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发脾气的宝宝,怎么破?

2015-12-14 哎呦喂 慢成长

点击上方“慢成长”可以关注哦!

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授权哦!

慢成长:


孩子是我们的小天使,但是他们发起脾气来,能保持好心态好对策的家长就不多了。不吃饭、哭闹、打挺儿、跺脚、蹬腿儿……那个襁褓中的乖娃娃,哪儿去了呢?脾气不好都是啥原因?要怎么应对?咱来说一说吧。



文:哎呦喂;图:网络


“孩子的脸,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还记得宝宝小的时候,带她出去看到大一点会坐、会站、会走的孩子,都羡慕得很,当时天真的想,“你看人家的孩子都能自己玩一会儿了呢!”后来发现,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育儿难处,娃渐渐长大了,回顾起来,才发现当初那个吃了奶就睡、乖乖平躺着玩游戏的小孩儿,真是省事儿啊!


长大了的娃,会!发!脾!气!了!


会发脾气这事儿大概是从7、8个月开始的,喂饭的时候有时会拒绝你辛苦做的食物;再之后是爬行期,不让她去哪儿,她就会抗议;然后是一岁以后的学步期和学语期,往左走往右走,从外面回到家,和其他小朋友告别,要玩某样玩具,要大人手里的东西……分分钟就是“点着”的节奏,瞬间梨花带雨,翻身打挺,甚至直接躺倒在地,一幅世界末日悲痛欲绝的样子。遇到特别“熊”的时候,我和老公会无奈的看看对方,“随谁?”“随你呗。”




别挫败,孩子发脾气,是正常的


不管是年轻的父母,还是年迈的老人,遇上孩子发脾气,哭泣不止,都难免有低落和挫败感:孩子哭的这么伤心,我是哪里做错了吗?


千万不要自责,孩子发脾气,不是你的错,这是孩子的适龄行为,可以这样说,没有不发脾气的孩子,甚至也没有能够一直不发脾气的大人,孩子一样,需要情绪宣泄的出口,我们要做的,是了解他们为啥会发脾气,以及积极的做出应对。


大多数发脾气的行为,是这几种潜台词:


第一,“你理解错我的意思了。”——孩子想玩,你给他吃的,孩子想出门,你偏偏抱他回了房间,孩子会生气,为什么大人就是不明白我的意思、不能照我说的办呢?

第二,“我好奇,却做不到”——孩子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很想做某件事,但往往力不从心,这给他带来深深的挫败感,就会用一种健康的发脾气的方式释放出来;

第三,“为什么你能,我却不能。”——孩子有了些新“本领”,就想要和当”大人”的愿望结合,但是大人却总是叫停,不让孩子做,这与他想要成为大人的本意相违背,孩子就会愤怒,因为还不太会语言表达,所以,就变成了激烈的行动,即,发脾气。




孩子发脾气时,大人这样做


1、 大人要保持冷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和老师,大人在孩子发脾气时,如果表现出烦躁、生气、焦虑,会加重孩子的负面情绪。让自己平静下来,可以是深呼吸,也可以是心理上提前做好准备,告诉自己这是适龄行为,允许孩子发发脾气,没什么大不了。


2、 保证安全,防止损伤。孩子作闹时,要带他远离可能有的伤害,比如正在打滚儿,那么不要在桌脚或是尖利家具附近;在公众场所时,也尽量带到相对僻静的角落,防止人来人往时孩子被撞到或踩踏到。


3、 给孩子缓和情绪的时间,倾听、理解与安抚,重新建立情感的链接。不要指责,孩子如果会说话,可以耐心的听孩子说,哪怕不成句;不太会说话的宝宝,被拥在怀中哭泣也是一种和家长倾诉的方式。家长可以一边抱着孩子,一边表达理解,“哦宝宝你不喜欢玩这个玩具是吗?你想去外面玩呀?嗯,外面可好玩了对不对?我们等等再出去哦!”


4、 帮助孩子做出弥补。孩子发脾气时,往往容易造成损坏,家长可以提出帮孩子处理发脾气时破坏的东西和环境,比如乱丢的纸捡起来放进垃圾桶,书撕坏了用胶水补好,扔在地上的玩具捡起来物归原位等等,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一种自我控制感。




一些小技巧


1、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地,应对可能出现的脾气。与其等待暴风雨的来临,不如未雨绸缪,比如孩子为啥逛超市时老想拿吃的,不给就发脾气?可能是因为他饿了,那么可以选择饱餐后的时间去,或者是他惧怕人多的场合,那么选择晚上或人少的时候;孩子在发脾气之前,往往有些征兆,比如不耐烦,吵着想要没有东西等等,家长了解了孩子的性情以及生活节奏,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及时介入啦!


2、 转移注意力。孩子往往会试探某种行为是否在大人允许的范围内,比如拿起妈妈的手机,并且想要摔在地上,这个时候如果硬抢的话,一定是场大爆发,但是如果马上拿起手边一件吸引的玩具,就会很容易的转移宝宝的视线,轻松收回手机,既达到我们的目的,锻炼了手部能力,又不会惹得宝宝生气。


3、 有限选择。孩子想要像大人一样拥有可以选择的权利,所以家长可以帮助他们,给予有限的选择,来应对孩子的坏脾气。比如,米饭和馒头,让孩子选一个吃;读哪本绘本故事,让孩子选一个;玩什么玩具,让孩子选一个。


虽然孩子发脾气时,身为家长的我们往往头痛不已,但是发脾气,也往往是引导孩子、教育孩子的好契机,一个孩子良好的规范与性格培养得之不易,然而我们在这过程中,也修炼了更好的自己,不是吗?



本文部分观点参考自文献:《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



推荐阅读:

如何正面引导孩子度过“第一反抗期”?

熊孩子打人,家长该怎么办?

“熊孩子”在懂道理之前该如何教育?


把好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是对我们的最大鼓励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