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嘉:说话减少一半,人际关系能成倍改善?
「情商高,会说话,擅沟通」是今天职场中成功管理者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让别人愉快地接受你的想法不仅是个人魅力的体现,更是长期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
但如何修炼却是一大学问,中欧会计学荣誉退休教授苏锡嘉给到的沟通锦囊是:如果说出去的话掌握不了火候和分寸,不如努力少说话吧。
● ● ●
苏锡嘉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荣誉退休教授
另一方面,有欲望还要有节制的能力。毕竟我们是生活在文明时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必须要遵守。有欲望也不妨碍人格的健全,欲望节制得当也还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是会说话的人,他把大家的心理揣摩得很透彻,所以入职后如鱼得水,收获一大波友情。而且,因为如此剑走偏锋,言人所不敢言,那人差不多是团建中唯一事后被所有人牢牢记住的。这就是会说话的力量。
当然,他应该庆幸,自己周边没有鲁迅所说的「一本《红楼梦》只看出一个『淫』字」的道学家,他们可以只凭前四个字就断送了你的前程。同样的话,用幽默、出人意表的方式得体地表达出来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这种能力在职场中没有人可以教你,只能靠自己去领悟。
我们说出去的话都希望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平平淡淡的话绝难让人记住。所以,有效的沟通是需要说一点过头话的,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想一想,如果你说有几本经典的书值得好好读,估计没有人会留下什么印象。换一种说法呢?民国学人黄侃(季刚)说「八部之外皆狗屁」,人人都记住了,而且都想知道是哪八部(《毛诗》《左传》《周礼》《说文解字》《广韵》《史记》《汉书》《文选》)。类似的,金圣叹批六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六部本来并不怎么相关的著作被捆在了一起,从此倍受文人学士关注。
哲学家叔本华向往一夫多妻制,理由居然是一夫多妻制下妻子众多,做丈夫的不必与妻子的娘家人有密切的关系和深入的交流。「与其有一个丈母娘不如有十个。」(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籍》)一个哲学家对深入的沟通如此恐惧,可见沟通对很多人而言都是痛苦而棘手的。
有本书,书名叫《会说话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其实,这话反过来说可能更确切:职场上四处碰壁的人大多与说话不当有关。会说话,就是知道如何得体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是不是得体,自己说了不算,要由听的人来判断。所以,说话就是听、说双方一来一往的沟通。
即便是说事实,怎么样说还是大有讲究。「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说的是同一个事实:一仗接一仗地打,一场连一场地败。但前者听起来窝囊晦气,不把当事人削职问罪难平众怒;后者则似乎充满励志精神,不加鼓励都觉得有违常情。
因为对同一事实的描述可以有如此之大的差别,描述者(信息提供者)的亲疏好恶经常决定了舆论走向和处置结果。信息提供者能正直自律的还好,如果为人圆滑塞责,甚至雁过拔毛、贪得无厌,沟通描述中恐怕再也看不到是非曲直了。
虽然口头上我们都喜欢别人直言相告,其实别人要是真的直言不讳,我们未必能够接受。有鉴于此,我们自己说话也要尽量避免过于直率,以免使人不快。
古训云:「上士闭心,中士闭口,下士闭门。」所谓「闭心」就是万事不再挂念,肚子里只剩下闲云野鹤,显然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闭门」意味着拒绝与人交往,宅到极点,自绝于社会,当然不能提倡。剩下的就是「闭口」了。完全闭口谁也做不到,少说一点,话出口前自己先掂量一下应该还做得到吧?
避免说不恰当的话,首先要力戒的是容易引起别人反感或误会的话。什么话最好少说?我觉得应当奉行「当面不说自己好话,背后不说别人坏话」的原则。前者是自吹自擂,风度尽失;后者是背后诋毁,暗播仇怨。两者都会引起别人讨厌甚至憎恨。
当面说人好话怎么样?如果说者真心诚意,发自肺腑,听者一定如沐春风,心怀感激。但如果说者心口不一,敷衍虚伪,听者难免疑窦丛生,怀疑你背后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言行。因为,按常理推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信息有我知、我不知和人知、人不知四种可能,组合起来就是所谓的乔哈里资讯窗(Johari Window):
别人 知道 | 公开区 企业或组织中你知我知的信息 | 盲区 别人知道关于我的信息,但我自己并不清楚 |
别人 不知道 | 隐藏区 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信息 | 封闭区 双方都不了解的全新领域 |
我知道 | 我不知道 |
写了一大篇,好像什么都没说清楚。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不可药救的低效沟通者。
来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