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EDIA | 【智库报告】(《浙江蓝皮书 ·文化卷》)王艳:文旅融合视域下浙江诗路文化带发展研究

ZUCC文创所办公室 ZUCC传媒与人文学院 2021-10-19


文旅融合视域下浙江诗路文化带

发展研究

          (由于原文篇幅较长,有删减)  

                                          文/王艳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的内涵具有抽象性,需要以具体可感的形式加以呈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需要结合时代精神加以阐释;作为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需要凸显地域特色。浙江诗路文化带建设正是以可见、可触、可感的方式将传承千年的诗路文化、具有江南特色的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并且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2018年1月,浙江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2018年6月14日,在浙江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大花园建设动员部署会上,时任浙江省省长的袁家军提出:“以水为纽带,打造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唐诗之路、瓯江山水诗之路、大运河(浙江段)文化带”。2019年12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实施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在全国率先探索提出打造“四条诗路”,串联浙江文化精华,串联浙江诗画山水,串联浙江全域发展。

      因此,诗路文化带是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浙江实践。诗路文化带的建设体现出浙江山水特色,彰显浙江历史文化内涵,成为“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亮丽的人文底色。

一、文旅融合视域下浙江诗路文化带发展现状

(一)文化交汇下的浙江诗路文化带成因

      浙江隶属于江左,秦汉时期,吴越文化雏形业已显现。4世纪以降,历经西晋永嘉之乱、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北宋末年靖康之难三次南迁,最终完成了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致使文化的基本形态从吴越文化变成融合吴越风俗的汉文化。这一融合型文化带有“吴越之君皆好勇”的尚实之俗,且具有“好学砥行”的儒士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吴越文化的汉化过程,反映了吴越区域文化的包容性灵活性。这种包容性构成了佛教文化在吴越地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浙江诗路文化孕育于吴越时期,发展于晋唐时期,成熟于宋元时期,繁荣于明清时期。吴越区域的包容性,在大运河贯通长江、黄河两大古代文化核心地区之后,更是凸显出来,多种文化的汇聚是浙江成为“文化长廊”的一大原因。因此,在南北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浙江文化也吸纳了燕赵、齐鲁及其运河沿线各区域的文化,从而为浙江文化增添了具有多种地域特色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经济重心与文化重心的南移,使得浙江成为了文人雅士,商贾巨富聚集之地。

     浙江自古山灵水秀,人才辈出,吸引历代文人墨客游历论学,留下无数不朽名篇。浙江四条诗路沿线古迹非遗众多,承载着深厚的先贤古韵。据初步统计,从晋代至清代,历代文人在诗路上留下了上万首诗词名篇,展现了诗人行迹图、水系交通图、城镇风物图、浙学文脉图,诗意画卷铺就了浙江文脉。以诗歌破题文旅融合,以诗路整合文旅资源,是浙江打造现代版 “富春山居图”、践行“两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一大创新举措。

(二)人文山水间的浙江诗路文化带布局

     根据梳理的浙江历史文化地理脉络,可知先人择水而居,繁衍生息,以主要水系(古道)为纽带贯穿全省,“以诗(诗词曲赋)串文”“以路(水系古道)串带”分别绘就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构成金文字形的(“文”)字。“一文含四带,十地耀百珠”,文化之魂深深镌刻在浙江大地上,是历史留给浙江的宝贵财富,是浙江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浙江诗路文化带以诗串文,以山水人文为载体,以“诗”为点睛之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鲜明文化印象。

 表 浙江诗路文化带分布与特色列表

1.浙东唐诗之路:兰亭流觞,天姥留别

     文学上的铺垫和滋养,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形成原因。唐朝以前,东晋时期的士族南下,南北文化碰撞与融合,诞生了唐诗的“前身”,而后的南朝,以谢灵运、谢惠连为代表的浙东山水诗,上承江左,下启齐梁,具有关键的转捩作用,为唐代山水诗导夫先路。其中,南北文化碰撞下思想融合的态势也是不可忽略的,东汉末年,道教就开始盛行,南朝时期佛教也日益壮大,至唐代,三教融合,开启了思想融合的华章。依此背景,可以看出思想的融汇从纵向上强化了“浙东唐诗之路”的思想深度,也同时促成了浙东唐诗之路的最终形成。浙东唐诗之路作为中国唐诗之路的最东端,自然有其重要的意义,这也与浙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长久以来的文化环境脱不开关系。据统计,在《全唐诗》收载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312位到过浙东“唐诗之路”

2.大运河诗路:千年古韵,江南丝路                 大运河诗路是历代诗人寻迹江南的重要文化水脉,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等名篇,勾勒了江南古韵和丝路盛景。大运河诗路文化带依托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全面展现“一湾碧水枕千家”的诗路印象、“革命声传画舫中”的红船启航地形象,实施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景区、大运河古镇群、南湖红色景区、浙东运河博物馆、浙江山水六旗国际度假区等重点项目。

3.钱塘江诗路:风雅钱塘,百里画廊

     历来被称为“锦峰绣岭,山水之乡”的钱塘江诗路,是一条诗情画意的水上画廊。在唐代,浙西山水成为唐朝100多位诗人“壮游吴越”的必经之地,留下了500多篇脍炙人口的诗篇。“钱塘江之路”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成为沿线富阳、桐庐、建德、淳安四区县市宝贵文化遗产。

  4.瓯江山水诗路:山水诗源,东南秘境

     八百里瓯江从龙泉、庆元交界处发源,流经丽水、温州两地,最终汇入东海,千百年来吸引无数文人贤士留下优美诗篇,形成独特的“瓯江山水诗路”。“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鲜明的文化特征,在浙南地区演绎了一种形影相随的文化体系,绵延并贯穿了文化、经济、生活、民俗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四条诗路”贯穿浙江全域,是文化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浙江的文化之美、生态之美、气韵之美、活力之美,四条诗路文化带空间范围覆盖全省11个地市,形成全省美美与共的生命体。

(三)浙江诗路文化带发展的意义

    诗歌作为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学体裁之一,备受世人的关注。当前浙江诗路文化带建设正是对中国诗歌资源的创新性利用,创造性传承。江浙一带自古受吴越文化影响,崇文之风盛行,特别是自隋唐开始,我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随之南迁的还有当时的饱学之士,南北交融的文化格局使得全省的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因而浙江四条诗路文化带的发展在“传颂浙学深厚底蕴的魅力人文带,串联浙江诗画山水的黄金旅游带,树立‘两山’实践标杆的美丽生态带,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富民经济带,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合作开放带”统筹基础上还需凸显个性特色。研究、保护、利用浙江诗路,深入挖掘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产业品牌、特色小镇发展中,形成古今交融、和合共生的城市人文精神,有力推进区域经济建设。

      在理论学术研究方面,四条诗路沿线有大量的文学资源、文化形态、文物内容、空间布局等需要研究。通过“诗”这个点睛之笔,以诗(诗词曲赋)串文(文化),以“诗路”串联起各地典型区域文化研究,既表现诗路的审美意象,又体现浙学的智性意蕴。诗路文化带空间形态方面,浙江的规划中提出以主要水系(古道)和现代交通为纽带,打造“一文含四带,十地耀百珠”的诗路文化空间形态。以“文”具象标识为核心,以晋唐以来诗人行迹、水系交通、浙学学脉、名称古镇、遗产风物等为主要特征,全面系统谋划浙江诗路文化带建设研究内容,构建起文化建设四条“金丝带”,全程贯穿“串珠成链”思路,以达到“以线带面”的诗路文化带建设效果。

      在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浙江诗路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发展传承,对于提高区域知名度、优化区域环境、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旅游发展,以及促进当代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等均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浙江诗路所构建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历代诗歌整体性的渊源关系,将为旅游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可形成新的旅游业态与旅游热点,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浙江开展文化观光之旅。

     四条诗路”串珠成链“,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将历史、文化、生活、生态有效融合在一起,构建省域文化旅游大景区,对打响“诗画浙江”金名片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旅融合视域下浙江诗路文化带发展策略

    “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文旅融合的综合解读就是从整体的角度看待文化和旅游的发展,通过文化升华旅游体验内容深度,通过旅游体验作为文化传播衍生发展的载体,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浙江诗路正在朝着“文化铸魂、产业赋能、整合传播”的方向发展。

(一)诗路文化资源整理盘点,让山水诗篇活起来

     浙江诗路,诗路不仅兴盛在笔墨典籍里,更兴旺在现实场域中。如今发展诗路文化带不是只为狭义上的诗路建设,以传承古代诗路文化为唯一要旨,从大众层面上来说,诗路文化带更为重要的是以诗为载体,为广大群众满足精神需求,提供精神食粮。随着时代的进步,真正做到为大众所需、所用。从社会层面上来说,诗路文化带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基于古代文化,衍生出一系列后天产品,从而丰富浙江文化建构的精神内涵,促进浙江文化旅游产业的再生长,催生新兴旅游经济的出现和成长,从本质上优化浙江文化氛围。因此,作为诗路文化载体的节点景点应被列入发展格局而被重点关注,让山水诗篇真正“活”起来,在文旅活态中进行传承。

     当然,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提,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比如浙东唐诗之路是融合了诗歌、书法、茶道、戏曲、民俗、方言、神话传说等内容的中华文化宝藏;唐诗之路的内涵从文学艺术拓展到了沿线自然地理、宗教哲学、民间信仰、文学艺术、风土物候、商贸交通等领域,对于儒释道三教文化、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共融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仍然以耀眼光芒吸引着人们的向往与关注,其意义与当代价值不容小觑。

      一条瓯江,滋养了传承千年的瓯越文明,既有“永嘉学派”,也有昆曲艺术。瓯江是沿线城市重要的母亲河,它浸润了丽水这座城市,哺育了“丽水三宝”(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它浸润了温州这座城市,繁衍了瓯绣、鼓词、黄杨木雕等极具瓯越地域特色的艺种……瓯江哺育了延绵2000多年的人杰地灵。无论是黄公望,还是刘伯温,都曾徜徉于江畔沿岸的灵山秀水中。远有谢灵运、叶适、永嘉四灵等文人墨客的诗酒风流,近有郑振铎、夏鼐、黄溯初等志士仁人的报国热忱……瓯江故事,源远流长。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温州的先人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其时的玉器、陶器,以及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西晋的缥瓷等闻名于世;宋漆器工艺精美,店号遍布全国,更是饮誉海内外。  

      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建德市也可以利用一流山、水、雾等独特自然资源,重点发展高档休闲娱乐业和具有明显特色的乡村生态文化休闲业,重点推进十大乡村生态文化基地建设。另外,源于孟浩然《宿建德江》中对新安江空蒙之美的生动描绘,充分结合新安江水资源优势,实施江滨公园文化提升工程,大力发展沿江健身游乐、水上文化走廊建设等特色文化娱乐项目也是可行之举,由此全力打造新安江“清凉世界”休闲度假基地。除此之外,建德市节庆文化优势也应得到更好的发挥,根据本地优势资源,探索拓展节庆领域,创新节庆方式,提高新安江知名度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节庆经济”。

      2020年11月,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了在陆游故乡绍兴举行的2020爱国诗人陆游与浙江诗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深切思念“亘古男儿一放翁”。专家学者们以独特的视角,探讨陆游与浙江诗路的关系,认为陆游的诗歌“照亮”了浙江诗路。

(二)诗路文化资源串珠成链,让流域景点串起来

      如前所述,这条把“文”的金字字形作为形象语言魅力的“四条诗路”人文带,既是承载浙江文化振兴和产业发展的综合平台,也是推进人文浙江建设的时代亮点,更是“美丽浙江”大花园建设的诗意灵魂和标志性工程。

    传承诗路文化,描绘途经节点线路(珠),还原诗人足迹,串联古今诗路文化,开拓古为今用新视野。丰厚的文化内涵是诗路系列产品生命力的源泉。不仅如此,跨界融合,多业共荣,时刻保持诗路文化含量,文旅互促,实现“共兴效应”,使得大花园建设的活力源源不断,同时敦促诗路文化带建设中心根据大花园建设的理念变化而调整方向,相辅相成,互联互通。

     除了古今串联外,还可以通过“移步换景、景致欣赏”的方式,找出这条线上最有亮点的景致,重点挖掘和打造,进一步助推诗路建设。加快推进串珠成链,做好文脉串“珠”、交通串“珠”、游线串“珠”、数字串“珠”等文章。

      以“浙东唐诗之路”为例,它是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人文走廊镜湖是绍兴的“母亲湖”,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焦点”;一处小小的嵊州剡溪流域,凭借158位诗人,542首诗篇,20处相关文物保护点,也成为唐诗之路上闪光的珍珠;禅意浓浓的天台则是整条浙东唐诗之路的终点;从地理位置而言,普陀的唐诗之路虽因海峡相隔,看似容易被人边缘化甚至忽视,实际上普陀是浙东唐诗之路上极具特色的一段。在“浙东唐诗之路”的建设中,应积极倡导“古为今用”,应突出科学论证基础上的整体规划,同时在具体的游线设计和实施中体现地域性、历史性、生态性、诗歌性的综合特点。

      钱塘江诗路的兴起离不开钱塘江流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依托于吴越山水的独特魅力,钱塘江诗路以水为纽带,将散落各地的文旅明珠串珠成线、连线成面。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建设以235公里长的钱塘江(杭州段)为主轴,以积淀千年的钱塘江诗路文化为纽带,打造一条及历代诗歌文化与山水漫游于一体的水上画廊,也让诗歌成为点缀钱塘江沿线山水的灵魂。

      因此,四条诗路建设应突出“串珠成链、共建共享”,全面推进大花园建设,加快打造“幸福美好家园、绿色发展高地、健康养生福地、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诗路文化资源产业赋能,让文化旅游融起来

     浙江省近年来聚焦生态文化与旅游结合建设的问题,早先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发展的方向之一;更近一些,2018年浙江提出的“大花园建设”计划,更是加快了文旅融合的脚步。这两者和如今浙江打造的诗路文化带建设交相呼应,可以说,建设诗路文化带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大花园建设”进一步具体化的生态文化建设措施。人文历史与自然山水是旅游业相得益彰的两个方面。清人袁枚《谒岳王基》诗云:“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加快做强做大文旅产业,创新文旅产业发展平台和载体,完善市场化投入机制,以政府投入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诗路项目建设。以瓯江山水诗路上的著名景观“江心屿”为例,近年来,随着江心园林的拓建,更使江心屿出现了“江中有岛,岛中有湖,湖中有山,园中有园”的新气象,成为AAAA景区。除了自然的文化景观以外,江心屿更是带动了周边的一系列旅游设施的兴起和发展。江心屿的游乐区域自西向东将分有身健心、市井风情、田园风光、烟树秋雨四个旅游景区,成为了一个集文化、娱乐、美食、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地。而旅游业的兴盛自然而然地要求周边的交通发展提高,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吸引了更多前来游玩的旅人。其实,江心屿要真正挖掘出“诗之岛”的特色,突出主题,而不是现在的综合公园式的开发方式。著名诗人谢灵运一生奔波于宦途与山水之间,往往多旅途劳顿,江心屿带给他的不仅仅是感官享受,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自由自在。在江心屿的文旅进一步发展规划中,可以继续渗透谢灵运的自然理念,通过建造诗词馆、谢灵运公园、“永嘉四灵”纪念馆、高宗皇帝行宫或改建文天祥纪念馆等来实现文化与自然的充分融合,让游人在参观与游览之中感触历史的寻踪,获得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文旅产业的新高度。同时,江心屿也可开发成为温州文人、诗人日常性的诗文雅集聚会场所,真正实现诗歌与山水风光的相辅相成。再比如雁荡山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古村落文化、名人文化等,基于独特的地理资源,雁荡山做精做细影视旅游文章,积极对接引入影视集团,并共同合作开发影视城项目,《琅琊榜》《神雕侠侣》《扶摇》等热播剧均曾在雁荡山取景。 

      因此,要坚持以重要文创产业发展基地为核心,打造一批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艺术创作、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的诗路文化带产业平台。针对实际情况,诗路文旅的开发可以采用不同开发模式。一是对已有的文化旅游产品考虑转型升级问题,比如诗路沿线的红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古村落文化旅游;二是研究开发新的文化旅游产品,比如根据新的诗路研究资料开发的文化博物馆旅游、影视非遗基地旅游、文化会展场所旅游等;三是对诗路景点文化旅游产品的整合性开发比如开辟李白行踪游、金庸影视游等各类新颖的文化旅游线路,从而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游客的需求。与此同时,文化旅游开发要以增加文化旅游产品数量,提升文化旅游产品质量,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研发,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结构性革新为追求。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也应在今后发展中对应不同类型开发模式,同时积极推进整合营销与融媒体传播。2019年5月,钱塘江诗路文化带综合性文旅成果发布:一首钱塘江歌曲《潮起钱塘》、一套《钱塘江诗词选》、一张《钱塘江历史文化旅游导图》、一本《流水的盛宴——诗意流淌钱塘江》。 

结语

   “探索浙江诗路文化,发现浙江文化之美”后续,通过对四条诗路人文山水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进一步发掘,将充满“烟火气”的旅行元素和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更好地践行浙江历史的人文传承。让我们围绕“诗路文化带”这个IP,发掘出更多浙江文化好故事!


作者简介:王艳,浙大城市学院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与产学实践。)


(说明: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阅了政府相关公开文件和相关媒体报道。)

关于《浙江蓝皮书》

    《浙江蓝皮书:2021年浙江发展报告》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研究人员通过对省发展情况进行全程追踪评估,对省发展形势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思考的成果。该系列成果真实、全面地分析浙江2020年发展形势,及时、系统地总结浙江发展经验,力求客观准确地预测2021年发展走势,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突出矛盾并提出对策建议。该研究成果于2021年3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往期回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