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EDIA | 传媒学院第一期香港浸会大学线上学习交流记

经过近两个多月的筹备、协调,期待已久的传媒学院与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暑期第一期线上交流终于在2021年7月12日顺利开班。通过为期四天的课程学习与一天半天的小组讨论准备,最终在7月17日下午各小组顺利完成精彩的交流汇报。为期一周的听课、互动、讨论、交流,同学们受益匪浅,从更广更高的角度了解了新媒体发展趋势下的国际传播对社会影响的意义,以及国际传播记者的责任

Day1《国际传播记者的定位与责任》


张少威先生首先从传播与国际传播的定义出发,指出了国际传播记者的定位。同时,老师从记者的分类、普遍面临的问题两个方面说明了国际传播记者的工作状态和环境,并强调了驻外国际传播记者的工作范围与责任。以自身为例,希望同学们掌握语言能力、观察力和自我增值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能够更完美地完成有效的采访与传播。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专业水平的提高与信息来源的扩大这个问题,张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要多读书、多看报,增加间接知识;要扩大交友范围并从中获得直接经验;要在交友中发展有用的关系来扩大信息来源。

Day2《国际新闻的核实与技巧》


面对当前国际传播的政治性、跨文化性、多元性等特征,张引博士在课程分享中主要将目光聚焦在国际新闻的核实与具体的核实技巧方面。首先他辨析了fake news、misinformation、disinformation三者间定义的区别,并进一步举例说明。从故意的假新闻(disinformation)的产生原因到国际新闻的核实目标与应用方法,Dr. Nick Zhang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将课程内容与同学们分享。

Day3:《新媒体的冲击》


“智能手机是让我们更孤独,还是更幸福?”“算法需不需要价值观?”“信息流为何变成了信息‘肥宅水’?”黄磊先生借互联网20年大哉问引出了本次课程。他提到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永远在线、与界面交互、信息过载已经成为大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时间不再是只围绕着时钟,而是围绕各种应用程序建构的多重时间。”他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大众人际传播的传播环境、媒介环境的媒介多重性与社会环境的平台化为切口,向同学们阐述与分享了他眼中新媒体带来的影响与冲击。

Day4《调查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张少威先生通过案例指出了调查新闻的形式、特点与目标,并从好奇心、求知欲、交流能力、知识面、写作能力、个人修养等方面提出了调查记者应有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他希望年轻记者能多读多写、勤学苦练,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大数据时代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在困难与挑战的路上不断前行,提高技能、拓宽视野,肩负起记者的责任。

Day5 Day6 :小组展示汇报


通过一天多的准备,7月17日下午,同学们各自组队进行了主题汇报。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李文先生对同学们的汇报进行了仔细的聆听,并进行点评、提出建议。同学们深受启发,并积极提问。

李文先生说道:“当我们推出任何新的技术,并进行媒体内容的应用的时候,任何一个新的产品都应该由内容和技术的负责人同时核准。”李先生强调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形下,我们作为年轻传媒人,不能忽视技术的作用,要达成内容与技术的平衡。

张兰欣老师也在课程最后对同学们的汇报成果进行了肯定,鼓励同学们不断思考、不断吸收完善,提高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文字:传媒记者团 符若晗    楼越明

排版:传媒记者团 符若晗

往期回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