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孩子画画天赋的事,我们可能每天正在做……
最近一段时间,快3岁的小叶子变得没有以前那么爱画画了。
她以前很喜欢涂鸦的,我手机里随手拍到她专注画画的照片,就有好多张。可这些天,她动不动就把“我不会画!你给我画!”挂在嘴边,像变了个人。
老公也和我嘀咕:“累死了,现在一说画画就让我画,我这都画好多张了,宝宝可倒好,一点没被激励,这不科学啊!”
(这是老公示范时画的……)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在之前的这篇文章(你的“好心”,正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中,提到了一个可能影响孩子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因素:老人打扰了孩子的专注,急于去“教”和“纠正”。
可是后来我们沟通了,大家都注意了不要轻易打扰、尊重孩子的兴致,结果竟然更糟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带着疑问,我翻开了好久前就买回家、却一直没有看的儿童美术教育经典——日本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画家鸟居昭美的《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
本想获得些“窍门”,却不曾想,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绘画启蒙的认知,看完之后,感受很复杂,一方面,为我的无知,难过地想掉泪;一方面又很感恩,幸好及早地学习,不至于耽误孩子。
原来,破坏孩子画画兴趣的几个“大坑”,我全踩了:
1、介意孩子画得像不像:虽然表面在鼓励孩子,内心却总觉得,这画的是什么啊,乱画乱圈乱抹的,完全看不出美感,感觉是在瞎比划吧?
2、给孩子示范具体画法:当孩子说,“妈妈,一起画画吧”,我就真的画了,而且,把能画的都画了——太阳、月亮、花朵、房子……还一笔一划,边画边解释,觉得自己很耐心地在示范……当孩子提出了更具体的事物,比如恐龙,我画不出来,直接打开了pad百度搜图,让孩子照着画……
3、让孩子玩了涂色游戏,还称赞了她画在框框内……
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小时候画画的时候,家长、老师就是这么教的,照着临摹嘛,如果画得“像”,就会得到称赞。
我到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我只能在有参照物的时候,才能画两下子,一到画画,脑子里几乎没有任何清晰的图像,更不要说创作能力了。
鸟居昭美提醒得太对了:“绘画和语言一样,是一种表达方式。”它不能简单地用技巧做标准,更不能限定好了一个框框去填满,而是要基于生活所见所闻,因为真实、感动、触发灵感而创作表达。
简笔画、涂色和临摹,都会束缚孩子。
如果我们教孩子,太阳就是“一个黄色的圆,外面几条短线代表发光”、月亮就是“弯弯的”,孩子就会根据大人的描述、示范、脑海中的“概念”去画,而不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和想法。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自动关闭观察和想象的阀门,然后,失去对画画的兴趣。
换言之,“像”、“正确”是大人的标准,但不适用于孩子。
照着画、依照实际事物写生这样的形式,要等到孩子至少9岁以上,因为到这个时候,孩子对垂直与水平、上与下、远与近、方向等的认知,才能达到和成人同样的水平。
那在这之前干吗呢?
——请!保!护!好!孩!子!的!天!赋!
一、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画的特征,学会欣赏
11岁:涂鸦从“画点”开始,孩子会挥舞手腕,画出很多个“点点”。
画圈:肩部和肘部像活塞式地做往复不停的运动,运用手的功能,画出大的“连续圆圈的螺旋形涂鸦”。
开始进行有意义地涂鸦:能够一边画线,一边目测线条的长度,并在适当的位置停下画笔,涂鸦中出现了“线和线的连结和封闭的圆圈”。
和1岁左右那种不知道从哪开始到哪结束的乱画不同,孩子开始画出有始有终的清晰线条,然后,孩子开始为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说明”。
不过,这种解释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提问的人不同,答案也不同,比如刚说画的是苹果,可能转头就说是面包。
孩子的涂鸦中会出现“涂色”,代表孩子绘画能力发展的关键点。这个阶段,让孩子看着成人的范例画画,不但是徒劳无益,而且会阻碍孩子绘画能力的发展。
会一边画、一边考虑每个线条的意义,3岁半以后,孩子迎来了创作有表征意义的涂鸦作品的阶段,会用“头足人像”表达身体,比如,从表征身体的大圆圈横着画出来的两条线表征手,向下画的两条线表征脚。
这个时候的孩子词汇量更丰富,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能够根据语言词汇,在脑海中浮现具体事物的形象,并画出作品来。
比如老师说,“我们画爸爸吧”,孩子可能会想到,爸爸有胡子的、和别的爸爸不一样的画面。
开始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产生浓厚兴趣。比如同样看到大马和小马,孩子感兴趣的是,大马是不是小马的妈妈,以及它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所以这个阶段孩子的画作,会有很多事物与事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父母拉着孩子的小手,一家三口出现在画作里。
孩子会开始画基底线,也会开始关心事物的变化及排列顺序。
比如在画汽车的时候,画出汽车里面的东西;画房子的时候,画出房子里的家具;画妈妈的时候,连肚子里的婴儿也会画出来。
7岁左右,能够发展出表现有进深的三维空间表达方式,能从3个角度画人物肖像。
整体来说,1到3岁,属于孩子的涂鸦期,主要是熟练运用手部的力量,家长要尽可能提供多一些的丰富材料给孩子去探索(比如纸、布、旧衣服、旧木板、旧瓷砖、涂鸦墙等);
4-6岁以上,多启发孩子的观察能力,可以给孩子准备个单独的小本子——“绘画日记”,鼓励孩子每天去画、培养习惯。
二、少干预、多陪伴,多去“倾听”孩子的画
孩子的涂鸦作品,尤其3、4岁以前,只通过观看,是无法明白他们在画些什么的。只有听听孩子的讲解,才能明白她们的绘画内容或表达意图,孩子也会因为有人对自己的作品认真倾听、理解,才觉得自己的绘画活动是完整的。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少干预,多陪伴,可以一边看孩子画画、一边适度的围绕着孩子画的内容和孩子聊天(也要注意不要过多打扰孩子的专注),并尽量去理解孩子所说的话。
比如问问孩子“这是什么?”“你愿意和我说说你的画吗?”顺其自然,保持好奇心,孩子就会被鼓励。
如果孩子让你一起画,她的本意是,“请你陪着我画”,而不是真的让大人画一个超级具体、厉害的形象,那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三、多带孩子感知生活、观察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不要告诉孩子月亮怎么画、小草怎么画,最好的方法,是启发孩子在真实的场景中去观察,然后通过绘画表达。
比如平时带娃在小区溜达、去了什么地方、沿途都看到了经过了什么,都可以和孩子互动: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有几个?先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然后回来和孩子一起回顾,鼓励孩子拿起画笔,“让我们把看到的画出来吧!”这也是蒙特梭利体系训练观察力的方法之一。
即便是在家,也可以观察,比如玩具的形状、颜色、玩具底部是不是有黑黑的影子、告诉孩子,“有光,就有投影”等等。
如果孩子觉得过程有乐趣,就会愿意去描述和表达,不用介意孩子的用色对不对、与实际顺序是否符合,关键是,他愿意观察、去解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
同样的,当欣赏孩子的画时,要对孩子融入真实感受的表达给予正面评价,这也是心与心的沟通和理解。孩子用心表达的部分,正是孩子满怀真诚的地方。
四、不要迷信美术班
很多家长可能会困惑,要不要把孩子送去专门的美术机构?
我专门咨询了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多年的朋友、目前在中国美院进修的曾小君,她告诉我,不是不可以,但主要看老师有没有责任心、是不是会多鼓励、而不是局限孩子的想法。
另外,机构的课程也不能过于模块化、主题类同化,即使有主题,最好也能不限形式,比如都画秋天,有的可以用水彩、有的用黏土、有的用手工作品。
拿这个6岁孩子的画来说吧,表面看很厉害,其实却不是一个孩子的应有的作品,里面的房子、山、太阳,都是模式化的:
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啊,这不也是我们孩童时期、老师和家长教的样子吗?毫无孩子天真的想象力。检验机构是否用成人的方法在教孩子,还有这样一些标准:
所以,别信机构的蜜糖,别误以为孩子花哨复杂的画作就是好作品。很多老师会描好边让孩子去涂颜色,这也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最后还有一个常见问题,比如我遇到的:
如果已经“教”了,孩子没那么有兴致了,怎么办呢?
——找同龄的孩子一起画是个好办法,他们会相互模仿、激发兴趣。
另外,就是要靠我们自己恰当的引导了。
我本来也是挺沮丧,一到画画,小叶子就让我们画,然后自己涂抹两下就不动笔了。那天,我带着新知和一颗接纳的心,和孩子一起画画。
当她说:“妈妈,你给我画恐龙!”我说好,但只是随意地在纸上画了些线条(下图橙色的),然后轻松地说,“这是妈妈眼中的恐龙,你的呢?”
小叶子也动起了笔,画了一个椭圆、再来一横、一条很长的线,“这是头、这是嘴巴、这是恐龙的长长的腿……”
我心里知道,这是我们之前“教”她的,还是默默地倾听,“哦,原来这是腿呀。”
一连好几张,都是这个样子、这个顺序画恐龙。到了第4张,还是一样的顺序,画完,她突然很兴奋,“妈妈,还像袋鼠!”然后又画一张,椭圆、横、两条线,“这是长颈鹿!”
我很开心,她突破了只画恐龙的阶段,赋予了画作新的意义,甚至在动笔前,已经开始计划着要画什么了,这完全符合一个3岁左右孩子的绘画认知特征啊!只不过,绘画的元素、模块,还能看出程式化的影子。
我还是默不作声,倾听。又一张新的白纸,小叶子画了一个深蓝色的点(见下图),叫道,“蚂蚁!”
我内心燃了一下,竟然不是先画圈了哎!
再一条略长的线,“这是蚯蚓!”然后再一条,“这是一条更大的虫子!”
我微笑地看着她、回应她,小叶子更鼓舞了,在3条线的外面又画了个粉色的半圈,告诉我,“这是滑梯!好长好长的滑梯!”外围再画一个绿色的圈,边画边说,“这是山!”
(让我感动的女儿的画,不是因为画得好,而是她的想象力回来了)
那天,我忍不住把这个图、以及引导的过程发微信给老公,特别感动!因为,当我不再纠结对错、像不像、去倾听孩子、去问孩子“这是什么?”她内心的画画的小火苗、那片想象的伊甸园又回来了:
蚂蚁、蚯蚓、滑梯、山,这些名词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真实的出现在她的生活里,她见过、观察过,才能画出来……
所以,孩子的创作复原力是多么生机勃勃啊,如果我们曾经干预错了,及时修正就好,给孩子空间,她真的会野蛮生长、爆发自己的能量。
鸟居昭美的书中,有大量的孩子画作,的确能看出,一个被干预的孩子的作品有太多成人的痕迹,而没有被干预、自由生长的作品,看起来非常流畅、自然。
当然,书不一定就是金科玉律,我写的也未必没有瑕疵,为了写得尽量中肯,我也请朋友专门校了稿,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也更放心分享出来了。
深深地觉得,父母后天的自我教育和学习太必要,因为很可能,我们经历的教育是错误的,别用同样的方式、理所当然地去对待孩子。
我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画家,甚至不介意她是否把画画当兴趣,但我希望,别去毁了一个能够让她表达情感、自我、和对生活的爱的机会。
最后,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转出去,让更多的家长知道,该如何保护孩子的画画天赋。如果有任何美术班,教年幼的孩子一笔一划、告诉她们花就长这样、太阳就该那样画,千万千万,别花冤枉钱。
作者介绍
吉吉: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生涯规划师,斜杠妈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吉吉21天打卡社群创始人。相信育儿就是育己,愿与娃一起慢成长。微博/个人公众号:吉吉pure;微信:mancz321
现在关注“慢成长”,回复关键字,可以阅读300+篇原创育儿好文哦:
【绘画】画画好处多多,千万别让错误的启蒙毁了孩子的天赋!
【吃饭】孩子“五行缺饭”怎么办?光着急不如这样“治”!
【长大】等孩子长大就好了?明明就是晚了!
【礼貌】孩子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别再让误会伤害孩子了!
【习惯】生活习惯好不好,幼儿园里见分晓…但谁替孩子买单呢?
↓↓↓ 点击阅读原文,送你一本实用育儿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