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夏令营里的孩子们打架,老师竟然这样做…
昨天的文章《我把孩子教得很乖,但被抢玩具、总吃亏,怎么办?》提及了孩子们发生矛盾,甚至打架的情况。我仔细阅读留言,发现大家都很有感触,都不想孩子在集体生活里受到伤害。
今天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经历,是我上个月在美国,参加阿德勒国际心理学会(ICASSI)时,我们的少儿夏令营中发生的打架事件,老师的处理方法让我大跌眼镜、格外震撼,完全没有想到!
先说夏令营是怎么回事。
ICASSI的夏令营,和常见的国外夏令营完全不一样。这些孩子们来自全球各地,少儿组的孩子是4-11岁,混龄在一起,没有什么竞技项目,也没有科学实验,也不出去游山玩水,那到底干什么呢?
嗯,孩子们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决定,今天要干什么。
觉得有点摸不到头脑?我一开始也这么想。因为果果年龄太小,今年没能参加夏令营,所以我一直向带孩子的同学打听,课程到底是什么内容,惦记着明年也给果果报名。
大家的回答竟然都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内容,就一起玩儿。但又都表示,孩子们的成长特别快。我就诧异了,一起做游戏就能成长?到底是怎么成长的?
直到有天,夏令营里的孩子们打起来了,得知了老师的处理方法后,我终于明白所谓“成长飞快”是怎么回事,心服口服!
打架的双方分别是户外组,和室内组的两组孩子们。
就像前面说的,这个夏令营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们决定自己想做什么。大家自己选择是呆在室内,还是想去户外,然后再选择在室内玩什么,到户外做什么。
当时户外组的小朋友归来,未经商量允许,强势地介入了室内组的活动内容。室内组的小朋友觉得被严重干扰,非常不满,结果演变成肢体冲突。
孩子们打架,在注重多元文化交流的国际夏令营中,算是挺严重的事件。老师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讲道理?惩罚?和家长交涉?
不不不,都不是。让我大跌眼镜的是,老师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道歉!
这位老师很诚恳地,面对所有孩子道歉:
“对不起,大家会打架是因为,户外组的同学进到教室后,直接介入了室内组同学的活动,这样的举动没有尊重大家,这件事是老师做错了,我没有组织好,请大家原谅。”
老师的道歉,让孩子们都渐渐冷静下来。然后大家围坐成一圈,讨论起刚才发生的事情,引导孩子们层层递进去思考:
为什么会发生打架的情况?(因为生气)
如果我们情绪不好,打架是不是一个解决事情的好方法?(不是,不能解决,打架会伤害友情)
那么如果我们情绪不好时,有什么其他更好的方法解决吗?(有!孩子们纷纷说起来)
这时候,有小朋友发言说:“我们可以建一个冷静角,谁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到冷静角里呆着,心情好了再出来。”
“大家觉得这个主意好不好?”老师询问孩子们的意见。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老师于是说,“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建一个冷静角吧,建造冷静角都需要什么东西?”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一起出谋献策。
老师又问:我们建造冷静角要如何分工?
于是孩子们说,要有做这个的,要有做那个的……随后又挑选自己想做的工作,热情高涨地干了起来,有的人搬椅子,有的人拿玩具,有的人去装饰……
很难想象就在十分钟前,这些孩子还在打成一团,现在却俨然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团队,彼此协调、相互帮助!
冷静角初见规模,这时还不等老师提问,就有小朋友率先开口提出:“我们光有冷静角还不行。这个冷静角还需要有使用的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
你瞧,孩子们已经开始会主动思考,要做成一件事,我们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完善了。
“那大家觉得这个冷静角应该都有哪些规则呢?”老师开始带领孩子们又开始新一轮讨论。
有孩子说:“如果大家都在生气,都挤进去也不好,冷静时需要一个人静静的,所以每次只能进一个人。”
“冷静角的物品是大家的,就算进来的时候不开心,也不能搞破坏。”
“如果别人在冷静角里,不应该去打扰。”
……
就这样七嘴八舌的,这群平均年龄七八岁的孩子们,自己通过讨论、投票,制定出了一份“使用规则”,又自己拿纸笔写成中英文两个版本,贴在冷静角里。
这时候又有小朋友提出:“冷静角里一次只能进一个人,如果这时候有其他人心情不好,怎么办?”
老师并没有给出任何答案,而问大家觉得应该怎么办?大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
有小朋友提议——那我们可以再建一个“放松角”,不一定是你情绪不好的时候才可以进,只要你想静静地待一会儿就可以去,也不限制必须是一个人。
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这次不等老师提问引导,孩子们自己就开始商量:建这个地方都需要什么东西,大家怎么分工,使用规则是什么样的,和“冷静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群孩子自己思考、动手,相互帮助,非常有秩序地又搭建了一个小园地。
大家一起讨论:What makes a good friend?
了解了整个经过后,对这个课堂,我心里只有一个大写的“服”!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没有说过一句类似“你们不能打架!”、“这样做是错的!”、“你应该这样做!”的话,没有教过孩子们任何知识和纪律,也没有给任何孩子指派过任何任务,但孩子们却在这样一轮又一轮的思考、讨论、意见发表、投票、规则制定、认领分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了影响:
孩子们学会了 观察事物,发现问题,主动思考,举一反三;
学会了 逻辑思维,理性沟通
学会了 民主投票,商量探讨;
学会了 公平公正、遵守纪律;
学会了 分工搭配、相互合作;
学会了 倾听并尊重他人意见,团结友爱;
学会了 从别人身上学习智慧,真诚认同,而不是唯我独尊……
更可贵的是,这些东西都不是通过一味地灌输、强迫孩子接受来达成的,而是通过孩子们每天的相处、不起眼的游戏,一遍遍的重复,让孩子们自然而然熟悉和接受,并最终内化为自己价值观和行为原则的一部分。
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做手工
对孩子身上的变化,感触最深的就是家长。
夏令营到了第二周时(这个夏令营有两周,可以只参加任意一周,也可以两周都上),有带孩子来上课的中国同学,对我感慨:孩子成长了许多,这种成长难以描述,你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就是觉得,他长大了。
我特别理解。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妈妈,感受会更强烈,因为这种课堂方式,在国内的学校里太罕见了。
其实,今年来参会的中国同学,大多来自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也不乏孩子在著名国际学校读书的,都觉得收获了意外的惊喜——这个夏令营看上去没有很高大上,甚至没有一点儿炫酷的地方,却让孩子们学会了最重要的东西!
读到这里,可能有的妈妈觉得,离自己有些遥远,反正国内也没有这样的学校和老师。但孩子还有我们啊!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环节,从来不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而是家庭教育。或许,我们无法给孩子复制一个夏令营,但运用这些教育理念,融入到我们每天和孩子的对话、相处中,却是可以实现的。
譬如,在孩子产生情绪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先对孩子表达理解和宽慰?
譬如,在准备要画画的时候,先问问孩子,画画都需要什么东西,鼓励他主动思考,然后让他自己把这些东西拿过来。
譬如,我们能否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例如一起商量上床睡觉的合理时间,睡前阅读几本书,一共读几遍,等等(有妈妈问我孩子缠着读绘本不睡觉怎么办,和孩子一起解决不是也很好吗?),一起执行……
不着急灌输,不强迫不责罚,放慢脚步为孩子打好基础,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人格和秉性,这正是慢成长一直以来向大家传递的理念。
当然,这可能会慢一点,这可能会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心血,但等到我们迎接收获那一天,一定会觉得超级值得!
花时间的碎碎念:
最后,特别感谢一下为咱们这篇文章,提供资料和照片的深圳三有国际正面管教(微信公众号ID:sanyouPD01)。今年,因为夏令营里有些年龄小、英文还不足够的中国小朋友,所以三有国际的老师担任了夏令营的中文助教,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多帮助。
今天介绍的这个夏令营,之所以和其他夏令营不同,是因为,这是一个阿德勒心理学派的夏令营。老师们也都是心理学者。来参加的孩子,大多父母本身学心理学,爸妈来上课,孩子就上夏令营。
和大家说阿德勒,可能有点陌生,但提起“正面管教”,慢成长的朋友就都很熟悉了。正面管教,正是阿德勒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应用(点击这里可以了解更多正面管教创始人的故事)。
所以,看似博大精深的心理学,其实离我们一点儿也不遥远,大家可以通过学习正面管教课程,在更好地育儿的过程中也育己。马上,9月,吉吉就要在深圳开正面管教课程了,大家可以加她的微信mancz321了解更多信息。夸完了小伙伴,也欢迎大家加我的微信,联系方式如下:)
本文作者:花时间。海归硕士,资深文化编辑,童书译者,心理咨询师。创立微信公众号“慢成长”manchengzhang123,不爱写鸡汤,只有亲身实践的经验分享和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共读知识。育儿文艺两不误,既要陪娃慢成长,也相信诗和远方。个人微信baby_hours。
现在关注“慢成长”,回复关键字,可以阅读400+篇原创育儿好文哦:
【隔代】你辛苦教孩子5天规矩,只要一个周末就被老人毁了?
【娇养】凭什么男孩就该粗养,女孩就要娇养?
【标签】够了!别再给孩子贴标签了!
【礼貌】孩子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请别再逼孩子了!
【吼叫】面对孩子犯错,不发脾气有那么难吗?
【惩罚】“孩子不听话,惩罚一顿就好了?”“呵呵……”
↓↓↓ 点击阅读原文,送你一本实用育儿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