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隔代养育,如何多点“相爱”、少点“相杀”?

2017-10-10 吉吉 慢成长


之前写了这篇文章:和亲妈大吵以后……记录了在老家时和妈妈发生育儿冲突后,我的感受和觉察,当时很多留言,都说谢谢我愿意分享这难以名状、让我们自责、矛盾又痛苦的母女关系。


一个多月过去了,妈妈跟我来深圳小住,又回去了,我们依然是在不断的磨合、相爱相杀,关于育儿的分歧,我有了更多的感悟。我有时候会和老公开玩笑,“妈妈又给我提供写作素材了……”


我发现,父母希望和能够帮到子女的,和子女的期待与需求,有很大差距。



拿我来说,我需要写作,不定期会外出讲课、上课,在家的时候,我希望能掌握好节奏,工作完好好陪娃。因此理想的帮手,是在我需要专注的时候,妈妈能搭把手、陪孩子好好玩。


结果是,我妈比我还忙:每天睁眼就忙着做饭、刷碗、然后收拾屋子、扫地、擦地、甚至手洗衣服,一件又一件……


孩子呢?当然是一遍又一遍地找我呀……



有天,眼睁睁看着上午要过去了,工作断断续续拖拉着,陪孩子也不够专心,看着我妈忙进忙出,我心里很不舒服,就这样,冲突又上演了:


“妈,你没看到都快中午了吗?能不能别干那些活儿了,陪孩子,我才有时间做别的啊!”

“你看我闲着了吗?这么多事,这不都替你分担呢吗?我不干谁干啊?”我妈也很委屈。


“衣服可以用洗衣机,为什么非要手洗?”

“没几件费什么水啊!洗衣机又洗不干净!”


“做菜累就别做了,我可以点餐,我们也可以去外面吃的。”

“老在外面吃不干净又没营养,孩子胃口能好吗!”


“别擦了,你擦得再仔细,不到3天也会脏,我要不买个扫地机器人,或者难扫的地方我请人来,不用你亲自做,你歇着!”

“你是不是钱多烧的?这么不会过日子?!谁家不是自己扫地擦地?”

……



我们这一代人,希望尝试利用机器解放人力,觉得最稀缺宝贵的是时间,可对父母来说,亲自做就是省钱,省吃俭用是优良的品德,他们不但不觉得机器是帮忙,反而觉得浪费……我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就是不同的。


我们这一代人,普遍知道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而迫于生活压力、期待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我们也要去打工、赚钱。


在这个时候,父母能来帮忙,我会很感激,也努力在陪娃的时候多去分担、帮孩子建立规则、学习技能,但我们也会很担心:一会儿鼓励、一会儿严厉;一会儿自己吃、一会儿又追着喂……教育观念的不统一,往往会导致孩子摇摆不定,往前走两步、往后退三步……


所以有时真的会感慨,纠正一个孩子的坏习惯所耗费的心力、比从白纸一张培养起来难太多;自己带孩子确实辛苦,但少了摩擦、意见统一,长远来看,又何尝不是一种轻松?



父母的确不易,他们本来也有自己的生活圈,多数老人,到了退休的年纪,还愿意来操劳,除了本身很向往天伦之乐,是真的希望帮到孩子的……


可其实,他们也并不知道怎样才是真的“帮”,也很困惑:不都是带孩子,怎么到了孙子孙女辈,突然什么都不对了?也不管用了?不让我吼也不让我哄,孩子就是不听话啊,我能怎么办?!


拿我妈来说,她有花眼,给孩子讲故事看不清字,自己又不敢太发挥,这样断续着或是照本宣科,孩子听听就不耐烦了;陪孩子画个画儿吧,她觉得自己也做得挺好的呀,给孩子示范了个大恐龙,教她怎么画,结果也被我写成反面案例(你的“好心”,正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是在破坏孩子画画的天赋和专注力……



总之,“培养”自己孩子那一套,如今都被自己孩子推翻了,用老一套吧,还总被纠正……一身挫败……


而这,又怎么能怪他们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圈,如同我如果没发现孩子画画的兴趣降低了、跑去看了书,我也是不知道该怎么保护孩子的创造力的;如果我摘掉眼镜、或是打开一本全新的、写满其他外语的书,我也会懵……


我们往往忘记了,几十年过去了,父母那一套是过时了,可是,他们也没有经过新的培训,就上岗了啊……



陪娃不擅长,他们需要存在感与成就感,就越发想去做些能体现价值的事,也就是前面说的,做家务、伺候吃喝拉撒……


虽然父母们不愿意承认,我也觉得说起来残忍,可绝大部分的老人,并不是在真的“带”孩子、“教育”孩子,而是做着保姆般的工作,还可能不符合标准流程……


我的心忽然一紧,父母如若知道这真相,会有多么伤心……




谢天谢地,我们还能够去分析、理解父母和我们各自的立场和期待:


父母:参与孩子的生活、帮助孩子分担、享受天伦之乐,有成就感。

我们:育儿意见一致、少一些家庭矛盾、一家人其乐融融,有个人空间,有时间专注并安心工作。


那我们到底可以怎么做,才能让双方的需求向前一步、有被满足的可能性呢?


1、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承担自己的责任,不是空喊口号,逼自己在不可能全职陪娃的现实中还要负起全责,而是告诉我们,生活要掌控在自己手里。


当我们觉得,养孩子是父母的责任,标准就会不自觉地提高,“没带好!怎么和孩子说话呢?”而如果责任在我们,父母是来帮忙的,心态会很不同。比如,如果只有我自己,我根本没法外出开课,可是父母在,我至少能够出门做点自己的事儿,谢天谢地啊。


掌控也表现在,当自己责无旁贷,我们就会开启解决问题的闸门,想想自己还能做什么。比如,当我知道妈妈的教养方式和我不同,就逼迫我要在工作时更高效,多创造一些陪娃的时间,也会多些耐心,教妈妈怎么做。



2、父母,也需要手把手地教。


到底如何带娃才科学?有条件的话,带着父母一起上上课太必要了,如果不方便,平时开车、洗碗听个育儿音频,也很有种草的功效,尤其家长都信“专家”……


比如孩子在玩小汽车,我观察,妈妈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呼应。我就告诉她原则,并且直接示范:“大原则就是不打扰她,她自己玩,你在旁边看着;她如果需要你回应,你就顺着孩子、把看到的描述出来、问她问题、或者一起加入,‘你想怎么搭呀?’‘哦,我们有3个小车连在一起啦!’把自己当成是孩子,玩进去,孩子就会很喜欢。”我妈渐渐开窍。


还有几次带出门买零食的情况,我妈很难坚定,受不了孩子哭着要,我们一起出去,我就先蹲下和孩子约定好,一会儿只可以买一个小零食,到了超市多次提醒,“我们的约定是什么?”如果不遵守,就同理她的情绪,但坚持不多买。时间长了,我妈也不希望孩子一直闹,发现确实有效,就也开始尝试和孩子去商量。



3、不要硬碰硬,聪明沟通、多鼓励。


关于节省家务时间的问题,如果我真如实交代花了好几千,老人肯定心疼啊,所以有时我会圆着说,“这个是样品。”“客户寄的,没花钱。”或者把金额说少点。


我也会注意,脏衣服脱了先藏起来,然后到了几件我就直接扔洗衣机,不给我妈自己一件一件洗的机会。有次她帮我手洗了一件白T恤,确实机洗洗不掉的污渍没有了,我就及时夸夸她,让她有成就感,她也很高兴。


总之,多鼓励、看到正向的,敲棒子前给俩甜枣,老人会感觉到尊重,更愿意配合而不是开启自我辩护模式。



4、召开家庭会议,努力建立家庭正循环


如同孩子感觉好才能做得好,父母也是一样,懂得“致谢”也特别的重要,如果直接感谢长辈觉得别扭,可以委婉点夸、而且要夸得具体。

“今天菜真好吃,用的什么酱料啊?”

“菜是不是焯过?我觉得好入味啊!”

“我发现孩子今天这衣服搭配的很好看,玩滑梯也方便……”


有了鼓励、感恩的氛围,就可以逐步引入正面管教中的“家庭会议”:以家庭成员彼此致谢为开始,然后探讨一个话题(比如去哪儿玩、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其他人不评判,最后投票,有异议寻找妥协方案,一定要全体通过;最后再来个欢乐时光,全家一起做个小游戏、吃点小点心,以温馨的氛围收尾。




有时我会羡慕国外父母子女间的独立模式,沟通起来就事论事,没有那么多尊卑孝顺、三纲五常,可那样的氛围,也会少了一些连接。


既然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我们也期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几代同堂的和谐,就还是要努力做出一些改善。


虽然我不停地在觉察、尝试,还是避免不了和妈妈有摩擦,我也接受这个事实,享受了妈妈对我无条件的好,也去接受这个模式不好的地方,多公平啊,还给我机会磨脾气了。



当然长远来看,还是要给父母放假,让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这次我妈过来帮忙,主要是给婆婆放假了,看她跟着夕阳红团的一帮老人、坐火车走了新疆、青海、甘肃好几个地方,再回到柴米油盐带娃的生活里,也会多一些元气了吧。


今生今世,成为一家人,就是彼此的缘分。所有人都不容易,都需要理解。明白这一点,也就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儿了。


作者介绍

吉吉: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生涯规划师,斜杠妈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吉吉21天打卡社群创始人。相信育儿就是育己,愿与娃一起慢成长。微博/个人公众号:吉吉pure;微信:mancz321

现在关注“慢成长”,回复关键字,可以阅读300+篇原创育儿好文哦:

【老人】老人带娃,你或许看不惯这件事,可是……

【管控】不要再把我们儿时深恶痛绝的,加诸在我们的孩子身上

【礼貌】孩子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别再让误会伤害孩子了!

【标签】那些被夸懂事、乖巧、漂亮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长大】“等孩子长大就好了?”明明就是晚了!

 ↓↓↓ 点击阅读原文,送你一本实用育儿秘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