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随着时间推移、病情进展,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会需要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来控制血糖水平。当二甲双胍单药不足以控制病情、如何选择最佳的第二种药物,是控糖方案优化的一大难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2013年,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NIDDK)启动了名为GRADE的大型研究,头对头全面比较四类不同降糖疗法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健康影响。近日,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上,GRADE研究初步结果重磅公布。GRADE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在血糖控制上,利拉鲁肽和甘精胰岛素的效果更理想,此外,不同类疗法对体重、并发症和副作用等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据ADA新闻稿介绍,这是“比较常用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的最大规模、最长时间的研究结果”。“糖尿病治疗方案不是一刀切的,GRADE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最适合个体患者的疗法。”首席研究主席、哈佛医学院教授、麻省总医院(MGH)糖尿病中心主任David M. Nathan博士表示,“临床医生需要考虑药物对眼前每一位患者的降糖效果、副作用和并发症的综合影响,做出更合适的选择。”
截图来源:grade.bsc.gwu.edu
GRADE研究中,与二甲双胍联用的四类常用疗法包括两类口服药物——磺脲类(选取格列美脲)和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以及两类注射药物——胰岛素(三款甘精胰岛素)和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由于GRADE仅纳入获批且有临床普遍应用的药物,以避免任何潜在的安全问题,而研究规划时SGLT-2抑制剂尚未获批,因此这类现在扮演重要角色的降糖药并未包含在这项研究中。GRADE研究共纳入了5000多名≥30岁且糖尿病病程短于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入研究时,这些患者平均57岁,平均病程为4年,约64%为男性。研究所招募的患者人群非常多样化,66%为白人,20%为黑人,4%为亚裔,3%为美洲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患者首先需经过磨合期,将二甲双胍剂量调整为≥1000 mg/天,目标剂量为2000 mg/天。经过磨合期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在6.8%-8.5%的患者被随机分组接受上述四种组合治疗之一。此次在ADA年会发布的为初步结果,相关数据于2021年5月收集结束。
研究主要终点为控糖治疗失败(定义为连续两次访视HbA1c≥7%)。平均5年的随访结果表明,甘精胰岛素和利拉鲁肽能够最有效将HbA1c控制在<7%的水平。不同性别、不同族裔、不同年龄组的结果相似。甘精胰岛素:67%
利拉鲁肽:68%
格列美脲:72%
西他列汀:77%
联合治疗的第一年数据显示,利拉鲁肽组的血糖控制最好,在第12个月结束时平均HbA1c为6.7%。到治疗的第四年末,甘精胰岛素组和利拉鲁肽组的患者平均HbA1c最低。从HbA1c达标维持时间来看,西格列汀组患者平均达标维持时间为697天(1.9年),格列美脲组为810天(2.2年),甘精胰岛素组为861天(2.4年),利拉鲁肽组为882天(2.4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研究进行,大多数患者(71%)最终都HbA1c超标了(≥7%),或早或晚。在次要终点上,以HbA1c<7.5%为目标,结果也是相似的,但甘精胰岛素优势更明显。甘精胰岛素最有效,39%患者超标;利拉鲁肽组46%患者超标;格列美脲组50%患者和西格列汀组55%患者HbA1c≥7.5%。
在减重效果上,利拉鲁肽治疗的患者体重减轻最明显,在治疗第一年后平均减轻约4 kg;其次为西格列汀、格列美脲。而甘精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则体重长期保持稳定。在并发症控制上,根据初步结果,与其他三种药物相比,利拉鲁肽在减少心梗、中风和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的复合结果方面相对获益更明显。不过研究人员也强调,研究期间报告的心血管事件尚未完成全部分析。从微血管病变来看,各组间风险没有显著差异,包括中度或重度蛋白尿的增加,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m2;或远端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distal sensory polyneuropathy)。
图片来源:123RF
就安全性而言,各组在严重不良事件或胰腺炎、胰腺癌发生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不过,与其他三种药物相比,利拉鲁肽的消化道副作用更多,如恶心、腹痛和腹泻,这是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常见副作用。与其他药物相比,格列美脲与低血糖风险更高有关。
在ADA会议中,该环节研讨会联合主席、达拉斯糖尿病和内分泌中心(Dalla sDiabetes and Endocrine Center)Julio Rosenstock博士指出,“GRADE研究结果中,令人惊喜的是基础胰岛素的表现,低血糖发生率低——只有1.5%的患者出现严重低血糖,以及体重也较为稳定,没有增加。”GRADE联合研究者,美国VA Puget Sound医疗系统Steven E. Kahn博士也指出,“基础胰岛素可以‘尽早’与二甲双胍联用。”未参加研究的牛津大学名誉教授David R. Matthews点评表示,在他看来,一些关键点包括,格列美脲在早期往往能很好地控制血糖,但后续效果不佳;对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时HbA1c≥7.3%的患者,西格列汀可能不适合联合用药;此外,利拉鲁肽的心血管保护和减重益处值得关注。首席研究主席David M. Nathan博士则看得更远,“我认为,GRADE研究最突出的发现之一是(患者的)HbA1c升高速度之快,我们真的还不够了解,如何减缓HbA1c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不可阻挡的上升趋势。”未来,研究团队将根据GRADE受试者的多样化进一步分析,为2型糖尿病个体化诊疗提供更多信息。 [1] Results of the Glycemia Reduction Approaches in Diabetes—A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GRADE) Study. Retrieved June 30, 2021, from https://eventpilot.us/web/planner.php?id=ADA21&table=agenda&tid=S1226
[2] Liraglutide and Insulin More Effective in Maintaining Average Blood Glucose Levels Than Other Common Diabetes Drugs. Retrieved June 30, 2021, from https://www.diabetes.org/newsroom/press-releases/2021/liraglutide-insulin-more-effective-in-maintaining-average-blood-glucose-levels-than-other-common-diabetes-drugs
[3] Liraglutide and Insulin Come Out on Top for Glycemic Control in GRADE study. Retrieved June 30, 2021, from https://www.medpagetoday.com/meetingcoverage/ada/93353
[4] Glycemia Reduction Approaches in Diabetes: A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Study (GRADE) . Retrieved June 30, 2021, from https://repository.niddk.nih.gov/studies/grade/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