了大概几个月以后他看这个学校迟到早退的基本上没有了,但是加班加点的也没有了。这就是一种文化,你不相信老师们,老师们也没有必要相信你,你让他早晨八点半到,迟到就得扣分扣钱,下午要打卡,早退怎么样,他到点就走,到点才来,干嘛要加班加点,他觉得不值。老师的劳动是个性化的,也许他晚上回家12点还在批改作业,在备课,也从来没有算过工作量,早上可能因为买菜,接送孩子迟到了半个小时,但他不影响上课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因为他的付出你并没有计量过,所以你也不能精细化地去考勤。

我在北京待了这么多年,我们这个学校没有考勤,但是给我感觉这个学校的老师都很敬业,偶尔早上也有迟到的,迟到的最多是我自己,我有时候早上也起不来,偶尔能看到老师迟到,一般都是女老师,孩子小,家务重,但是没有一个人上课迟到,所以我在学校就规定老师们只要不是做行政的,你课堂上不迟到就OK了,都是弹性的,当然你要是请假,事假三天,病假一周,什么钱也不扣,工作安排好就好,老师不是在课堂上就是在运动场上。我们的学校,老师都在加班加点,老师的敬业和学校的宽松构成的这样一种和谐的文化和氛围,我觉得才是良性的。我原来工作的学校马鞍山二中是这样,后来我到十一学校看到的也是这样。十一学校夜晚办公楼的灯光都是亮着的,但也没有一个考勤,没有人要求他们加班。我在青岛工作了一年时间,也是这样,那些年轻人天天晚上都要工作到很晚。

学校的管理真的是与人的天性去合作,尊重而不是违逆人的理性,好的管理使人不断向好,不断向善,不断激发人心中正面的东西,这个才是管理的精髓所在,我们要注意不要用制度设计去羞辱人,会带来比较大的文化的伤害,那是一种隐性的代价。 

陈雨亭研究员点评:在这样的一个变革的时代,我想的比较多的就是组织如何在迅速变化的时代发展壮大?在变革的时代我们自己该怎么变化?面向未来我们该如何做?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首先想到的是纳澜女士的分享。在她讲到使命驱动企业的时候,我正好想起了我前年读过的一本书,叫做《未来的组织——全新管理时代的愿景与战略》,里面提到了一个公式,人才=胜任力×积极性×贡献。胜任力就是传统上说的具备这个岗位以及未来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就相当于人的脑子,你得有脑子去干这个事;积极性指的是手得勤快,不光想得到还得做出来;贡献就是指得找到意义,你得找到这件事给你的意义,其实就相当于咱们说的心灵,你的脑、手和心灵都得有处安放。这三个关系是相乘的关系而不是相加的关系。

刚才汪校长讲到降低制度性成本,讲到重构管理流程,我就想到我最近写的一篇小短文,关于校长的操作领导力的一篇小短文,我提出了三条,第一条是校长的价值领导力,第二条是校长的技术领导力,第三条是关于怎么使用数据。

不管是纳澜女士讲的她自己的组织是怎么做的,还是汪校长对过去学校和现在学校的思考,我觉得对我们最大的启发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要重新去思考一些问题,思考完之后我们还要从现实出发,从实际出发。即使是做一个大一点的、比较颠覆性的变革,我们也要先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个小的范围助推一下看怎么样。今天上午听的报告,和今天下午三位的分享,正好相互彰显,使我们获益匪浅。

经过三个小时的专题讲座与积极互动,我们的分论坛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看着校长们或沉思或沉浸在讨论中的样子,相信他们定能收获不少干货。希望这一天半的学习,能够助力校长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发起学校组织变革和共同体建设,能够助力大家在VUCA时代更好地扬起教育变革的风帆,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得学校变革相关图书与培训信息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相关书籍



敬请关注

引导改变教育

扫一扫

把您的需要告诉我们

往期文章

学校变革,我们一起来! ——首届校长变革领导力论坛在京召开

人类酷爱确定性,但我们需要改变

新书速递 | 顾明远与中国的比较教育

顾明远:未来教育会被技术进步改变吗?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