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 多方协同课程创新 青春助力乡村振兴——《公关理论与实务》课程创新探索新高度新维度
10月22日,《公关理论与实务》的62位同学在营销传播学系教师汪曼的带领下来到慈母桥村和转塘·石榴籽家园,与慈母桥村干部、转塘党工委干部、转塘•石榴籽家园总顾问赛来西•阿不都拉、杭州图书馆茶文化主题分馆馆长鲁华芳以及两位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一起开启了一场“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慈孝文化+茶文化”的实践调研活动。
一、走进慈母桥村文化礼堂
慈母桥村委党总支委员章莺莹首先跟同学们讲起来了慈母桥的故事,她给同学们播放了慈母桥的宣传片,让同学们了解到了慈母桥的历史、现状以及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在娓娓动听的讲述中,同学们为对慈母桥故事中葛寅亮对母亲的那份孝心深深感动,深刻了解了当地的慈孝文化,并为慈母桥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努力而感动,为进一步课程实践调研打下基础。
慈母桥村委党总支委员章莺莹介绍慈母桥
西湖区与恩施对口帮扶恩施致富带头人“花椒姐”卢云,给同学们讲述了她在西湖区政府的帮助下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本着感恩的心她今年毅然决然地从湖北宣恩来到杭州进行二次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她得到转塘·石榴籽家园的支持和帮助,体会到了家的温暖。卢云也热情邀请同学们加入她的花椒扶贫事业,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花椒姐授课
来自外桐坞村秀空间主理人、杭州市最美乡村致富带头人郑秀珍也给同学们讲述了用文创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她是石榴籽文创与乡村生活美学践行者,有着20多年的文化设计推广经验,渴望将美的元素融入到日常中。她鼓励同学们:“你们是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道路的新一代人,希望你们用心倾听,担起民族的责任。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二、走进慈母桥村茶园
在赛来西•阿不都拉老师和汪曼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沿着慈母桥村旅游精品线而上,深度体验了慈母桥的美丽风景和慈孝文化,并且大家还饶有兴趣地登上了茶山,从最高处领略慈母桥村的美丽风光。茶山上,一位茶农母亲正在采摘秋茶,赛老师告诉大家一斤茶一般有5万到9万颗芽头,平均需要采摘56000次, “传统老工艺制作,考验茶农的不是一般的苦力,而是一份难得的匠心精神,今天慈母桥村的生活都是靠着无数茶农、无数和这位一样的母亲靠双手换来的。”徘徊龙溪上,便有孝慈香,从“茶叶子”到“金叶子”的背后,是慈母桥村人秉承孝慈文化、振兴乡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幸福路。通过实地调研,同学们对慈母桥村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三、走进石榴籽家园
穿过茶山,同学们来到了转塘·石榴籽家园,杭州图书馆茶文化主题分馆馆长、梅龙茶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鲁华芳热情接待了同学们。石榴籽家园有三层楼,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美好涵义,石榴籽家园就坐落在图书馆内。进入一楼,扑面而来的是清淡温暖的茶香,石榴籽家园的老师们端上了刚泡制好的九曲红梅,缕缕茶香,沁人心脾。鲁老师介绍说:“茶有三次生命,第一次是破土出芽,第二次是采摘制茶,第三次是注水出汤。以茶会友象征着石榴籽家园人的热情好客,也象征着民族文化的团结融合”。二层是56+工作室,三楼是石榴籽文化家园多功能展示区。”鲁老师向同学们一一讲解着馆内的民族展品。在石榴籽家园中,同学们参观各民族服饰、耳饰、乐器等等,以及纯手工烧纸的“石榴籽陶壶”,将石榴的外形和陶器的制作像结合,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与民族团结的融合。
石榴籽家园大合影
传媒与人文学院的《公关理论与实务》课程作为我校校企合作课程和院级教改培育项目,一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实践中,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思想与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以全国民族团结重点扶持基地“转塘·石榴籽家园”为载体创建校园首个石榴籽驿站“ZUCC石榴籽驿站”,并以此为重要教学实践平台进行课程联动,积极探索以行业资源导入课堂,思政进课堂并通过课堂翻转进行课程思政创新的教学实践。本次教学实践活动旨在进一步探索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和路径,推动公关课程建设,通过政企校共建让大学生了解非遗文化、茶文化、慈孝文化、民族文化并承担传承的责任,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深入理解共同富裕。学生们通过本次实践环节获得第一手调研资料,回来后将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共同富裕背景下民族文化品牌的年轻化传播策划案”。
汪曼老师安排本次调研作业
文字:新闻1902俞律弘
摄影:广电2001廖湘婷、广电2001姚婧妍
排版:传媒记者团 许耀月
审核:汪曼 赛来西·阿不都拉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