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中国动力谷——株洲老工业基地的艰难蝶变
导读:新华网长沙10月15日电,株洲,这个火车拖来的城市,因工业而兴;作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这片沃土上诞生了223个中国工业史上第一。
然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当下,作为传统工业重镇的株洲亦不免面临着生态环境的压力,经济增长的乏力,如何转型升级是摆在400万株洲人面前的必答题——“中国动力谷”应运而生。
腾笼换鸟,老工业基地负重破局
2017年10月7日上午9时,65岁的徐先生再次从老家株洲县乡下来到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株冶”)。当天,他和5个昔日的老同事,在厂区周边拍照留念。
“听说2018年要停了,再不拍一点照片,以后可能想拍也拍不到了。”徐先生显然有点伤感。他从18岁开始进入“株冶”工作,干了一辈子直到退休。今年3月,“株冶”启动搬迁拆除。部分厂区和生产线路将搬迁到衡阳。
“株冶”的关停搬迁,不仅仅是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一个缩影,更昭示着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整体搬迁改造与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到关键阶段。
清水塘,因水清而得名。这片1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内,有近200家企业聚集于此,形成了化工、有色冶炼、建材、机械制造四大类传统产业。斗转星移,让株洲引以为豪的清水塘老工业区,也让株洲尝尽苦涩。重化工产业聚集、粗放式发展模式、环保意识缺乏、基础设施老化,一时间,清水塘成为全国“四大工业污染区”之一。
痛定思痛,株洲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决心砍掉这一块落后产能,启动了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工程。
2014年10月,“株洲旗滨玻璃”的最后一根烟囱轰然倒地,成为清水塘地区首家整体搬迁的大型企业。随之,中盐株化、柳化智成等重点化工企业陆续停产。
截至目前,株洲已关停企业473家、生产线195条,共计减少500亿元工业产值。
冶炼、化工等传统产业的退出,给株洲带来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曾经以工业制造著称的株洲,如果无法以新的产业来填充,带来就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株洲的城市化将面临空心化的隐患。
创新引领,“中国动力谷”应运而生
面对经济新常态,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株洲市委、市政府将发展的重心瞄准了一批拥有坚实产业基础、强大创新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提出株洲要打造“中国动力谷”的发展战略。
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全国最大的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一座座工业制造领域的“桂冠”,带给株洲打造“中国动力谷”的实力和自信。这些产业新领域的衍生,基础产业链的夯实,关键技术的突破,海外市场的攻城略地,给株洲这座老工业基地带来无限想象。
如今,株洲动力一次次让世界惊艳。
今年6月2日,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在株洲首次亮相:7月18日,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五代纯电驱动系统平台“T动力”——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迈向世界一流水平:7月30日,朱日和阅兵场上120多架战机中,60%使用了中航发的航空发动机,有9种型号的参阅飞机配装的发动机都产自株洲;9月21日,“复兴号” 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线上实现350公里时速商业运营,产自株洲中车的牵引变流器和发动机便为其提供了动力来源。
株洲三大动力产业并驾齐驱、风驰电掣,成为株洲迅速发展、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动力源。
去年,全市园区技工贸总收入3118亿元,增长15.8%;规模工业增加值782亿元,增长9.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79亿元,增长8.4%。株洲高新区获批长江经济带国家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在全国115个高新区中排名跃居第23位。
这个曾被老工业基地“三高”压的有点喘不过气的城市,立足株洲特色和优势,擦亮“株洲动力”这张名片,变不利为有利,变劣势为优势,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闯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蝶变的成功之路。
来源:新华网
(欢迎加微信小编号:gtc6000;QQ群:455757118;微信群:两机动力控制,加小编微信号后拉入群,QQ群中有大量学习资料)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本公众号原创或网络转载,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跟我们联系!转载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