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 首场“非遗进校园”:昆曲篇精彩演绎
昆曲集传统诗词的文学之美、古老声腔的音乐之美以及舞台艺术的立体之美于一身,是古典戏剧演出的完美典范,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所曾创造的最瑰丽、最曼妙的文化现象之一。
4月19日晚,浙大城市学院非遗协会邀请雅部院创始人、施剑博士及其团队为广大师生奉献了一场题为《传统诗声词乐与昆曲度曲》的艺术主题讲座。从昆曲历史到“依字行腔、以腔定辞”学习曲唱艺术,讲座内容由浅入深,层层解读非遗昆曲的奥秘。同学们反响热烈,在“雅部“昆曲的艺术之中,领悟世界非遗之美。
讲座主讲人施剑博士
昆曲的前世今生
曾在明清两代引起长达200多年社会性痴迷的昆曲艺术,到底有什么魔力,拿到如此之多的桂冠头衔?又为何,在当今被大众遗忘?为什么,我们不能遗忘昆曲?带着三个疑问,施剑博士从中国的诗词曲出发,追溯至上古以迄明清的传统诗词曲,带着同学们重新认识古代诗歌作品与音乐的关系。
施剑博士演唱《天净沙·秋思》(视频)
以经典名篇唐诗、宋词、元曲各一首为例,施剑博士讲授了阴阳四声在曲谱上的标注方法以及四声调值图,分析了昆曲「依字行腔、以腔定辞」的中国式歌唱范式。
在此基础之上,施剑博士梳理阐述了古人为何称唱歌为“度曲”的源流,点出了“度曲”境界高于一般歌唱。“在散曲清唱亡佚的当今,通过昆曲曲唱的方式,我们可以逆流而上,破译当时的古人如何唱诗、唱词、唱曲。”施剑博士点出,正因为昆曲曲牌音乐在剧曲中大量保存,昆曲的清唱传统也并未因戏曲之盛行而消亡,保留至今。
随后,施剑博士还为同学们阐述了昆山腔(南曲)、昆曲(水磨调)至昆剧的历史嬗变发展过程。施剑着重指出,昆曲先有“曲”,而后有“戏”。昆曲本源并非地方戏的声腔,也不是一个剧种逐步发展而来,而是纯正地道的文人之曲。
徐枝燕老师表演《桃花扇》(视频)
现场教学昆曲舞步
讲演过程中,施剑博士结合《牡丹亭》《桃花扇》的音乐示例,邀请雅部院优秀演员老师徐枝燕和乐团乐师现场示范表演。同学们上台体验,演员老师面对面讲解,让同学老师们可以零距离接触的昆曲唱腔、音乐、声段表演。
教学兰花指
非遗协会亮相
作为传媒与人文学院新诞生的协会组织,首次在活动中亮相,其宗旨就是以宣传保护非遗为己任,让非遗进入到高校之中。
活动中,非遗协会指导老师阮可为施剑博士和浙大城市学院广告系老师孟茹颁发“非遗协会顾问老师”证书。浙大城市学院中文系蔡渊迪老师为非遗协会题字。
蔡渊迪老师为非遗协会题字
阮可老师表示,第一次“非遗进校园”活动的顺利开展开了个好头,今后非遗协会也将陆续把更多更优秀的非遗讲座请到浙大城市学院。
昆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入口
非遗协会指导老师阮可点评
活动最后,阮可老师用四个关键词总结了本次活动。一是“感谢”。感谢雅部院老师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昆曲生动传唱给大学生,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二是“愉悦”。此次昆曲讲演是一次精神盛宴、审美熏陶,昆曲“雅部”实至名归。三是“敬畏”。“解码”昆曲为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条重要入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人心生敬意。四是“期待”。期待之后会有更多精彩的非遗项目进校园并分享给师生。
文字|吴雅婷 杨皓月
排版|吴雅婷
视频|张敏
拍摄|章程 郑熠辰
审核|阮可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