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药怎么选?布洛芬还是对乙酰氨基酚?最新研究这样说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发热是常见症状,但长时间发热会增加机体心肺负担,加重患儿病情,部分患儿还可能因长期发热引起热性惊厥。因此,如何合理控制儿童发热,一直都是临床研究重点。常用的降温方式主要为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以药物降温为主。
布洛芬(IBU)和对乙酰氨基酚(APAR)是临床上广泛使用两种退烧药,均获得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国家卫生标准研究院推荐。目前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儿童,推荐剂量为10~15 mg/kg,间隔4小时使用。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推荐剂量为5~10 mg/kg,间隔6~8小时使用。
尽管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但哪种药物的退烧效果更好?一直存在争议。
✍ 小贴士
我们为您整理了近一年来,公开发表的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童发热方面的文献及全文,如有需要,可扫描下方二维码领取。
近期,《卫生保健工程杂志》(Journal of Healthcare Engineering)发表了一项关于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在治疗儿童感染性发热的效果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布洛芬降温效果优于对乙酰氨基酚。
研究人员在Medline/PubMed、EMBASE、科克伦图书馆和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以“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 “儿童” “发热”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最终计入8篇相关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或回顾性队列研究。
结果显示,将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1小时内患儿体温差异对比,各研究间有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后发现,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相比,患儿用药后1小时内体温平均差异(MD)=-0.29,95%CI:-0.49~-0.09,P=0.004,I2=91%,表明用药后1小时内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患儿体温,高于使用布洛芬的患儿体温。
▲临床结局森林图: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1小时内患儿体温(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类似的,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相比,患儿用药2小时内体温MD=-0.46,95%CI:-0.67~-0.25,P<0.00001,I2=95%,表明用药后2小时内使用对乙酰氨基酸的患儿体温,高于服用布洛芬的患儿体温。
▲临床结局森林图: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2小时内患儿体温(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使用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相比,4小时患儿体温MD=-0.57,95%CI:-0.82~-0.33,P<0.00001,I2=97%,表明用药后4小时内使用对乙酰氨基酸的患儿体温,高于服用布洛芬的患儿体温。
▲临床结局森林图: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4小时内患儿体温(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安全性方面,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之间无差异(RR=0.8,95%CI:0.52~1.24,P=0.32,I2=0%)。
▲森林图:不良事件(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此外,为评估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偏倚情况,研究人员绘制了漏斗图,增加Egger检验。结果显示,漏斗图形状对称,Egger检验P=0.315,表明本次荟萃分析结果稳定且偏倚较低。
▲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降温(1小时)偏倚漏斗图(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是常用退烧药,哪种药物治疗效果更好还存在争议。中国《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推荐儿童高热时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并未对哪一种药物进行特殊推荐。此外,中国共识还特别强调,不推荐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联合或交替使用。仅本次荟萃分析结果来看,布洛芬的退烧效果可能更好些,本文研究作者也指出,本次荟萃分析受限于数量和质量,未来还需要大样本量、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佐证相关结论。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访问Journal of Healthcare Engineering官网阅读完整论文。
参考资料
[1] Yin F, Liu Y, Guo H. Comparison between Ibuprofen and Acetaminophen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Fever in Children: A Meta-Analysis. J Healthc Eng. 2022 Mar 1;2022:1794258. doi: 10.1155/2022/1794258. PMID: 35273783; PMCID: PMC8904092.
[2]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等. (2020).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3), 161-169.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分享,点赞,在看,传递医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