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张图,透彻理解中国经济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正和岛 Author 许斌
4月19日,2023年一季度中国经济成绩单公布,GDP同比增长4.5%。中国银行研究院的报告同样提出,二季度中国经济将全面进入疫后修复期。
中欧许斌教授在一次「从历史视角看中国经济」演讲中,通过回顾中国经济的历史沉浮,重温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思考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的崛起,展望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用25张图表,帮助我们透彻理解中国经济。
许斌教授提出,经济决定趋势,政治决定拐点。当下,中国人有多大程度的安心,中国经济就有多大程度的发展。
许斌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
吴敬琏经济学教席教授
今天我的演讲内容主要涉及4个方面。首先是回顾中国经济的历史沉浮,即中国经济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的地位以及变化;其次是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即新中国成立以后所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再次是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的崛起;最后是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展望。
近代两百年的历史
是一个「大分流」的历史
首先讲一下全球经济史。
这些数据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麦迪逊耗费一生精力估算出来的。当然,GDP这个概念是在1937年才由一个美国经济统计学家发明出来,平时我们用市场汇率来衡量GDP,但如果从较长的历史维度来看,需要看购买力平价(PPP),也就是当时人们的收入所对应的商品。
我们可以看到,1700年,世界「三足鼎立、四分天下」——三足就是中国、印度和欧洲,四分就是各自所占的份额基本上都是1/4。这距离现在只有300年。
红色标出来的数字都在600左右。(人均GDP是从生产角度而言的,从收入角度就是人均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不是落到人民口袋里的收入,而是包括政府的税收,落到人民口袋里的叫作可支配收入)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用麦迪逊的数据,把600美元指数化为1,就可以看到,全世界的人均收入在1800年之前的两千多年差不多都在这条线附近。
工业革命基于的是科学革命。在科学革命之前的农耕时期,人就是为一口饭劳累,这也是《圣经》刚开始的时候讲的,人是因为偷吃了禁果所以被罚永生劳苦。
西方的科学思想启蒙于文艺复兴时代。之后从哥白尼到伽利略、开普勒,兴起了第一次科学革命,在牛顿创建经典物理学时达到顶峰。我们常说,一个国家要想引领全球,不光要GDP最大、导弹最厉害,还要为人类提供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这才是一个世界领先的国家。
1760年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从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始,到1830—1840年之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然后是法国、德国、美国,这些国家都相继实现了工业化。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建国后中国政府将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确定为目标,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四届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重申了这一目标。建设「四个现代化」在1978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得到了全面推进。
没有办法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还会陷在「马尔萨斯陷阱」里。所以近代两百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大分流的历史。
从下面这张图里可以看到,秦始皇建立统一体制之后,中国在经济方面基本上是全球老大,主要原因是人口多,印度也一样;但1820年以后,我们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美国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有意思的是,印度跟我们还是差不多。
虽然中国和印度在古代是世界经济的老大和老二,但今天来看,这种老大老二是低水平的;只有推动现代化才能走上去,而现代化没有工业化是走不上去的。
经济成长的「两条线」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他于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对1760年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后的资本主义进行了基本分析。
又经过近100年,以马克思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陋,认为这个制度是不能持续的,因为它太追求效率,牺牲了公平。
但这是一个假说,它的落地是有条件的,只有当资本主义非常发达、物质很多的时候,才能把这个制度建立起来,因为只有物质足够丰裕,才有自由生活的可能。
而所谓的政治线,可以简化为效率与公平的斗争,理解了这条线,你就理解了今天的中国、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很多事情。
在经济线里,有很多变量,比如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人口红利等。我用的这个框架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他基于自己对历史和经济学的研究,提出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或者成长有5个阶段:
● 第一个叫传统社会阶段;
● 第二个是起飞准备阶段;
● 第三个为经济起飞阶段,他是第一个把take off这个词用在经济学里的学者,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常用词汇;
● 第四个就是成熟阶段;
● 第五个阶段则走向消费升级。我把它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粗略对应:
●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这个阶段可称之为传统经济阶段,它的特征就是城市化率低、农村人口占比高;
● 从改革开放开始,到1992年这个阶段,可称之为起飞准备阶段,开始有一些工业化,积累了一些资本;
● 从邓小平1992年南行(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到2008年,也就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称之为经济起飞阶段,其间中国经历了两次起飞,一次是邓小平南行带来的市场化,另一次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 2008年到今天,我们已经结束了起飞阶段,走向一个成熟阶段,同时也在走向消费主导的阶段。一个国家的GDP潜力取决于它在那个时间内有多少的资本(K)、劳动力(L),以及资本和劳动力使用的效率(A)。我把GDP拟人化为「智商与情商」共同作用的产物——智商就是天赋,对国家而言,就是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情商就是有了智商以后能不能用好,用得有多好,对国家而言,就是资源配置效率。
当时中国人多,有基本的识字率、基本的健康水平,这些都成了中国的「智商」,剩下要做的就是提高「情商」,改革开放让大家为自己干,让外面的好东西进来,并且还有「赶超红利」,也就是越落后,开放以后能学的东西反而越多,学的速度反而越快。
这之后,中国人均实际GDP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3%,中间的波动是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经济崛起的秘密
供给侧是一方面,另外我想说,需求侧同样重要。
全球最开放的经济体是美国,从1992—2008年这16年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了3.5%~4%。全球化和美国经济高增长赋予了中国经济依靠外循环实现腾飞的机遇,所以说,成功既要靠智商和情商,也要靠运气。当然,运气不是你能决定的,但是运气来了,你需要去抓住。
外循环红利我们吃了两波,第一波是改革开放,第二波是加入世贸组织,但之后情况就不如以往了。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国际上各种保护主义开始盛行,时代开始转弯,不再线性延续,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从2012年到现在,也10年有余了。
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以后,需要新的动力,但这时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就像飞机引擎一样,慢慢停了下来。因为人口红利和投资驱动力都是有拐点的,更为关键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在2008年之后开始负增长。
假设原来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了2%,资本推动经济增长了3%,两者总的贡献是5%,但是经济增长了8%,所以全要素生产率是3%;但现在劳动力贡献2%,资本贡献4%,两者总的贡献是6%,经济却只增长了5.5%,这意味着全要素生产率为-0.5%,效率不如过往。
中国式现代化,到底是什么?
比如,日本的新闻社在二十大新闻发布会上就问:「中国式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意思?官方解读给出了5点,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我在想,我们现在讲的顶层设计,需要有穿凿,还要有预判,这个是很重要的。有了预判、有了穿凿,一个好的政策才能真正落实好。
刘鹤2022年在达沃斯回顾中国过去的成功时,总结了5点经验:
关于中国经济的「智商」,我认为关键在于人口活力。人口活力来自哪里?前段时间爆红的电视剧《狂飙》,里面的男主角叫安欣——「安心」其实就是现在最重要的经济变量;中国人是最能干活的,是不愿意躺平的,他们需要的是安心。中国人有多大程度的安心,中国经济就有多大程度的发展。
关于中国经济的「情商」,我认为关键在政之有为。效率提高的一个途径是技术进步;尽管我们离美国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中国的技术在很多领域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了。提高「情商」最关键的还是要有「有为政府」。只要政府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上去了,我们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也就不远了。
责编:岳顶军
/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