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丨数字化时代,何以为师?
点击名片
获取更多行业资讯
当数字化来临之时,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要成为数字化学习的实践者,主动适应和把握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趋势,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文/在线学习新媒体撰稿人 盛雪云
教育数字化
与教师队伍建设高峰论坛
现场直击
数字化时代,何以为师?
精彩观点
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
赵 静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处长
数字转型,何以为师
胡小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
全国暑期教师研修的五范畴评估
冯晓英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
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与思考
唐锦兰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
数字化助推蚌埠市教师队伍建设
沈 亮 中共蚌埠市委教育工委书记 蚌埠市教育局局长
教师教育数字化实践的“南京样本”
潘东标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
从资源建设到赋能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建设与持续优化
胡道明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
行业观察
数字化时代,何以为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部分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一部分,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应有之义。当数字化来临之时,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顺应数字化趋势,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作为立校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群体更应如此。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副社长李桂云
2022年12月30日,2022(第二十一届)中国远程教育大会教育数字化与教师队伍建设高峰论坛成功举办,论坛聚焦数字化时代教师转型所需的能力和素养,邀请了来自政界、学界和业界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和实践者,从政策、理论和实践等角度出发,进行了精彩分享。论坛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副社长李桂云主持。会上发布了“2022教师数字化学习特色案例”入选名单。
质量引领
打造高素质新型教师队伍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处长赵静
“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提出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处长赵静指出,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教育内外环境带来的深刻变化,面对现代化经济转型升级对教育的迫切需求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教育期盼,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勇认为,在每一项技术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教育同时也会发生重大变革。数字化转型对教师能力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落地、教育理念创新与教育模式变革的关键力量。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的内容作三位一体的论述,这是对教师重要性的深度升华。伴随国家经济从高速度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高质量”成为各行各业在“十四五”期间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引领,在这种背景之下,教师成为我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落实数字中国、教育强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打造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改革力度,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推动教师队伍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教师资格制度不断完善,教职工编制配置更加优化,教师队伍治理水平整体提高,工资待遇保障力度持续加强,教师职称改革持续深化。赵静强调,我们要以高质量为指引,着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累汇聚2022年暑期教师研修的优质典型、可迁移的教师数字化学习特色案例和工作经验,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下,《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组织开展了“2022教师数字化学习特色案例”征集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3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的投稿近3000篇,150个案例最终入选。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副社长李桂云介绍,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下,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对遴选出的150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并撰写了研究报告,凝练可迁移的经验,助推教师学习数字化、常态化、长效化。报告将在2023年年初以《在线学习》专刊形式刊发,并面向社会发布。
技术赋能
助力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增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冯晓英
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844万人,参与教师培养的院校725所,在校师范生316.87万人,并设立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5年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制度。“我们希望构建一个师范院校、高水平大学、专业机构、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共同参与的教师发展服务知识体系。”赵静说。
2022年7月20日至8月31日,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教育部牵头组织了我国史上最大规模的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研修活动,活动有力提升了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扩大了优质教学资源覆盖面。据统计,截至2022年8月31日,共有1300余万教师在专题进行注册学习。在组织开展2022年暑期教师研修有关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2023年“寒假教师研修”活动也已经启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冯晓英及其团队承担了2022年暑期教师研修第三方评估工作。评估结果显示,研修项目对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本次研修在大规模在线教师研修方式上进行了非常有意义且有成效的探索,发挥了教师研修数字化转型的示范作用,展示了教师研修数字化转型助力教育均衡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
“以前我们很难想象可以这么直接地将培训组织到某位教师,在数字化平台的支撑下,我们做到了。未来教师培训怎么走,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如何结合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现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赵静同时强调,人工智能不能替代教师,要尊重并发挥教师在推动教育变革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界定和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所需的能力,让技术为教师所用、为教师教学赋能;通过激发教师合法、合规、合理应用智能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主动性,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内在驱动的教学智能升级。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提醒,推动场景应用、技术赋能教育,并不是孤立地谈技术,也不是单纯地配装备,而是将学校文化、空间、课程、社区有机融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未来教育的场景会更加开阔,也重塑着未来教师的素养。他认为,未来教师的角色将呈现出多样性与专业性结合的特点,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领航员、学生学习的评估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发展的交流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和专业成长的自主学习者,同时必须具备更高更全面的专业素养。
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教师队伍建设,中共蚌埠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蚌埠市教育局局长沈亮分享了他们的具体做法。通过构建三级教师数字档案、探索五环教师积分制度等数字化管理方式,蚌埠市实现了对教师发展的全景式分析,让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培养等工作有数可看,有据可依,持续助力教师成长。同时,通过凝练数字驱动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打造智慧课堂评价标准规范,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打造专递课堂智能帮扶模式,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探索教师教研联盟新模式,推动区域间合作协同发展。“对我市1432位教师跟踪调研后发现,借助人工智能助教,依据预习学情,智能推送授课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减少33%的备课资料准备时间。”
理念先导
拥抱数字化转型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
“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教师必须积极应对,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唐锦兰提出,教师要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
“作为一种职业,教师永远不会被取代,但并不代表教师个体可以躺平无为。”胡小勇表示,在数字转型背景下,教师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定位,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应该是实现人的思想和素养的全面现代化,教育是一个生长而非制造的过程,教育创新既需要深刻理解当下的社会关切,更要关注人类的未来。”潘东标强调,提高站位,放大格局,解决发展方向问题。结合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要求,我们要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在全球视野下主动识变、求变、应变,把重塑智能时代的教育形态作为推进教师教育“数字化行动”的发展路径。
“十二五”末,南京市对教师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深入调研,形成了“以理念为先导、管理者率先行动”的能力提升计划,“十三五”以来,分17批面向全市600所中小学的1400多名校长和信息(电教)中心主任等开展了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对109名中小学首席信息官培养对象进行了专题培训,分18批对1280位中小学教务、德育总务主任开展管理者信息化应用专项培训。针对关键人物,开展精准培训,为“十四五”南京市全面推动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奠定了基础,真正打通了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十一五’以来我们发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不再仅仅满足于学习技能课程,大家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胡道明介绍,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建设了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管理体系、标准化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管理制度,将原有以学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学习支持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起了以教师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课程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数据为依据、技术理论为支撑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更好地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编辑丨焦秋鹏
审核丨张冠华、何曼
精品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