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展示丨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在线学习》 在线学习 2023-01-05


2021年,教育部启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经组织推荐、专家遴选、会议评议和网络公示等,确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获奖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按照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宣传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在线学习》特设专栏,优中选优,对获奖成果进行分批展播、报道。


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课程简介


《中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临床用药为核心,研究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药性等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的一门课程。面向全校继续教育中医、中西医临床、针灸推拿、中药、药学等主干专业,是联通中医与中药、基础与临床、经典与现代的桥梁课程,又是学习者终身伴随的课程。

南中医《中药学》课程开创于建校伊始,与学校同龄,以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在宁工作期间参与编纂的《中药学概论》为标志,奠定了课程建设大力发展的基底。半个多世纪以来,《中药学》教学团队经过几代人共同创建,薪火相传,继承创新,课程体系日臻优化完善,课程改革成效斐然。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团队目前拥有首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首批国家优秀教材奖1项,首批国家一流课程2门,江苏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始终秉持“立德树人”宗旨,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根据南中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神,秉承继续教育学院“仁德、仁术、仁人”教育理念和“学贯中西,至精至诚”办学理念,坚持特色发展的教学目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健康中国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医药现代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并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思政元素:积极向上的信仰;自信敬业的态度;不懈追求的精神;反思创新的潜能;团体协作的本领


教学名师和团队



刘敏

中药学教研室主任,博士,副教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承担总体设计及主讲任务。

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委员,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中药学》课程联盟副秘书长,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临床中药学》课程联盟秘书。

从事临床中药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20余年,主要承担《中药学》《方剂学》《中药研究进展》及《中药学(全英文)》等授课任务,为国家首届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课程负责人,国家首届2项一流课程分别排第2和第3名,曾获南京中医药大学杏林优秀教学奖。主要研究方向:仲景方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中药复方配伍抗肿瘤、抗炎及机理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等。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参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学》等教材、专著10余部。



张晓东

中医内科学博士。讲师、主治医师。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专职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承担教学设计及主讲任务。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会员、世中联五运六气分会会员、教育部高等教育中医教指委中药学课程联盟秘书。从事中药学教学、科研和临床10余年,主要承担《中药学》课程教学,兼及《方剂学》《中药研究进展》《临床中药技能》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曾获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主持国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江苏省中医优势学科开放课题1项,校级教育教学课题1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国家级等课题7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参编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1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



杭爱武

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承担教学设计及主讲任务。

长期从事临床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主要承担《中药学》《中药研究进展》《方剂学》《中医学概论》等课程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性、配伍机制及应用研究;本草文献研究;方剂配伍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目前研究重点为近现代中药功效认识发展和中药抗肝肾损伤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方向带头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临床中药学》编委、《中成药学》编委,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创新教材《方药学》副主编。发表及出版论文论著(副主编以上)40余篇(本)。荣获江苏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三)。主要社会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中药学分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



唐德才

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记、院长。在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中承担策划指导和课程安排。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执业中医师、中药师考试命审题专家,国自然项目评审专家,《药典》用药须知编写组专家组成员。全国《中药学》课程联盟理事长,主编《中药学》教材获国家首届优秀教材二等奖,为国家首届2项一流课程负责人,江苏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负责人。作为主要参加人及主持人分获国家、省教学成果2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及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现代临床中药学》等6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马莉

副教授,博士学位。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承担实践教学设计及主讲任务。

从事临床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20余年,主要承担《中药学》课程授课任务,另承担过《方剂学》《中药研究进展》及方药英文授课任务,年均授课400学时。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配伍及临床运用、中药药证研究。参加省部级、厅局级科研、教研课题11项,主要参加“精诚计划中医辨治学各论(上)”教研课题及中药学MOOC、金课、思政课程、国家级一流课程的建设工作,参加编写人卫版“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医基础学》“十四五”规划教材《临床中药学》及新世纪版《中药大词典》。



陈立军

副教授,博士后。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承担实践教学设计及主讲任务。

从事临床中药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20余年,主要承担《中药学》《中药研究进展》等课程的授课任务。

曾任《中医学与辩证法》杂志(国家学术论文B类刊物)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分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后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蜂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加编写包括《中药学》教材等在内的学术专著多部,主持或参与厅局级以上课题多项。



顾俊菲

博士,讲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承担实验教学与辅导任务。

主要从事临床中药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目前主要承担本科《中药学》《中药研究进展》《临床中药技能》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药性理论应用研究,抗肿瘤及脑缺血疾病中药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育教学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2篇,其中SCI14篇。



王巧晗

博士后,讲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承担实验教学与辅导任务。

从事临床中药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目前主要承担本科《中药学》《中药研究进展》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主持国自然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各1项,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篇,获专利1项。


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特色做法

1.教学设计特色

(1)凝练继教背景下课程特色,确立学德共育教学目标

根据南中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神,秉承“仁德、仁术、仁人”教育理念和“学贯中西,至精至诚”办学理念,坚持特色发展的教学目标。

中药学继续教育的课程思政,既有继续教育特色,即学生已具有固定世界观,需要润物无声式的教育,又有专业课程特色,即灵动人文属性和严谨自然属性的复合优势,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天生的课程思政资源。综合两者,凝练中药学课程思政特色,确立学德共育教学目标,即情怀与责任、思维与实践、学术与素养共养成。团队在全校率先整课程,除了实施明确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更强调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课程思政总目标:积极向上的信仰;自信敬业的态度;不懈追求的精神;反思创新的潜能;团体协作的本领。



(2)营建泛在化学习资源,确保课程思政全方位实现

团队目前拥有首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首批国家一流课程2门,首批国家优秀教材奖1项。《中药学》MOOC,全国首家线上完整课程内容,《中国教育报》予以专题报道。目前已有全国及境外超过10万学生注册学习,使用课程高校总数达到70余所。《麻黄类方药应用思维实训虚拟仿真实验》,体现课程整合,重在思维训练,被虚拟仿真联盟医学领域工作委员会医学生选入全国大学生创新作品大赛训赛项目。

除传统课堂讲授教学外,以慕课为核心的网络教学平台使泛在化学习成为可能,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虚实结合,药植园认药、中药标本进课堂等提高学习兴趣,实践创新平台、性效实验室便于师生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学科共建医院提供临床研究基地,构建并运行了“四课堂联动七位一体”的富含课程思政元素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得到全国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团队将业已完善的思政育人资源充分运用于成人继续教育项目中,实现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有机融合的泛在化思政教育,全面打造“三全育人”的格局。



(3)完善德智融合教学设计,全面呈现课程思政教学

贴合继教学生具有稳定世界观及专业实践感悟的特点,以提高在职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根据课程设计八大原则,以师生共同完成问题导向、线上学习(互动辅导)、翻转课堂、师生互评、教师解惑、案例研讨、临床感知、实验操作、学习心悟、深入探索等教学环节,“德智融合、双线交互、多元混合、理实一体、学研并举”,全面呈现课程思政。

①注重中药事业发展的实例呈现、中药实效的客观表明、中医药名师的榜样垂范,共情共鸣、润物无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道德熏陶、情感培养有机联系;②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遴选师德师能兼备教师,精析立德育才内容,开展“目标导学、教材自学、MOOC助学、合作互学”的翻转课堂实践,达成面授、网络及实践等教学环节全覆盖;③通过开设用药模拟、饮片辨识、医院见习、药性实验、安全用药虚拟仿真实验等,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学-练-研-用”贯通。



(4)立足“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打造“四性合一”的思政内容

针对继续教育学生的职业背景及不同专业需求,因材施教,打造“四性合一”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①临床导向性:对标执医、执药等中医药行业准入标准,立足临床实际,精选授课内容。体现以“药性与功效为经,共性与个性为纬”的课程特色,培养中医辨证思维及临床用药能力。②前沿拓展性:传承经典,守正创新,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及中药疑点、难点、热点,开阔学术视野,引领个性化、创新性探究。③复合融通性:以中药性效、运用规律为核心,有机前联中基、中诊,后通方剂、临床各科及经典课程,帮助学生学科复合、系统再构,呈现“整体观”的课程特色。④形象生动性:通过高清药物基原视频、中药原植物及饮片彩图的课堂展示,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药材识别能力;针对中医类专业,特设以问题为先导的典型案例,有效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催化知识向能力正向迁移。



2.教学实践特色

(1)根植文化自信,深挖思政资源

在有限面授期间,深度挖掘和提炼新时代核心思想价值及精神内涵,实现中药文化与课程思政无缝衔接,点滴渗透。突出中药发展辉煌历史、疗效实证、杰出成果、安全警示、古今药性区别等内容,以如盐在水、入脑入心的渗透性思政教育形式培养学生课程、专业认同感,高效、合理、安全用药意识,尊古不泥古的学业态度,尊重生命、健康至上的职业情感,以及坚定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爱党爱国情怀。

通过传播中医药文化价值,既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又坚定文化自信,寓德于史,寓教于文。大力弘扬青蒿抗疟的民族奋斗精神、“神农尝百草”的探索奉献精神,“九蒸九晒”的工匠责任精神,“道地药材”的爱国人文精神,中药抗疫“三方三药”的传承创新精神,打造中药课程思政资源库,并与《中药学》课程对接,推广共享,既涵养教师,又化育学生。



(2)基于情感素质,融入教学设计

重视课程思政的情感教育,合理甄选思政内容,有效创设思政情境,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传递情感价值,激发情感体验。如通过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青蒿素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等正向事例,强化“大医精诚”人文情怀,培养爱党爱国的自觉性,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动力;通过“关木通事件”等反向事例,培养专业使命感及反思批判精神。

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借助文化典故、人物轶事、医案医话等思政元素,达成现实课堂、网络课堂、实践教学、自主学习等模块全方位融入。致力于营造课堂的情感氛围,提升课堂“温度”,让学生在特定教学环境中触景生情,以情生情。尤其对于具有社会阅历的继教学生,可塑性不如本科生,更强调共情共鸣,促成其在情感道德价值观上的再思考和再升华。



(3)基于学情分析,注重文化熏陶

基于对继教生德、智、情、能的学情分析,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熏陶。①德:针对学生职业倦怠、职业幸福感不强,对传统文化认识匮乏,借助古今医家临床用药事例和用药经验,引导树立中医文化自信,职业自信、医德信仰。②智:针对学生已接触并熟知中基、中诊等相关课程,但缺乏对知识点的整合;具有现代线性思维,但缺乏中医复杂性思维。通过学习,理-法-药串联,实现知识整合,训练中药思维。③情:针对学生有从业经历但对专业情感定位模糊,相似从业经历易引发共情共鸣,从宏观上进行人文情怀、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爱中医药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专业使命感和课程认同感。④能:针对继教生有实践基础,但缺乏理论系统化指导,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亟待提升,自主学习缺乏方法论的有效引导。加强实践规范化和标准化训练;注重学习方法传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案例分析、药物辨识、临床见习等实践实训,强化中医辨证思维,培养临证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



(4)创新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

依据继教生学习特点,发挥碎片化学习优势,引入全日制本科教育多元化教学模式,全面推进基于互联网+中医药相关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创建高效课堂。整合融入网上优质资源,以线下面授为主、线上指导性自学为辅。打破时空,随时随地,自主学习。

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设立“课程学习方略”,以大师成长历程,培养课程专业认同感和自主学习能力。发挥混合式教学优势,设计教学手段、课程体系、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实现教学互动常态化,使继教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高度重视思政教育的实践化、生活化,通过“情景化体验”如抗疫一线亲身参与、志愿核检的经历分享,防疫茶包、防疫香囊研制,中医药防疫宣教等以行促知,以知导行,最终达成思政教育知行合一的境界。



(5)基于质量保障,完善评价方式

以“多元评价”为手段,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教学反思制度,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①学习过程中即时评价:以问题为导向,以具体教学内容为载体融合思政元素,评估专业课程中道德、情感和价值植入对专业成绩及个人发展提升的效果。实现学习效果自主,生生、师生即时反馈等全方位评价。②单元结束后阶段性评价: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等全面了解,不仅着眼专业提升,更立足个人智、情、意、行等综合发展,培养中医辨证思维及临床用药能力,实现作业、讨论、提问、实践等全过程评价。③课程结束后终结性评价:以目标牵引进行全方位素质提升考量,实现把学习态度、情感表现、综合素质等纳入评价体系的全要素评价。



基于继教特点的课程思政特色做法

1.凝练继教背景下课程特色,确立学德共育教学目标

中药学继续教育的课程思政,既有继续教育特色,即学生已具有固定世界观,需要润物无声式的教育,又有专业课程特色,即灵动人文属性和严谨自然属性的复合优势,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天生的课程思政资源。综合两者,凝练中药学课程思政特色,确立学德共育教学目标,即情怀与责任、思维与实践、学术与素养共养成。团队在全校率先整合课程,除了实施明确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更强调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课程思政目标:积极向上的信仰;自信敬业的态度;不懈追求的精神;反思创新的潜能;团体协作的本领。

2.营建泛在化学习资源,确保课程思政全方位实现

团队目前拥有首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首批国家优秀教材奖1项,首批国家一流课程2门,《中药学》MOOC,全国首家线上完整课程内容,《中国教育报》予以专题报道,目前已有全国及境外超过10万学生注册学习,使用课程高校总数达到70余所。

除传统课堂讲授教学外,以慕课为核心的网络教学平台使泛在化学习成为可能,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虚实结合,药植园认药、中药标本进课堂等提高学习兴趣,实践创新平台、性效实验室便于师生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学科共建医院提供临床研究基地,构建并运行了“四课堂联动七位一体”的富含课程思政元素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得到全国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团队将业已完善的思政育人资源充分运用于成人继续教育项目中,实现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有机融合的泛在化思政教育,全面打造“三全育人”的格局。

3.完善德智融合教学设计,全面呈现课程思政教学

贴合继教学生具有固定世界观及专业实践感悟的特点,以提高在职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根据课程设计八大原则,以师生共同完成问题导向、线上学习(互动辅导)、翻转课堂、师生互评、教师解惑、案例研讨、临床感知、实验操作、学习心悟、深入探索等教学环节,“德智融合、双线交互、理实一体、学研并举”,全面呈现课程思政。

①注重中药事业发展的实例呈现、中药实效的客观表明、中医药名师的榜样垂范等,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道德熏陶、情感培养有机联系;②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遴选师德师能兼备教师,精析立德育才内容,开展“目标导学、教材自学、MOOC助学、合作互学”的翻转课堂实践,达成面授、网络及实践等教学环节全覆盖;③通过开设用药模拟、饮片辨识、医院见习、药性实验、安全用药虚拟仿真实验等,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学-练-研-用”的贯通。

4.立足“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打造“四性合一”思政内容

针对继续教育学生的职业背景及不同专业需求,因材施教,打造“四性合一”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①临床导向性:对标中医药行业准入标准,立足临床实际,精选授课内容。体现以“药性与功效为经,共性与个性为纬”的课程特色,培养中医辨证思维及临床用药能力。②前沿拓展性:传承经典,守正创新,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及中药疑点、难点、热点,开阔学术视野,引领个性化、创新性探究。③复合融通性:以中药性效、运用规律为核心,有机前联中基、中诊,后通方剂、临床各科及经典课程,帮助学生学科复合、系统再构,呈现“整体观”的课程特色。④形象生动性:通过高清药物基原视频、中药原植物及饮片彩图的课堂展示,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药材识别能力;针对中医类专业,特设以问题为先导的典型案例,有效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催化知识向能力正向迁移。


课程成效与规划


通过课程满意度、教师满意度等问卷及慕课平台反馈,学生评价颇高。学科带头人唐德才任高等学校中医学课程联盟理事长及中药学秘书长,课程负责人刘敏任副秘书长,张晓东任秘书,表明团队教学理念和成绩得到同行肯定,并辐射全省各中医药基层行业。目前本课程专业思政内容已被国家卫健委“十四五”中药学规划教材(继教所用教材)采纳,将给同行提供案例示范。

今后五年,团队将立足“全媒体育人环境”塑造,打破传统教育壁垒,创建含增值评价元素的师生全方位实时评价反馈平台;开发全国领先的中药学课程思政资源库,实现符合课程目标的智能化推送,使中药学课程思政教育更系统深入,最终成为全国同行业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标杆;集成字、声、像、形俱全的立体化新业态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管理平台、评价反馈平台、虚拟仿真中心、思维训练平台等,构建并运行学、教、研、练、评五位一体的高度集约平台。


相关阅读

《关于做好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宣传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

更多教育部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展示,欢迎关注在线学习的持续推送。

来源: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学团队供稿
统筹:徐杏
监制:张冠华  何曼

精品悦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