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西科,为啥这么“科”?
今年6月份,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希望他坚守初心使命,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西安科技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从总书记的殷切勉励中,看到了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
今年暑期,他们成为了西科校园的“顶流”——追赶时间的人......
01
从“压好担子”走向“搭好台子”
科研信息互通激活创新人才活力
作为国家批复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西安不断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这也相当于西安科技大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指挥棒”,或者说是“担子”。近年来,学校制定了《西安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实施办法》,修订了《西安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法》《西安科技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西安科技大学教师职务评审实施办法》等,形成了机制引领、收益激励、评价赋能的政策组合拳,充分调动科研人员投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压实了“科研担子”。
而要让这个“担子”能够激励科研工作者敢作为,勇担当,更加奔着“解决问题”去,“搭好台子”显得尤为重要。西安科技大学坚持面向陕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助力西安“双中心”建设。
据了解,学校自主研发的“智绘鹰”无人机技术经“秦创原”平台孵化不到半年,即转为市场化运营。今年以来,学校已签订技术服务合同750余项,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5项,科研经费到款金额突破3.5亿元。
近期,学校还获批了“急倾斜特厚煤层绿色开采与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西部矿井瓦斯智能抽采工程研究中心”“煤岩组分分质及低碳清洁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和“煤火灾害防治重点联合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7月10日,学校与临潼区人民政府共同举行了新时代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7月31日,王双明院士和校党委书记来兴平、校长邓军一行赴陕煤集团调研走访,围绕人才联合培养、科技研发攻关、科研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共享等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为煤炭行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增效。
在新街集团、神东集团、宁煤集团等矿区,和鑫轮煤矿、铁迈煤矿、告成煤矿等矿山,能源学院岩体光纤监测技术研究团队顶着酷暑进行数据采集,尝试将光纤监测应用在实际工程中并最终取得一定成果。
同时,曹建涛带领博士后张帅等,紧扣煤矿行业智能化发展需求,结合团队最新的智能矿压研究成果,提交了“扰动煤岩矿压感知透明演绎过程与数据驱动精准调控体系应用”为研究主体的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科技成果鉴定并进行了现场汇报。协助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麦垛山煤矿申报“富水下软岩沿空掘巷小煤柱尺寸留设及巷道防渗综合加固支护技术研究”公司科技项目进步奖。
张丁丁副教授则是带领团队成员前往宝鸡天联汇通管道制造公司,开展管道输送反复试验及测试,设计得出可行的工业生产和监测方案。这一科研工作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还推动了光纤监测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七月,期末考试刚结束,黄陵矿业、彬长矿业、延长石油矿业等企业就纷纷向安全学院通风团队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够结合矿井面临的具体痛点与需求,下井进行调研和测量,收集一手资料。
“煤矿井下环境复杂、危险,如何通过先进的智能感知技术和监测系统,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和效率?”测绘学院蔺小虎副教授团队为了做出能落地的科研成果,今年暑期,他们与柠条塔煤矿、红庆梁煤矿、一八五煤田地质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入交流合作,对井下环境感知与监测系统进行多轮优化,不断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蔺小虎表示,科研工作不仅是追求学术上的创新,更是为社会发展和行业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科研作为一项终身的事业,要以“追赶时间”为指挥棒,通过企业合作畅通渠道,力求在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止是给成果展示的舞台,更是给信息和资源提供汇聚渠道。
材料学院陕西省硅镁碳微纳米材料工程技术工程中心的成员们,暑期一派忙碌景象。大家都在为硅镁碳高端原材料产业化研发先进技术,助力相关企业技术升级。
其中,深耕硅镁碳产业的王晓刚教授接待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投资机构和政府人员,为相关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团队成员陆树河则一直在企业车间内,手把手指导现场人员操作相关设备,在新产品调试阶段甚至需要通宵达旦记录并研究相关参数,为团队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牛立斌、华小虎、王嘉博等成员也在加班加点地进行实验验证,不断优化各项技术......
社科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斌教授团队正在高效开展校企联合攻关项目《新时代陕西有色金属集团“345”党建引领工作体系建设研究》(包含3个子项目)。他们与企业相关人员联动,采取现场交流、访谈、集体研讨等形式对“3个项目”进行集中推进,“落实学校有组织科研,做实校企合作、服务企业,实现科研助力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02
从“摆满书架”走向“充实货架”
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优质科技成果,既要“摆满书架”,又要“充实货架”,也就是说,要从实验室走入生产线。这个暑期,西安科技大学科研团队深入一线,让更多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黄庆享是全国优秀教师、我国浅埋煤层岩层控制与绿色开采开拓者,也是我校能源学院的教授。最近,他带领团队成员,为西部矿区浅埋煤层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提供了科技支撑。
“把学科特色和地方发展有机融合,让‘产学研用’更快更好发展。”黄庆享和团队青年教师贺雁鹏和博士生一起,对内蒙古中煤西北能化集团金通煤矿51101工作面过沟谷开采开展相关实验研究与分析,破解过沟开采中的沟底薄基岩矿压和出沟逆坡开采强矿压研究难题。
了解产业需求,才能将样品精准转化为产品,才能聚沙成塔、握指成拳,实现“1+1>2”的效果。
安全学院通风团队在煤矿一线待了20多天,对多个煤矿的通风系统进行分析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通风优化方案,“破解了通风瓶颈、消除了通风隐患、稳定了风量风速,提高了通风效率”,解决阻拦煤矿高效生产的“拦路虎”。
他们与煤矿一线生产人员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职业健康的诉求,包括更舒适的温湿度、更低的粉尘和更少的异味等。“这为我们通风团队下一步科研方向指明了目标,要力求为矿工们创造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团队成员说。
手把手教学生认识岩石地层、一步步分析区域成煤地质条件和青藏高原隆升等区域构造对煤炭资源的赋存改造,地环学院煤田地质勘查团队的调查研究,提升了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他们到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开展二叠纪海陆过渡相煤炭资源勘查研究和近地表煤炭资源普查的产教融合工作。从煤点的发现,到区域煤炭资源展布,再到完整记录好野外地质信息,进行高效沟通,确保资源勘查结果的准确性,团队成员用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为川西南煤炭资源开发与能源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视角转向建工行业,建工学院道路工程研究中心的成员暑期坚守一线,针对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煤矸石固废利用、沥青改性、道路工程降碳减碳等领域展开了多方位研究。
比如,景宏君老师带领团队在榆林市试验检测中心开展煤矸石路面基层施工技术应用研究,为煤矸石消纳提供新途径,缓解了榆林市煤矸石堆积过量问题。他们还对煤矸石砂沥青混合料制备技术展开了研究,实现了缓解榆林地区筑路材料紧缺,拓宽煤矸石路用范围的目的,从而达到节约天然砂石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的目标。
李海滨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前往榆林市定边县实地调研,解决G307国道路面路表径流污染问题,还有团队成员张永飞、刘宋将等对G211国道柞水县盘龙桥——柞水溶洞景区段展开调研,进行多种废旧塑料改性沥青路用性试验测试高低温及水稳定性能。
03
从“基础研究”走向“自由探索”
科技意义和社会价值实现和谐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多次提及“自由探索”一词。
比如,“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
对于高校科研工作者而言,“自由探索”,就是加强基础研究,探究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为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实践赋能。
西安科技大学通风团队今年暑期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便是MFIRE软件正式国产化(CFIRE),它大幅降低了对国外软件的依赖,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和相关数据的稳定性,同时摆脱了国外技术限制和封锁,提升了我国在能源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MFIRE软件正式国产化,是我国科技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有力证明,也是西科人“自由探索”的生动实践。
地环学院富油煤绿色开发地质保障团队在孙强、师庆民、耿济世等教师引领下,构建了首个富油煤原位热解大型物理模拟试验平台,成功实现了富油煤原位热解、煤及覆岩多场信息的实时监测和油气资源的收集,为富油煤高效绿色低碳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撑。
材料学院陕西省硅镁碳微纳米材料工程技术工程中心的邓丽荣博士,从实验室走入生产车间,对相关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她一直坚持强基础、重中试、抓关键和创市场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化思路,和团队一起研发出研磨液、流体磨料、陶瓷材料、高强粉等新产品,已成功应用到华为、莱尔德、汉高、陶氏等大型公司及利欧集团、巨峰新材料等多家上市公司,新产品在国内服务已超过50家客户。
开展基础研究,创新学科新理论、新方法,就要坐得住“冷板凳”。
安全学院程方明教授主持的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氢泄漏燃爆事故现场研判处置与应急救援策略”已经进入验收前的关键阶段。
课题组利用暑期完成了加氢站典型场景事故演化过程应急处置措施库建设,绘制了应急处置研判流程图45张,并在信息化平台进行了配置,初步实现事故演化应急处置的智能辅助指挥,为八月底项目阶段性汇报和参加第二届氢安全科学与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做好准备。
建工学院道路工程研究中心的邹晓龙老师暑期坚守科研一线,就高渗还原型磨耗层应用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人外学院教师时健投给外语类CSSCI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的文章“三语有无冠词在中国学习者英语冠词二语习得中的反向迁移”经过一年多的数次退修,7月份进行了最后的校红和样稿审定,终在8月3日出刊。
7月中旬,学校召开了校园能源综合利用座谈会,校党委书记来兴平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充分开发利用校园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建好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创新平台,打造高校能源革命创新示范样板,更好满足师生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实习实践等需求,为建设能源、安全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中,学科交叉融合也不断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我们相信,每一位西科科研人都能够在“自由探索”中,跳出传统模式,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找到科技意义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按下科研“加速键”,以科研创造西科人才“金巢”,迸发巨大科研势能,为成果转化贡献西科力量。
谢谢你,追赶时间的人!
↓往 期 推 荐↓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首次上榜!世界前800名,陕西前10名
西科学子,以五个聚焦共绘五彩假期
新突破,全国二等奖!
西科人,载誉前行!
来 源 | 教师工作部 科技处 各学院
编 辑 | 王少博 胡智焜
责 编 | 刘光林
审 核 | 曹雪梅
党委宣传部网络与新媒体中心出品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微信号:XUST-1958)