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都市传说,十个哈尔滨人九个在探店

格子 X博士 2021-11-15




编辑:素卡  策划:涅瓦

 
最近听到一句话,特别有意思。

有博主调侃:“哈尔滨1000万人口,900万人探店,大姑父大果子都不炸了,现在改探店了。”

·来自@李烔Me

900万这个数字当然是戏剧化夸张,但我在这个话题下调查了一番,发现“哈尔滨探店”成为一个爆梗并非空穴来风。


现在一线城市连上厕所都内卷,但现在就探店这个领域,哈尔滨已经遥遥领先,提前内卷了。

·本地创业博主直言哈尔滨探店饱和了,还想干就算了

当有博主开始探访哈尔滨的厕所时,这件事情似乎有些超乎想象了。

·探店产业链延伸


现在哈尔滨的所有店基本都快被探过一遍了。

在各短视频平台中搜索“哈尔滨探店”,出现的相关博主少说几百人,算上一些拍过周边作品的和粉丝量不多的,几千摁不住了。

如果这些博主人均一周探一家店,那么不用多久,哈尔滨的厕所也得被探干净了。


大饭店探没了就探小饭店,小饭店探没了就探小野摊,小野摊都探没了,有些探店博主准备吃垮大学食堂。

原来大学生只需要跟新生抢饭,现在还得跟探店博主和他们的粉丝抢饭。


当增量遭遇停滞,存量就会陷入博弈,哈尔滨的探店就是这个逻辑。

一方面是内容的博弈,为了让自己的视频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哈尔滨的探店博主们无所不用其极,话术之浮夸远超斯卡拉夜场的小品。

·斯卡拉

外地朋友看探店视频看多了,都纷纷发出疑问:“你们哈尔滨的饭店都是世袭制的么?”

在这些博主的嘴里,哈尔滨开了20年以下的饭店都是新店,动不动就得是开了七八十年的老店,让你感觉那口老汤张作霖都可能喝过。


他们说有些店装修都是几百个W起,有些直接过亿,东北的经济增速似乎正在他们口中腾飞。

东北文艺还没全面复兴之前,经济先在探店博主嘴里复兴了。


另一方面,探店博主之间的勾心斗角十分激烈,值得博弈论学科再写几篇深度论文了。

现在哈尔滨的探店博主里,有探店的,有复探的,有复探之后出来辟谣的,多线剧情就像东北版《沙丘》,悬疑程度能让东野圭吾过来拜师。


比如前几个月,哈尔滨探店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食拿酒稳”事件。

推广博主、排雷博主、辟谣博主、蹭热度博主和不明公关,五方势力围绕着一间几十平米的小店,就“充没充值”“团购让不让用”“开不开发票”等问题展开了多轮激斗。


各方视角、表述、证据纷繁复杂,从监控到小票到录音反转又反转,活脱脱的探店罗生门,带动了全国网民异地吃瓜。

·哈尔滨探店成了追剧

而类似的事情前几天又发生了,“哈尔滨糖葫芦”事件再次冲上热搜。

哈尔滨两个探店主播,在同一个下午先后去了同一家糖葫芦摊拍视频。

最抓马的是,后一个主播发完视频经网友提醒,才发现自己的糖葫芦是上一个主播咬过的。

·来自@潇湘晨报

我们也许搞不清楚这次博主和店主到底谁是谁非,但这无疑又是哈尔滨探店业态疯狂内卷的一个缩影。

席卷冰城的探店热潮下,探店博主们已然成了当地无法忽视的群体。

我称之为——“流量买办阶级”。


近代鸦片战争之后,国内出现了买办阶级,他们替外国资本家在国内推销商品,收集情报。

·出自《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而眼下哈尔滨这些蜂拥而起的探店博主,很多就像是新时期的买办。

只不过他们服务的对象从国外的列强变成了国内的流量,而他们同样阻碍了哈尔滨甚至整个东北餐饮业的良性发展。


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最初,为什么哈尔滨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如此多的探店博主?

也许你以为这是一个自发效仿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以流量为号,以利益为纲的集体行动。

探店博主们表面上的舆论纷争,背后布满了利益硝烟。

·《让子弹飞》

我们咨询业内人士发现,哈尔滨的探店行业现在大概有以下几方势力:探店博主、网红机构、渠道公司和餐饮实体。

探店博主,粉丝量是其价值指标,多数主播走的是付费宣传的路,1万粉以下的探一家店大概收费200,50万粉的探一家大概收费三四千,多数时候还能免费吃顿饭。

网红机构,批量制造探店博主,或由一些头部博主自行抱团成立,机构收钱之后,团队主播会对目标店铺进行集中宣传,出现纠纷时口径一致对外。

而渠道公司的出现从根本上加速了竞争态势,他们成立类团购平台,在上游与商家谈合作上架人气套餐,在下游找探店达人批量宣传,从商家处赚取扣点,再给探店博主或者网红机构结算。

自此,一个完美的探店闭环似乎形成了。

如果说还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那就是这个逻辑能通顺的保障是商家得不断为运转成本买单。

·《让子弹飞》

商家为什么就得乖乖掏钱为探店逻辑买单呢?因为流量是这个时代的核武器。

当流量把矛头对准了东北老百姓的饭袋子的时候,餐饮行业的游戏规则就注定要被改变了。

探店博主群体成了气候之后,那么哈尔滨就剩下两种餐馆了,一种是探店博主拍过的,一种是探店博主没拍过的。

掌握了流量资源的探店势力,手握流量对实体商家进行流量威慑,继而引导商家之间的恶性流量竞争,煽动所有餐饮个体参与这场关于流量的军备竞赛。


流量是无限的,而商家是有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流量游戏的“香料”,流量持有者们只能主动加速探店行业的内卷,最后大家一起在流量修罗场里打个头破血流。

于是,你会看见越来越离谱的探店宣传,越来越惊吓的低价套餐,越来越荒诞的探店纠纷,还有越来越恶劣的餐饮环境。

·有些博主开始带秤探店,甚至还发生过店员跟踪探店博主的事

一位业内人士向我们展示了探店渠道商与商家套餐结算的悬殊价格对比,探店博主代表的流量挤压商家利润空间,商家再挤压商品的品质空间,最后只剩普通消费者一边点赞,一边吃亏,一边骂娘。


他们看着短视频里的探店博主扯着喉咙叫卖又发现了最最怎样的宝藏店铺,又看着这些店铺前赴后继地倒下。

流量买办们好像热闹地做了很多事情,又好像什么都没做,只有哈尔滨的饭的确是越来越难吃了。



现在,短视频探店里的哈尔滨跟真实世界中的哈尔滨,区别比“哈尔”之于“哈尔滨”都大。

·哈尔没有滨

哈尔滨有“东方小巴黎”之称,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都走在时代前列,有着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20世纪80年代的哈尔滨

饮食上,哈尔滨有着超过百年的积蓄荟萃,融合了汉、满、朝鲜以及东欧饮食的精华。

1993年,姜武等演员拍了部电视剧叫《俄罗斯姑娘在哈尔滨》,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展现了哈尔滨的城市气魄和饮食文化。

 
甚至从片尾鸣谢名单里餐饮相关企业的占比,你也能猜出,哈尔滨人在吃这一块从不跌份。

·《俄罗斯姑娘在哈尔滨》

然而,现在探店博主镜头里的哈尔滨, 被塑造成了一座浸泡在过量油脂和廉价蛋白质里的城市。


外地的朋友看多了,以为哈尔滨满城都是熏酱熟食、肘子,人傻钱多只会砸装修和廉价套餐的饭店老板,开了几百年没门头的祖传老店,还有犄角旮旯里服务员比你爹都横的苍蝇小馆。

事实上的哈尔滨是这样的么?他们心知肚明。

“金钱一旦作响,坏话戛然而止;流量一旦作响,真话戛然而止。”

工作不好找,生意不好做,加之疫情影响,哈尔滨的居民和商家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探店这样没什么成本和门槛,见钱又快的营生,自然就有了雀跃之地。

流量的咒语戴上探店的面具,与关外第一省会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夜幕下的哈尔滨敲开了小小的缝隙。

人们常说的东北的衰退,在宏观上像是一个模糊的命题,是一些不可触摸的冰冷数据。

当这份衰落展现于个体,就是一轮轮的东北文艺复兴,就成了眼下哈尔滨探店疯狂内卷的奇观。

·范德彪如果生活在今天的哈尔滨,说不准也成了探店主播

昔日在凛冽北风中泛着光泽的钢铁、矿藏以及工人阶级的光荣与哀伤,如今都投进了轰轰烈烈的去实向虚。


天冷了,哈尔滨的江边,有些居民还保持着起源于东正教洗礼仪式的冬泳,中东铁路向外延伸,穿过城市、炊烟、雪原,一路直奔西伯利亚。

探店博主们举着手机钻进了一家又一家热气腾腾的店铺,手机屏幕上蒙着混沌的雾气。

镜头人声聒噪,东北沉默不语。








设计/视觉  Elaine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