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家这样做”系列讲座 | 【第1期】郑永春:火星与我们的未来

在即将开始的这一系列讲座中,我们邀请了在科学研究一线的青年科学家,从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展现现代科学研究的不同场景,共同阐释科学的本质、科学思维的特征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每一期我们都制作了视频哦!


本期视频



为什么开设“科学家这样做”系列讲座


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更深刻地理解做好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科学,是人类认识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中小学阶段,要想深入理解科学,除了需要学习具体的科学知识,还需要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家是受过专业训练、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人群,在他们身上,凝聚了探索未知的科学方法、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认识世界的科学思想。接近和了解科学家群体,传承科学家精神,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启蒙和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者,早在四年前,我们就主动搭建了科学家参与科学教材编写的渠道,组织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工程技术四大领域的十多位青年科学家,参与了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编写和审读工作。在《科学》(2017年版)教材中,我们设立了“科学家这样做”的特色专栏,旨在结合课程内容,向孩子们介绍不同专业领域的科学家,特别是如气象学家竺可桢、天文学家南仁东、地质学家刘东生等中国当代科学家的成就,以及他们在解决具体科学问题过程中是怎样思考和行动的。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在对应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我们也增添了这些专题的详细解读,供老师们使用和参考。根据前期调查结果,针对学校和老师们的教学需求,为了解决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战,我们决定继续与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联盟合作,开设完全公益的“科学家这样做”系列讲座,让更多的科学家走上讲台,进入课堂,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在即将开始的这一系列讲座中,我们邀请了在科学研究一线的青年科学家,从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展现现代科学研究的不同场景,共同阐释科学的本质、科学思维的特征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我们相信,“科学家这样做”系列讲座,将大大丰富和改善现行的科学课教学,促进教师和孩子们深入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让科学的重要观念、精神和方法,像种子一样,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科版《科学》教材编写组教育科学出版社


往期文章
 

从黄土高坡到国家最高科技奖——中国“黄土之父”刘东生的古环境研究之路

从天然磁石到指南针——中国古人对磁的感性认识和科学萌芽

求真求实、风云一生的竺可桢

“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一定要争气!

聆听编写者的心声,研读教科版《科学》新教材的内容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